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兵,张少云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杭州 310036)
“匹配”教学法在高校公体游泳教学中的实验研究
徐振兵,张少云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杭州 310036)
游泳课教学环境与其他体育课存在本质性的差异,学生在水环境中从事运动技能学习时难免有许多胆怯,甚至害怕,以至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依据心理学和体育教育学等有关学科理论的原理,设计了“匹配”教学法,并在游泳课教学中实施,旨在提高游泳课教学成效.经过实验研究,其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匹配;教学法;高校;游泳课教学;实验研究
游泳是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之一,它是惟一在水环境中进行体育教学的课程.由于它所具有对人体的特殊价值和特有的教学环境,在教学实践中学生对游泳学习表现出既好奇,但又有些胆怯;既兴奋,但又有些紧张;既新鲜,但又有些陌生的情绪.学生这一学习冲动和心理“矛盾”,在为其游泳技能学习提供了较大空间的同时,也给学生自身带来了学习上的挑战和教师在教学上的困难.那么,如何使学生的学习冲动更具冲击力,帮助学生解除学习上的不良心理,以此转化为学习的强大动力;如何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游泳技术与技能,不断提高游泳教学质量;又如何使学生的游泳学习贯穿于其平日的生活之中,成为锻炼身体的有效手段,所有这些都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需要认真考虑和解决的问题.在此拟以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原理与方法,对高校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进行实验性研究,旨在探索公共体育游泳课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不断提高游泳教学水平.
本实验选择杭州师范大学一、二年级学生120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95人.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电子文献和书刊文献两种途径,收集整理相关文献,了解有关游泳教学改革研究的现状,为本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2.2 数理统计法 通过Spss12.0和Excel 2000对有效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1.2.3 座谈访问法 对有关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学生接受游泳教学、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
1.2.4 实验对比法 实验前将120名学生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组教学课时均安排16周学习和1周考试.在实验组的游泳教学中,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初学者对游泳学习所产生的不适(胆怯、紧张)等负面影响,笔者实施“匹配”教学法——即依据游泳教学内容,选择与其相适宜的有关教学手段,力求课内教学与课外练习相融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相融合;课堂见习与实际学习相融合;水中练习与陆上训练相融合;学生分组差异搭配相融合,从而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与此同时,将游泳技术教学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突出学生教学过程的体验,力求强化学生的心理与身体的本体感受,加速教学进程.而对照组的游泳教学仍采用传统教学法组织教学.
在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12周游泳课教学后,进行游泳技能与技术考核.技能以游泳距离达标为主,男生分>50m、50m和>40m-<50m三档,女生分>25m、25m和>20m-<25m三档;游泳技术评定男女生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5个等级.考核所测数据经数理统计处理得出以下结果.
表1 学生蛙泳距离达标考核统计表(n=120)
表2 学生蛙泳技评等级考核统计表(n=120)
从表1、表2的统计结果可看到:实验组无论在游距达标考核的人数,还是在技术评定达到优良等级的人数,均比对照组的要多,且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统计数据,经卡方(χ2)检验,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游泳课的教学环境和人的活动方式都与其他体育课有本质上的不同,游泳是以水为载体,人体置于失重状态下,或要利用或要克服浮力、阻力等外力从事运动的项目,对习惯于在陆地上活动的人而言,不经过训练是做不到游刃有余活动的.不仅如此,由于平时的呼吸方式和节奏的改变,人们对水环境还会有较强的不适感,甚至有恐惧心理.这种心理的产生缘于:不了解才恐惧;不知晓才胆怯.加之,在水中尚未掌握利用浮力与增大阻力和失重状态下维持身体平衡以及呼吸的技术与技能,则更加剧了对水的恐惧心理.此外,女学生每月都有的例假期,是不适宜从事游泳课学习的,女学生真正能从事游泳学习的时间并不多,这些无疑给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不便和困难.
正是由于游泳的特殊性,笔者在实验组的教学过程中所实施的“匹配”教学法,着重注意了这方面的问题,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实验组的游泳课教学之所以取得如此的结果,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根据一般认知规律,即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一般是从感性到理性,再从理性指导实践活动[1].为保护学生对游泳课学习表现出的好奇、兴奋、新鲜等积极心理,解缓其游泳学习中的紧张、胆怯、陌生等不良心理,在实验组教学的组织和教法设计与实施中,注重“水陆匹配与动静匹配”.确定了先陆后水、水陆结合,由静及动、动静相融的原则.在遵循一般认知规律和依据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的基础上,在教学初期,将学生由平时陆上活动转入水中活动时,他们心理上将出现新知与旧知相互冲突的状况,为了消除因为不一致而带来的紧张不适感,笔者采用由模拟到模仿、由静态到动态、由讲解到影像的递进教学方法和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组织方式教学.通过观看游泳课件、影像视频、徒手练习和辅助练习等途径,以积极的方式帮助学生寻求更多新的认知信息,提升对新知识的认知程度[2],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游泳技术学习的信心.与此同时,还利用学生以往所学的浮力、压力、流体力学等物理和生理解剖知识,适时对学生进行技术生物力学分析,使之在游泳练习过程能主动将自己的文化知识灵活运用到其中,做到学以致用,加速学习游泳技能的进程.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游泳技术的动作要领,体验与感受水环境对人体的影响,逐渐熟知水的特性,掌握水性,最大限度地保持对游泳学习的良好愿望和克服对水环境所产生的不良心理,为掌握游泳技能打下坚实基础.实验组教学实践表明,水陆匹配、动静结合的教学方式,既遵循了一般认知规律,又符合体育教学特点,解除了学生对水环境活动的恐惧心理,加快了游泳教学的进程以及对游泳运动技术的掌握.
