□文/俞章云
以全球化的视野来思考、运筹和把握城市的国际化进程,带动城市品质、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提升,已经成为国内很多城市管理者的共识
改革开放30 余年,在经历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旧城区拆迁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后,国内很多大城市已经是高楼林立,道路成网,车流如织,环境治理也初显成效,现代化的气息日益浓厚。由此,城市的建设发展也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国际化”阶段。各大城市“国际化”发展水平怎样,“国际化”该如何定位,“国际化”该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国际化”该从哪些方面加以衡量评价,这一系列问题值得探索讨论。
国际化战略,首先要解决其定位准确问题。城市的国际化,是指被动或主动地与国际接轨,不断增强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能力,不断扩大与国际交流的领域,不断规范城市的管理体系与公共治理,不断优化城市空间环境,不断提升城市文化生活的普适性,不断加大在经贸合作、项目建设、文化交流、旅游资源等方面的开放力度,是城市功能的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和城市的国际知名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国内大部分城市从务实和科学发展的角度考量,都应该把城市国际化作为自身国际化的战略目标。
城市国际化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建设成为区域性的中心城市,是实现城市国际化目标的先决条件和建设基础。区域性中心城市应该具备以下地位:首先,必须是所属区域的经济中心。它的经济规模、整体实力和产业竞争力高于周边城市,是经济的增长中心和辐射中心,对企业和人才具有强大的吸附性,是人流、物流、信息流的交汇点。其次,必须是支柱产业的区域中心。城市的繁华、城市的品味、城市的形象,都有赖于高端商务、高端商业、高端金融、现代信息、现代传媒等产业的集聚和发展。简而言之,众多品牌企业总部以能在这个城市拥有一席之地为荣,是区域中心城市应有的魅力。第三,必须是各类人才的集聚中心。国内外的高端人才择“优城”而栖,乐于在这个城市扎根发展,迷恋于这个城市的生活气息和种种便利,拥有着在这个城市工作的自豪感,人多成“流”,百业皆活,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的能动力所在。第四,必须是城市功能的引领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社会生活上,无论在综合服务能力还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上,无论在公共服务体制还是在国际化服务功能上,无论在城市区块功能规划还是在城乡协调统筹上,以及在居民的文明素质和人居环境上,都应该对周边城市起到引领和标杆的作用,从而发挥其区域中心城市应有的聚集功能,形成其特有的区域性“磁力”效应。
推进城市国际化,须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产业。从目前通行的标准来看,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达到60%以上,是一个国家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的标志。数据显示,服务业的发展是高税收、高增值、高福利,服务业的增值率是制造业的3 至5 倍,甚至更高。但由于受政绩意识、任期效益及地方产业结构等因素的影响,为了保证GDP 数据的可看性,很多城市往往把大量的投资集中在工业发展上,理由是“没有工业的壮大,经济发展速度就上不去”,造成服务业比重只是缓慢提升,得不到有效的突破性发展。所以,城市决策层还需要更加突出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地位和战略地位,坚定不移地发展服务业,为推进城市国际化创造良好的产业条件。
推进城市国际化,须加快产业调整和转型升级。随着新一轮信息化革命的发展和世界产业格局的调整,产业高端化发展态势和服务主导型经济特征在城市国际化中日趋明显。城市需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将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作为其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下一步城市需加大产业转型的力度,提高城市“三产”的生产力、竞争力和控制力,最终与城市国际化发展目标相适应。
推进城市国际化,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加快推进城市国际化,参与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国内各大城市适应全球竞争的战略选择。从行动路线来看,既应该“请进来”,也要鼓励“走出去”。“请进来”已经不成问题,近几年很多地市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把引进世界500 强数据作为一个亮点发布。因为决策者深知世界500强作为跨国企业的佼佼者,不但可以把资金、技术、项目引进来,还会在不同程度上带动相关产业的竞争与优化,加快产业的转型升级步伐。“走出去”只能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受制于各国政治性的阻挠、政策性的制约影响,也受企业竞争能力、管理水平的影响,以及在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把握和运用上都还需磨练、提升。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特色所在、魅力所系。虽然经济的国际化是城市国际化的先导条件,但文化因素是其区别于其它区域和城市的内在灵魂。因此,许多城市的当政者都认同把文化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和塑造国际形象的主要途径。
充分运用文化的力量推进城市国际化,用文化的魅力提升城市的国际影响力,需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处理好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促进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做好“搭文化台,唱经济戏”的文章和借经济纽带推介文化特色的文章,让经济与文化的发展相得益彰;二是要弘扬光大自身的传统文化元素,展示、发掘和提升自己的民族文化、城市文化,城市才有与众不同的吸引力;三是要强化文化管理机构的作用,政府对于城市文化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四是要兼容并蓄,营造城市文化的多样性,有机融合其它优秀文化,适应世界文化的发展潮流,为城市的国际化增添独特的文化色彩。
城市国际化,离不开环境的国际化。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国际化的人才环境、国际化的语言环境、国际化的交通环境,以及城乡之间的融合程度等等,需要在推进城市国际化的过程中着力加以提升和完善。一是市民素质要适应国际化的需要。需要在市民的文明素养、守法意识、自我约束等方面进行长期不懈的教育和提升,引导广大市民增强面向世界的开放意识和海纳百川的胸襟,培育谦和礼让、文明和谐的民风,积极参与和推进城市的国际化。
二是公共治理要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城市管理者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学习借鉴城市国际化的管理经验,全力创建一种依法治理、社会安定、市场有序、共守诚信、服务高效、监管有效的发展环境。城市的国际化,还需要政府部门突出“人本”意识、“人文”理念,尊重人的发展需要,把国情、市情与国际规则、国际惯例有机结合,更新管理理念,完善体制机制,提高服务水平,着力构建法治、守信、开放、开明、安全、有序的公共治理体系。
三是城市设施要适应国际化的需要。构筑城市国际化的物质基础、硬件设施和功能内涵,是提升国际化水平的先决条件。
四是环境保护要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城市管理者应抓住当前产业转型升级的时机,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强化产业导向,加大大气、水环境的监管和治理,加大植绿护绿力度,培养居民共优、共护环境的意识,打造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城市环境品质。
五是对外交流要适应国际化的需要。城市当政者应该以更前瞻、更开阔、更敏锐的思维,抓住全球化时代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城市拥有的世界级历史、文化、景观、企业、品牌等资源的推介作用,立足于提升城市的品质、活力、吸引力与认同度,争取举办各类国际或地区的重大经济社会活动,不断增强城市的对外交流功能,提高参与国际事务的水平。
当前,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城市已经成为国内很多城市“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发展目标, 并制定了分步实施的战略。但城市国际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是对城市的经济、文化、环境和体制机制方面的全面考量,涉及城市发展的方方面面。着力推动城市国际化切不可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唯有理清国际化发展思路,确定正确的发展路径和发展导向,正视自身优劣,善于取长补短,步步为营,才能达到城市国际化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