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付春
坚定信念,消除精神懈怠危险的研究
——以毛泽东在井冈山与中央苏区时期的处境为例
刘付春
坚定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必备素质,同时也是古今中外政治家所具有的共同特质。没有坚不可摧的信念支撑,没有矢志不移的高度自信,就不可能成为政治家,坚定的信念是政治家具备的人格素质。井冈山时期与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面临各种挫折与困难,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信念,不消极、不懈怠,相忍为党。毛泽东的坚定信念给我们战胜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具有鼓舞作用。
毛泽东;井冈山时期;中央苏区时期;信念;精神懈怠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告诫全党必须警惕“精神懈怠”的危险。2012年“7·23”重要讲话中又指出,新形势下,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成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坚定的信念是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也是消除精神懈怠危险的一剂良药。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具有坚强的信念,确信自己所选择的事业正确无疑,这样才能迈出坚定的步伐,产生克服万难的力量与勇气。
坚定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必备素质,同时也是古今中外政治家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有生之年,尽管他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但他对自己奋斗的事业并不满意,临终之前还感叹: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谆谆告诫国民党不应失去创建时期的自信、朝气与革命性,必须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而以坚定信念著称于世的南非黑人领袖曼德拉,更是一位传奇式人物。曼德拉曾在监狱度过人生漫长的28年,但他对选择的事业坚定不移,自信追求的目标一定会实现。因而,面对监禁,他毫无惧色,毫不动摇,没有半点消极懈怠的情绪、退缩与妥协之意图。他说:“在监狱中受煎熬与监狱外相比算不了什么。我们的人民正在监狱外受难,但是光受难还不够,我们必须斗争。”他在狱中坚持斗争,拒绝南非当局提出的释放条件——只要放弃斗争就给他自由,他回敬企图“软化”他的南非当局说: “我的自由同南非人的自由在一起。”〔1〕正是这位面临监狱之苦的“政治铁人”,以其非凡的经历,传奇的色彩,顽强的意志,超人的魅力,成为南非黑人民族解放的象征,赢得了整个世界的尊敬。由此可见,没有坚不可摧的信念支撑,没有矢志不移的高度自信,也就没有“黑人领袖曼德拉”。
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时,马克思要求加入该组织的基本条件是: “具有宣传的能力和热情、坚定不移的信念、革命的毅力。”〔2〕坚定的信念是革命者之精魂,战胜千难万险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是点燃希望之光的真正火炬。同时,也是一个共产党员最基本的政治要求。毛泽东曾说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井冈山时期的毛泽东充满着坚定的信念。
第一,坚信红旗能够打得下去。大革命失败给年幼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灾难。“据党的六大所作的不完全统计,从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共产党人与革命群众被杀害的达三十一万多人,其中共产党人二万六千多人。”〔3〕在反革命的高压下,部分在革命高潮时入党的不坚定分子,有的脱党,有的自首叛变,党员数量由近6万锐减到1万余人。工会会员由300余万人下降到几万人。这个时期,“中国要算是全世界最悲惨的白色恐怖的国家。”〔4〕面对悲惨的现实,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都在思索中国革命的出路在何方。
1927年8月7日,中央在汉口召开八七紧急会议。会上,毛泽东提醒全党: “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会后,临时中央任命毛泽东为中央特派员,负责领导湘赣边界秋收暴动。暴动失利后毛泽东大胆作出向文家市集合,接着再退萍乡。到浏阳文家市集合时部队只剩2千多人。队伍向东转移至江西萍乡时又遭遇败仗,损失过半。部队一路损兵折将,出现了士兵或走或逃的离队现象,以至于到了“溃不成军”的地步。赖毅回忆当年的情景时说:“毛泽东同志带领部队从文家市出发上井冈山,战士的情绪低落,特别是芦溪受挫以后,开小差的几乎天天都有。许多旧军官出身的人,看到失败似乎已成定局,纷纷不告而别;有些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共产党员,在这时也背弃了革命,走向叛变或者消极的道路。那时,逃跑变成了公开的事,投机分子竟然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往哪儿去?’。这真是一次严重的考验,革命队伍正在烈火中经受锤炼。”〔5〕部队开小差说明,一个没有共同信念的组织,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都面临困难,更不用说去实现和共享长远的共同理想了。鉴于此种情况,9月29日,部队长途跋涉来到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在三湾对部队进行整顿与改编。三湾改编,内容尽管只有三项,但意义十分重大。1965年毛泽东重上井冈山,路过三湾村时感慨地说到:“在那个村子里,工农革命军一个师整编为一个团,那是一次新生。”〔6〕
