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胜民,张幸国*,黄堃
1.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药剂科 浙江 杭州 310003,2. 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 上海 200233
随着《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实行、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措施的进一步规范、临床药物治疗疾病的循证证据的不断丰富,医院药品的消费结构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本文对杭州地区26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17家、二级医院9家)2009~2011年药品消耗数据的分析,了解3年来杭州地区医院用药的现状和变化,掌握现有药品种类构成和使用特点,并预测用药趋势,为药品生产、经营及管理提供参考信息,从而更有效地合理利用有限的药物资源。
1.1 资料 本文原始数据由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长江流域医药经济信息网》提供。数据系杭州地区26家医院2009~2011年药品信息,其中三级医院17家,二级医院9家,内容包括药品种类、药品名称、数量、金额、生产厂家等,利用Excel 软件,按金额排序对药品类别、品种、生产厂家进行统计分析。
1.2 方法 采用金额分析法、数据汇总法。
2.1 各大类药品购药金额、百分比及排序 统计2009~2011年各年度购药金额,并依据医院用药分析系统中14类药品分类方法[1],分别计算各类药物购药金额占总金额的百分比,并进行排序。结果见表1。
2.2 各类药物购药金额增长率 计算3年相邻两年购药金额增长率,并按增幅高低进行排序。结果见表2。
2.3 国产药、合资药、进口药的分布 统计2009~2011年各年度杭州地区26家医院购入国产药、合资药、进口药的金额、及其占总金额的百分比。结果见表3。
2.4 2011年药品销售额前20位的生产厂家 根据药品生产企业的药品销售金额,前20位的厂商见表4。
3.1 各大类药品的增长分析 由表1可知,2009~2011年,杭州地区26家医院购药总金额每年上升幅度依次为23.3%、15.61%、8.68%,呈现涨幅明显的阶梯式下降势头。这一方面是国家调控药品价格政策实施的体现,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临床医师的处方行为合理化的趋势。3年间各大类药物的增长幅度错落纷呈,反映出一定的用药结构变化,(1)抗感染药3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3.8%、11.4%和-2.6%,每年下降10%以上,尽管大类金额排序仍居首位,但与往年数据相比[2],权重逐渐下降。说明近年来国家采取规范抗菌药临床应用、严格掌握适应证、“一品双规”、“等级医院品种限制”等一系列措施的效果非常明显,也是临床医师对滥用抗菌素导致的细菌耐药程度的警觉表现。特别是2011年出现负增长,这是数十年来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首次出现年度负增长,具有标志性意义。2011年抗菌药用量排名第一的是派拉西林/他唑巴坦;降幅最大的是头孢菌素类,其中第一代头孢菌素下降了44.41%。值得注意的是伏立康唑2011年排名第10位,这是抗真菌药首次进入前10,反映出临床上严峻的抗感染状况。(2)心血管疾病发病率趋高,但该地区心血管药物的用量增长率分别为17.15%、9.13%、9.62%,尤其是2010年比上年下跌了近50%。氨氯地平3年消耗金额名列前矛,但细分的数据显示:钙拮抗剂的处方量逐年下降;ACEI类药品呈现下降趋势;ARB类只有缬沙坦逐年增长;调脂药阿托伐他汀钙的排名逐年靠前;显示出心血管药品分流到基层医院和社会药房的显著倾向,这可能是国家基本药物政策实施的影响。(3)抗恶性肿瘤药的购药金额增长率3年排序均为第1位;其中奥沙利铂和多西他赛稳步增长,反映了它们在抗肿瘤的临床地位,紫衫醇2011年排名17强。一方面是该类疾病发病率的体现;另一方面,近年上市的新型抗肿瘤药价格贵,费用高昂,但靶向性好、副作用小,对疾病治疗和延长患者生命有重要意义。(4)利尿药和脱水药物的增幅2009年排序倒数第二; 2010年、2011年利尿药连续2年出现负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该类药品价格低廉,又是《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产品,而且这类药数十年来没有新药。(5)神经系统药物的购药金额排序一直趋前,3年增长率为29%、20.1%、13.56%;本类药品数量众多,主要消耗金额相对集中在神经保护剂、抗抑郁药和新型静脉麻醉药,其中神经节苷酯占10.5%,奥拉西坦占9.7%,异丙酚占7.15%,体现了当前社会神经系统疾病谱的客观状况。(6)消化系统疾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质子泵抑制剂的消耗量决定了本类药物增长幅度,奥美拉唑和潘托拉唑3年金额排序居第1、2位,说明当前消化性疾病在杭州地区发病较高,同时该类药非消化道疾病的预防性用相当普遍。但该类药物2011年增长率下降了13.54%。另外,司琼类的增长量较快,昂丹司琼、帕洛诺司琼、托烷司琼等,对肿瘤化疗药物引起的恶心、呕吐有较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为患者改善生活质量和坚持治疗提供有力保障。(7)影响生长代谢机能药物每年的购药金额相对平稳,但3年的增长率排序快速上升,主要体现在降糖药的用量,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制剂两大类。