游泳是一项技能性的运动项目,它从教学角度上讲,比其它运动项目难度大,因为离开陆地来到在陌生的水环境和缺氧状态下进行运动,人们的呼吸方式、频率和运动形式不仅要改变,而且还要受浮力、压力、阻力和水流,以及失重状态等因素的影响[3],更具复杂性和挑战性.在实验组教学中,笔者针对游泳运动的特点,并依据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及其所具有的不同阶段——泛化阶段、分化阶段和自动化阶段的特征采取措施[4],突出“教学内容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相匹配”,适时选用课件模拟演示与陆上的模仿练习,水中的分解练习,并根据学生间的差异性分组配对互助,学生示范与教师点评和教学比赛,以及安排课外体育作业等手段与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复杂的、连锁的、本体感受的运动条件反射[4].通过大量的徒手和辅助练习,一方面使神经系统建立较稳定的暂时联系,强化肌肉运动的本体感受,建立良好的游泳运动条件反射;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不断接受外界的新异刺激,达到兴奋与抑制过程在时间上、空间上更加准确,内抑制加强,减少动作的紧张程度和动作之间的干扰,提高动作的准确性;肌肉运动感觉逐渐清晰明确,对已掌握的若干技术动作形成完整的有机系统,使各动作都能以连锁的形式表现出来;自动化程度提高,扩大学生在练习时的注意范围,提升对环境变化信息的加工能力,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从而缩短泛化、分化阶段的时间,加快掌握游泳运动技术[5].
在实验组实施“匹配”教学法中,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素质教育寓于实验组教学之中.在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是各专业、各学科的责任和义务[5].就游泳课教学而言,实验组教学充分利用与结合所教授的教材内容与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方式,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教育、训练和培养,营造活跃而又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来实现.具体地说就是在教学中强化“课内教学与课外练习相匹配”的意识,且采取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融合和教与学互动、学与学互助、课内与课外结合等措施与手段.一方面教师以最大限度地将自己已有的知识、技术、技能传授给学生,为学生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力求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在游泳教学中的特殊作用,通过学生自制游泳学习课件,使之对游泳技术懂其然,知所以然,不仅便于师生间、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与学习,而且也为学生搭建了自学的平台,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智力开发[6],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引发“羊群效应”,使教与学、学与练、练与用得到了有机统一,做到了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学生素质,加快教学进程.此外,还依据教学进程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学生的学习实情、生理特点(女学生),适时和适量有针对性地向学生布置、安排体育课外作业,并提出具体要求.在给学生适度增加学习压力的同时,引导与帮助学生自学,不断改进和强化有关技术动作,提高学习的自信心,为有效加快教学进程打基础,努力改变原先体育课下课就结束的局面,促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和提高其自学的能力,实现体育教学课内与课外一体化和学生课外体育生活化与经常化的统一.在实验组的教学过程中,它既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符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
综上所述,在实验组实施“匹配”教学法,它既遵循了一般认知规律,又符合体育教学特点;既遵循了运动技能形成规律,又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既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又符合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这是它能在技术性强、教学环境复杂,且对人的心理易造成负面影响的游泳教学中显示出较好效果的缘由;是加快游泳教学进程,提升游泳课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原动力.
4.2.1 正确处理节能减排与保证正常的游泳教学秩序之间的关系问题.通过强化管理与服务,优化配置,统筹安排,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做到物尽其用,节约与使用并举,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游泳教学需要.
4.2.2 “匹配”教学法的选用,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理与心理特征,尤其在技术性强、教学环境复杂,且对“匹配”教学法的内涵进行适时地修正与补充,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使它更具针对性、实效性.
4.2.3 “匹配”教学法旨在为学生营造活跃而又宽松的教学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倡导“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的有序教学.在体育课教学中选用“匹配”教学法,应在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使课堂教学资源得以有效利用并不断提高体育课教学水平.
4.2.4 体育课使用“匹配”教学法,要求教师向学生布置和安排有关内容的体育课外作业,应根据教学的进程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并遵循“适时、适度和适量”的原则,这样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1]季浏.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0-61;137-228;279-302.
[2]王佑镁.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整合效能的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7):19-22.
[3]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游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17-211.
[4]胡好.普通高校学生运动技能习得研究[J].科技信息,2009,19(5):388-390.
[5]龚坚,张新.体育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90-97.
[6]黎加厚.21世纪的世界语:ppt[J].教师博览,2008(1):43-46.
Experimental Researches on“Matching”Teaching Method in the University Swimming Class Teaching
XU Zhen-bing,ZHANG Shao-yun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36,China)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s have essenti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wimming class and other physical classes.When learning skills in the water,students are hard to avoid eeriness,and even fear,which seriously influenc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According to psychological and sports educational discipline theory,the paper designed the“matching”teaching method,and carried it out in swimming teaching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The experi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P<0.01)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matching;teaching method;university;swimming class teaching;experimental research
G807.4
A
1674-232X(2012)02-0189-04
11.3969/j.issn.1674-232X.2012.02.019
2011-05-24
徐振兵(1958—),女,副教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社会体育、体育管理等研究.E-mail:zsy0320zsy@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