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冯晓淑
曾经有一个广告提出,现在1元钱能够买到什么?而今天我们需要思考的是,200元高温补贴能够买到什么?矿泉水?风扇?清凉油?可以肯定的是,能够买到的这些东西,与高温下辛勤劳动的人们所受的辛苦之间,是难画上等号的。如何真正保障高温环境中工作者的权益,除了简单的高温津贴,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对劳动者工作环境的关怀,最终目的必然是努力为他们创造更舒适的工作环境,而非事后为其工作付出相应的补贴。从这一目的出发,高温补贴这一措施的先天局限性就显露无遗了。这一根本目的的实现,需要一套系统的制度和措施,而高温补贴只是其中一项,却不是唯一的措施。我们更应该将工作的重点放到保障劳动者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的措施制定与监管中来。
但在实践中,高温补贴却被赋予了本不应有的重要地位。究其原因,脱不开“实施简单,便于统计”两点。对于监管而言,与每天根据气温来调整工作时间的企业和单位相比,监督高温补贴的发放无疑更加简单便于操作,在工作量上不可同日而语。而在汇报工作时,共发放多少人次多少元,听起来也比让工人减免多少个工时更有说服力。正是这种求账面成绩、工作怕麻烦的心态,造成了目前行政工作中对于关怀劳动者工作环境这一最终目的的违背和忽视。
今年7月4日,我国最新的《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正式实施,规定包括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应当停止当日室外露天作业。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时的,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等内容。这是我国行政管理中以人为本精神的重要表现。但是,办法是否能够得到实施,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实施,关键还要看后续监管的力度及其持续性如何,看行政管理者是否能够摆脱短视的价值观和政绩观。
如何在盛夏中给劳动者送去一股真正的清凉?值得我们好好想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