目前,胰岛素临床使用的有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及胰岛素类似物,给糖尿病患者提供了多种选择,后两类的用量增长明显,说明使用胰岛素的人群在不断扩大,对提高糖尿病的血糖达标率和降低并发症是十分有益。新型的注射装置提高了用药便捷性,也提高了糖尿病患者用药顺应性。口服降糖药中阿卡波糖用量居首,主要是该药适应面广,对轻型、肥胖型、肾功能不良、餐后血糖高的Ⅱ型糖尿病患者均可首选,并可与双胍类和磺酰脲类联用,阿卡波糖还是目前唯一被批准用于糖耐量受损的口服抗糖尿病药。(8)血液系统药物中促血细胞生长药物比重最高,主要是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用量,它能促进骨髓细胞的生长和成熟以及中性粒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骨髓抑制是肿瘤化疗最主要的毒性反应和限制因素之一,应用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能使化疗患者有效减轻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降低,缩短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降低的恢复时间,确保化疗顺利进行,提高化疗药的治疗效果。
表 1 2009~2011年各类药物购药金额、百分率及排序(金额单位:百万元)Tab 1 Annual total purchase sum ,ranking and percentage of drugs
表 2 2009~2011年各类药物购药金额增长率及排序Tab 2 Annual ranking and growth rate of drugs classes in 2009~2011
表 3 2009~2011年国产药、合资药、进口药的金额情况(金额单位:百万元)Tab 3 Sum distribution made by state-owned enterprise, foreign investment and joint ventures
表 4 2011年杭州地区26家医院药品消耗前20位的生产厂家(金额:百万元)Tab 4 Top 20 manufacturers in the list of consumption sum and their ranking
3.2 国产、合资和进口药的趋势分析 表3显示,3年间国产药、合资药、进口药的市场占有率出现了变化。国产药市场份额从53.78%下降至47.88%,其增幅明显趋缓,从19.68%降至0.96%,预计未来该趋势还会持续。进口药的增长明显且稳定,权重逐年增加,其历年涨幅均在20%以上,呈良性上升态势;合资药的权重也稳步增长,合资药和进口药的市场份额已达52.11%。这反映了合资、进口药相对成熟的营销策略及品牌效应。药品结构的这些变化,笔者认为一方面与现行药品价格政策有关。多年来价格管理部门对药品价格密集进行调整,但往往国产药降价幅度较大,甚至影响了廉价药品的市场可及性[3];而合资和进口药下降幅度较小,有些原研药早已过了保护期,但其价格高于国产仿制药几倍甚至几十倍。另一方面,为了控制耐药菌的传播,卫生部近年来多次更新《抗菌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采取多种措施,限制二、三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数量,三级医院在遴选抗菌药物品种时,通常保留原研药而淘汰国产药,使得国产药的用量更加减少。
3.3 领先药品生产厂家分析 前20位厂家的销售额占所有药品销售金额的26.36%。在药品销售额前20位的厂商中,外资和合资厂商16家,国内厂商4家。国内厂家在数量上与往年相比减少[4], 销售额国产厂家只占16.86%,比2010年明显下降;而合资和外商占83.14%份额。进口及合资企业的销售能力占明显优势,这些领先厂商的药品在临床用药的分布上处于优势地位,在生产经营上多数是重点品种,在杭州地区的医药市场具有明显的优势。
近年来,经过政府多方引导和调控,药品的价格逐渐下降,药品费用占医疗总费用的比例也有所降低。药物使用趋向合理与规范,对临床用药结构和未来趋势产生影响。抗感染药物的使用呈现下降和分散趋势,特别是2011年出现了负增长,这是多年来行政管理机构和临床实践不断努力的结果。与往年的用药情况相比[5],抗肿瘤药物和神经系统的使用有较大幅度上升,也提示了现代人罹患疾病的一些特点。目前,杭州地区的药品消耗有明显的趋势:进口药的市场份额在不断扩大,且保持高速增长(年增长率大于20%);而国产药的市场占有率趋于下降,其主导地位在减弱,应引起相关管理机构的重视。好在有些实力较强的国内药品生产厂家,在区域内做强、做大的思路,不失为抗衡进口品种、参与市场竞争的有效策略。
[1] 金岩, 李大魁. 医院药品实用编码[M]. 北京: 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9:13-244.
[2] 马葵芬,冯胜民,张幸国. 2006~2008年杭州地区抗感染药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0,10(2):140-143.
[3] 徐雯宇,李晓黎,王晓君. 执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过程中的思考[J]. 海峡药学. 2010,22(12): 317-318.
[4] 饶跃峰,冯胜民,卢晓阳等. 2006~2008年杭州地区医院用药分析[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0,10(12):1071-1073.
[5] 徐丹, 徐领城, 周权. 2002年~2004年杭州地区22家医院用药分析[J]. 中国药房 , 2005, 16(20): 1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