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解春 应向华 岑 珏
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已经相继推出了2009年和2010年中国医院排行榜,对27个指定专科在全国进行了专科声誉排名研究,研究结果引起了业内高度关注。上海市医学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通过客观指标评价医学学科竞争力,将研究结果与复旦专科声誉排行榜进行比较,有助于我们更为客观地理解医学学科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影响因素。
表1 内科专业排名比较结果
上海市医学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中,科研成果采用的是2008年-2010年3年间数据,病人收治、医床比和护床比采用的是2010年数据,国家重点学科/专科采用2010年末状态数据,因此,将该研究结果与2010年复旦排行榜进行比较。
由表1可见,内科8个专业两种排名方法的结果比较一致。
风湿病专业中,I医院风湿科在上海市医学学科竞争力评价中的排名下降至第5位,原因分析:从现有数据来看,F、K医院近年在收治病人数量、学术研究表现方面均优于I,提示专家声誉排名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
消化病专业中,排名第三、第四位的B医院和A医院互换了顺序,原因分析:B医院是国家重点学科消化专业的参与单位,专家认知度较高,且B消化科学术表现较优;但在上海市医学学科竞争力评价中,住院服务量权重较高,为25%,A医院消化病专业病人收治数量远高于B医院,因此排名有提高。
在外科专业方面,两种排名的相似度较高,结果“基本一致”、“有变化”的是骨科、普通外科和胸心外科。
骨科专业中,H医院和K医院保持前2位,但在复旦排行榜位列第三的B医院未能进入前6名。上海市医学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兼顾了专科临床服务能力等综合因素,比以专家声誉评价为主的复旦排行榜更为客观。
胸心外科专业中,Q医院小儿外科在复旦排行榜排名第二,但未能入围上海医学学科竞争力评价的排名前列,主要原因是在上海市医学学科竞争力评价中将该医院的儿外科在小儿外科专业进行评价。此外,A医院胸心外科排名也有变化,原因分析:尽管A医院的病人收治数量远高于其他医院,但在国家重点学科和学科科研表现方面失分较多。
其他专业方面,两种排名方法的结果近似度较高,结果为“基本一致”,“有变化”的是传染科、皮肤科、小儿内科、小儿外科。在上海市医学学科竞争力评价中排名有提高的医院,除学科科研能力较强的因素外,主要在服务量指标上得分较高。
医技专业中,病理专业排名无变化,放射、麻醉专业排名有变化。由于在上海市医学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中,医技专业没有考虑工作量的问题,可能对排名结果有一定的影响。
表2 外科专业排名结果
表3 其他专业排名结果
表4 医技专业排名结果
放射专业中,B医院在复旦排行榜中位居上海第3,而在上海医学学科竞争力评价中未能进入前6名,较难解释。从现有数据来看,F医院、A医院和H医院的近年学科科研表现均较优。
麻醉专业中,两项研究的差异很大。从数据情况来看,F医院的学科科研表现显著优于其它医院,N医院和A医院基本接近。
在全部26个专业中,22个专业在两项研究中的排名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提示复旦排行榜的专家对专业动态极为熟悉,充分考虑专科临床能力、学科竞争和科研水平,评价客观。
5.2.1 专家认知的滞后性:专家形成对专科声誉的认知是时间积累的结果,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性。
5.2..2 大医院、著名医院对其所属科室声誉的加分效应:特别是对于一些没有特别突出声誉的专科而言,科室所属的医院声誉可能会有较大的加分效应。
5.2.3 本研究计分方法存在的客观不足,例如科研基金计分差异未考虑剔除规模因素、科研权重不尽合理等。5.2.4 指标设置:本研究设置了国家重点学科/专科这个指标,旨在反映该学科的历史积淀和学科厚度。在绝大多数学科,该指标能反映这个趋势,但是在少数医院的少数学科,尽管历史上获得了国家重点学科,但当前的学术研究水平则相对不强。但是它又能从该指标中获得较高分数,从而影响了评价排名结果。
上海市医学学科竞争力评价研究的最大缺憾是由于数据采集方面的客观困难,未能设置更多反映医疗质量、医疗水平的质量。
不同医院收治病种可能有所不同,尽管可以粗略的认为三级甲等医院的强势学科从自身经济利益、医院定位、学科发展等因素出发,不会收治很简单的病种,但没有相应的指标来进行区分和赋予相应权重,还是一个较大的缺陷。
从学科竞争力角度,除了在主流疾病方面医疗质量卓越之外,还应在解决疑难危重疾病方面有较强的能力。但目前对于某专科疑难危重的判定标准可能并不确切,统计分析体系也尚未建立,因此,未能纳入该指标。
美国的最佳医院排行榜给指定病种入院后一个月内死亡率赋予了32.5%的权重(取自老人保险病人的数据)。我国目前尚未建立相应的随访跟踪体系,病人出院后的死亡存活情况无法进行准确统计;而且由于各地文化不同,一些高危病人在被告知无治疗希望后就出院回家,因此,在院死亡率统计无法准确反映医疗质量,只能舍弃。
如果能建立DRGs分类、疑难危重疾病界定标准等体系,并有全国联网、实时统计、较为完善的信息系统,将有助于更准确的对学科临床能力进行评价,从而更好的评价医学学科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