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包容性制度与长期改革

2012-12-23 03:49李明艳
浙江经济 2012年16期
关键词:包容性权力制度

□文/李明艳

建设“包容性制度”符合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改革”的工作基调,也应该成为我们深化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

未来中国经济能否延续长期快速增长的趋势是过去一段时间国内外学者争论的热点话题。美国著名的新政治经济学家、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达隆·阿赛莫格卢和哈佛大学教授詹姆斯·罗宾森在一篇专栏文章——“中国能否统治世界”中发表评论说,中国最近30年的快速增长主要依靠威权政治体制将人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从农业向工业集中,得益于农民、工人、企业家权力的不断扩大,但这种改革在过去十年间停滞了,未来也不可能启动,因此中国经济不会统治世界。两人的新著《国家为什么会失败:权力、繁荣和贫穷的起源》从大的历史和全球的角度比较了很多经济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的成长,他们的基本结论是制度决定一个国家长期增长,具备“包容性制度”特征的国家比“榨取性制度”的国家更能实现长期和可持续的增长。

按照他们的理论,“包容性经济制度”的主要特征是让所有人平等地参与经济,而“榨取性经济制度”的目的和结果都是牺牲大众利益保证少数利益集团获取财富。包容性经济制度是允许和鼓励大众参与经济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天赋和技巧,使个人能够作出自己的选择的制度。包容性的经济制度又源于在社会中广泛分配权力、受到约束的政治制度。包容性的经济和政治制度能够激励个人提高生产率。榨取式政权有时也能够实现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以现有技术为基础的,是不可持续、容易崩溃的,持续增长和技术变革需要包容性的制度。

如果以制度的包容性来衡量当下的中国,在阿赛莫格卢和罗宾森看来,中国公民的权力远远小于政府的权力,穷人的权力小于富人的权力,更偏向“榨取性制度”而非“包容性制度”。这样的制度结构不能有效激励公民努力工作、企业加快创新,也不利于社会群体间的合作。相反,由于权力和资本在配置资源上的优势,人们更加担心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回报,从而或者逃离或者攀附权势集团,因此也就不能在未来实现持续的增长。客观地讲,这种判断是符合中国经济现实的,也能够解释困扰中国经济的各种结构性问题。比如:我们对农民的土地权利保护不够,从而引发了地方政府的腐败以及房地产泡沫的累积;民营资本缺少与国有资本平等竞争的空间,从而制约了实体经济的活力;对政府预算和公共财政缺少有效监督,社会自治组织发展落后……

虽然阿赛莫格卢和罗宾森对中国经济的评价十分中肯,但两位经济学家忽视了制度变革的动态性和内生性。特别是在当前国际化和全球化背景下,国家间贸易的竞争正考验并深刻影响着一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也蕴含在制度的演化变革过程中。落后和缺乏活力的制度必然在竞争中被淘汰。在时下的中国,或许既得利益集团反对改革的阻力可能大于其他群体推进改革的动力,但随着国际竞争压力的加大,国内产业受到的外部冲击会越来越大,改革的力量也会相应增强。垄断资本、政府以及社会大众都将认识到,不深化改革不激发经济的内部活力,对所有经济部门都将是帕累托损失。希腊当前的状况就是前车之鉴。

值得高兴的是,7月底召开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的各种政策举措都释放了强烈的推动改革的信号。特别是在开放民营资本参与铁路、市政、能源、电信、金融等领域的建设,深化财税、金融、价格、医药卫生、教育文化等领域改革,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战略新兴行业等方面,不但准确应对了当前的经济局面,更彰显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位经济学家在诸多历史数据和经济理论的支撑下提出的忠告值得我们珍视,建设“包容性制度”符合我们当前“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改革”的工作基调,也应该成为深化体制改革的长期目标。

猜你喜欢
包容性权力制度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夜经济要有“包容性”
不如叫《权力的儿戏》
签约制度怎么落到实处
构建好制度 织牢保障网
一项完善中的制度
包容性增长的理论内涵及实施
权力的网络
与权力走得太近,终走向不归路
唤醒沉睡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