然而,改编后的队伍南下至遂川县时,又遭到当地地主武装肖家壁袭击,队伍被打散,毛泽东身边只剩两个连加团部机关,被迫上了井冈山。10月27日到达茨坪时,只剩二百来人。后来陆续把被打散的部队集合起来也不过千余人。在进军井冈山过程中,毛泽东脚板起血泡,行动极为困难,但他始终信心不改;面对强大的敌人,始终抱定乐观的精神,坚信革命前途与未来。
1928年,井冈山根据地遭“八月失败”后,时为红四军二十八团团长的林彪常发牢骚说:天天吃南瓜,能打得天下吗?一个井冈山,十个井冈山也是空的,并提出了“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疑问。1928年5月20日,在宁冈茅坪召开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总结半年来的工作经验时,及时回答了这个问题,批评了右倾悲观思想。下半年,毛泽东又陆续写出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通过科学分析形势,帮助井冈山军民树立革命必胜的信念。因而在半年多的浴血奋战中,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成为革命的摇篮,胜利的起点。如果说没有坚定的信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就不能开辟出来。
第二,面对上级的责难,精神从不沮丧。如果说军事上的失利并没有使毛泽东失去信念,那么,关于误传开除他的党籍,同样不能挫败毛泽东的信念。1927年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召开扩大会议,对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失利并进军井冈山作出了组织上处理。给毛泽东以“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撤消其现在省委委员资格”的处分。但负责传达中央文件精神的湖南军委特派员、湘南特委军事部长周鲁于1928年3月上旬到井冈山误传中央开除毛泽东的党籍。毛泽东一度成了党外民主人士。
在中央惩办主义的政策下,毛泽东处境十分艰难。谭政《难忘的井冈山斗争》中曾记叙,尽管周鲁传达的意见是错误的, “这时怎么办呢?毛泽东同志是党员,他敢反中央吗?这是一个纪律问题。不照办可以,怎么能公开反对?公开反对是不可能的。”〔7〕毛泽东不是党员,自然就不能担当前敌委员会书记,只能当师长。他平生第一次挎上驳壳枪,对即将出征执行中央与湖南省委指示的部队讲了一番无不酸楚的话。“军旅之事,未知学也,我不是个武人,文人只能运笔杆子,不能动枪。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当师长有点玄乎。可是,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要靠大家了。我们有这么多干部,大家都是党的骨干,在斗争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大家来当个参谋。”〔8〕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毛泽东的这番话说得诙谐,无不透露出无奈的心情,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逆境之中的毛泽东并没有半点精神懈怠的迹象,反而勇于挑起了师长的重担,坚信靠大家的团结奋斗能完成上级交待的任务。
中央苏区时期,毛泽东有过一段曲折经历。从李立三的“左”倾错误,到王明的教条主义,毛泽东几经受挫,忍受极端痛苦,但是,困境之中的毛泽东没有丧失革命信心,表现出十分坚定的自信,展示了一位杰出领导者不懈怠、不消沉的高贵品质。
第一,尽管落选前委书记,但从不懈怠消沉,坚信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1929年6月下旬,红四军前委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在福建龙岩召开了红四军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由于对军队与党的关系问题以及部队的建制问题意见不统一,大会上出现了激烈的争议。更为糟糕的是,朱德与毛泽东之间出现了意见分歧,由此,引发了部队各种错误思想的涌现。对会议中产生的错误倾向,毛泽东一一给予了批驳,但是,与会人员大多数听不进毛泽东的正确观点。大会选举红四军前委书记时,毛泽东落选。陈毅担任临时前委书记,与朱德共同领导部队。
红四军党的七大结束后,毛泽东离开部队来到闽西山区,一面养病,一面投入到闽西根据地的地方工作中去。而此时红四军内部各种错误思想不断泛滥且越演越烈,大大削弱了部队的战斗力、凝聚力。与此同时,中央责成红四军乘粤桂军阀混战之机,将队伍开往广东,配合当地武装,建立以广东为中心的胜利区域。对中央的指示精神与红军现状,毛泽东十分担忧,因而不顾严重的疟病,坐担架来到龙岩城,找到朱德,劝导红军将士不能盲从中央的指示,要正确分析广东的形势。面对中央指示与毛泽东的劝导,朱德十分为难,未能采纳毛泽东的意见。毛泽东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未能生效,他又只好再次离开龙岩,来到上杭继续养病。
1929年11月,从上海回来的临时前委书记陈毅奉中央之命来到闽西,邀请毛泽东回红四军主持工作。见到身心受到非公正对待的毛泽东,陈毅深感内疚地说:毛委员,我们真不该不听你的劝告,导致部队损失很大。 “我们的队伍现在在哪里,损失有多少?”毛泽东看见战友诚挚的表白,急切地问。陈毅回答说: “我们部队到达广东时,粤桂军阀的斗争已经结束。我们在东江遇到了国民党的十九路军。十九路军派出三个师,紧紧咬住我们不放,红军损失大约有一个团。战斗失利后,四军内部思想更加混乱,逃兵现象严重,现在部队正开往闽西来。”陈毅接着说:“出击广东前,我先到上海,找到了周恩来同志,他代表中央详细听了我的汇报,谈了很多很好的意见,还说,前委书记还是要请毛泽东来当。”并诚恳地说: “朱德和我都希望你早些回到前委书记的岗位上,我现在是来接你的。”〔9〕听了陈毅这一番脏腑之言,毛泽东十分感激中央对自己的信任,更感激战友们对自己的坦诚。通过这次艰苦的等待,换得了战友之间坚不可摧的友谊和信任,他们互相支持,忠贞不渝,在以后的战斗岁月里,共同战斗,经受住了各种严峻的考验。
毛泽东就是这样,即当他的正确意见不被大家理解时,无条件地服从组织的决定,但并不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正确主张。这期间,他以惊人的意力等待、忍耐,并利用一切机会继续做工作。尽管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毛泽东没有消沉低迷,坚信党与同志们会接受了他的正确意见。
第二,对上级的错误处分,不消沉,坚定信心,相忍为党。毛泽东自己曾回忆说,革命斗争生涯几十年遭遇过二十多次挫折。最严重的一次是1931年至1934年。期间,以王明为核心的中共中央,在党内推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惩办政策,撤销了毛泽东党内军内职务,打击迫害与毛泽东政见相同的人。然而,慑于毛泽东在根据地人民与红军将士心中的威望,王明不得不任命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对此毛泽东给予了无情的讥讽:“聋子的耳朵——摆设”。毛泽东后来讲述那段时光的处境时,说道: “他们把我这个木菩萨浸到粪坑里,再拿出来,搞得臭得很。那时候,不但一个人也不上门,连一个鬼也不上门。我的任务是吃饭、睡觉和拉屎。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10〕面对斗争的残酷和人生道路上的种种苦难,毛泽东以非凡的胆魄,不消沉,坚定信心,相忍为党。
首先,1932年10月中共苏区中央局在江西宁都召开会议,“开展了苏区中央局从未有过的反倾向的斗争”。因作战方针问题产生分歧,毛泽东被解除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职务并调后方工作。临行时,他给周恩来说道:中央需要我的话,说一声。尽管这是一句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话,却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高度自信:他相信只有他的钥匙能开中国革命之锁,并随时做好准备。
其次,面临逆境,毛泽东没有消极懈怠,而是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红四军党的“七大”与宁都会议后,毛泽东基本上是一个闲人。期间,他没有懈怠消沉,而是认真学习马列著作—— 《资本论》、《两种策略》、《论“左派”幼稚病》、《反杜林论》和一些经济类书,结合不断遭受挫折的中国革命进行思考,并将学习的体会付诸实践。期间,写出了许多政论文章,如《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等。
再次,面对逆境,主动出击,尽力为党与红军分忧解难。据贺子珍回忆,宁都会议后,许多会议毛泽东不能出席。毛泽东当时的态度是,只要让他参加会议,他都不放弃。在会上,以尽力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态度,而不管王明路线的执行者赞成还是反对。消极颓废不是毛泽东的性格。“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他坚信:真理总有一天会被多数人接受。
信念坚定与否决定事业成败。当我们不能选择生存的外部环境时,我们可以去改变自身内在的环境,即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环境。这种改变特别是在遭遇挫折时更显得特别重要。什么是挫折?就是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革命与建设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必经恶浪与挫折。对于一个精神低迷、意志消沉的人来说,挫折令人懈怠沮丧,丧失勇气与斗志,甚至可能从此一蹶不振;而对于一个信念坚定的人来说,一两次的失败算不了什么,相反会激起他奋斗到底的决心、勇气,以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成就。
当我们拨开历史云雾去真切领略毛泽东那迷人风采的时候;当我们顺着历史的“河床”去追寻他那若明若暗的脚印的时期;当我们在夜深人静之时秉烛夜读他的著作的时候,我们深深地为他超常的信念所折服、所打动!
延安时期,美国记者斯诺先生在窑洞里采访毛泽东,在其名贯中西的著作《西行漫记》中,郑重地写道: “不可否认地,你会觉得他在他内心中存在着命运的某种力量。这并不是昙花一现的东西,而是一种坚定的本质的活力。”〔11〕斯诺在这里说的“某种力量”、“本质的活力”正是指毛泽东的自信、顽强、永不懈怠的精神魅力所在。
毛泽东的信念——不懈怠的精神品质就像物理学上的电子核与整个电子一样:一个电子,除电子核以外的部分 (如质子、中子),在其运动的过程中,方向是无序的、任意的。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相互排斥、脱离的倾向 (离心力)远远大于互相吸引、接近的倾向 (向心力)。如无电子核对它们的吸引力,这个电子作为一个基本的物质单位,便无法形成和维护。坚定的信念是毛泽东精神体系中的电子核。他的这种人格魅力深深影响、吸引他周围的人,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去奋斗,而且,这种信念的人格魅力一直延续着,这就是毛泽东的信念观。
〔1〕陈泰先.做事要先盘算后动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1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626.
〔3〕胡绳.中国共产党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74.
〔4〕余伯流,陈钢.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8.20.
〔5〕〔7〕〔8〕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176,449,336-337.
〔6〕马社香.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8.
〔9〕孟庆春.跟毛泽东学领导艺术〔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20.
〔10〕金冲及.毛泽东传 (1898-1949)(下册)〔M〕.北京:中共文献出版社,1996.323.
〔11〕(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75.52.
D261.1
A
1008-9187-(2012)06-0066-04
刘付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西 井冈山 343600。
刘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