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明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杭州 310036)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回顾及未来发展路径探讨
杨 明
(杭州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浙江杭州 310036)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萌动期,资源导向型的粗放式发展期,多元化发展的探索期以及高速成长期4个阶段.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滞后,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并存,形成了“比较优势”的路径依赖.未来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路径应是推行实施政府主导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运用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促进体育旅游企业逐步形成软实力,增强产业微观主体活力.
体育旅游产业;回顾;发展路径;比较优势
1985~1994年是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萌动期,体育旅游产业凭借国家支持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如《全国旅游事业发展规划(1986年至2000年)》、《关于积极发展国内旅游业的意见》开始逐步发展起来.与欧美国家体育旅游产生伊始主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不同,我国体育旅游发展一开始就是走“外向型”的发展模式.例如我国成立最早的西藏国际体育旅游公司(1985)、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1986),都是面向国外体育旅游消费者.在这一阶段,我国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部分体育旅游资源如珠穆朗玛峰等得以开发,吸引了国外体育旅游者.
1994~2001年是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导向型的粗放式发展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各地因地制宜,开发具有比较优势的体育旅游资源,形成了多种体育旅游产品,较著名的有青藏高原登山、黄河漂流、东北滑雪、湖北赛龙舟、郑州少林武术、内蒙古那达慕大会等[1].至2000年,我国体育旅游的收入约占全年旅游收入的1/10.2001年,我国以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申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将该年旅游的主题定为“中国体育健身游”,出台了《2001年中国体育健身游活动方案》,从而促进了大众体育旅游的兴起.我国体育旅游产品的地域分布呈现出区域资源特色,即西部地区依托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体育旅游资源发展专项体育旅游项目,东部地区依托经济条件和创意发展体育节庆和体育赛事旅游[2].
2002~2008年是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探索期,呈现出3个特点:1)以体育圈为代表的区域体育旅游合作的出现.2002年,前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张发强同志在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提出构建“环太湖体育圈”的设想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逐步以“体育圈”的形式推行区域体育旅游合作.发展“体育圈”可以消弭区域体育旅游合作的各种制度、意识障碍,使得区域内各个行政地区体育资源形成优势互补,实现体育旅游需求和供给的有限均衡;可以在区域内实现体育旅游发展的规模效应,放大体育旅游的产业关联效应;可以促进区域范围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的共协、共生,实现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可以促进和支持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开展,同时对于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根据规划,国家体育总局拟在全国建设16个“体育圈”.2)民营资本大量进入体育旅游产业.民营企业自身所具有的产权清晰、责权明确、利益直接、机制灵活、追求效益的特点促成其进入到市场前景广阔、资产保值增值功能强且资产质量高、投资回报风险相对较小的体育旅游产业.3)体育旅游出现产业集群的组织形态萌芽.目前,在我国的黑龙江省已经出现了上下游多个企业紧密联系、分工协作的滑雪产业集群雏形;北京、广州、上海、海南作为我国高尔夫球场最为密集的区域,也已出现了高尔夫产业集群的雏形.
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即后北京奥运会时代,我国体育旅游产业迈入发展的高速成长期.北京奥运会极大地提升了国民的体育健康意识和参与意识,促进了国民参与体育旅游消费.同时北京奥运会也给我国遗留下大量的体育旅游资源.根据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管理委员会的统计数据,自2008年9月底对公众开放以来,鸟巢接待游客约450万人次,日均迎客1.5万人,而仅2011上半年,鸟巢的运营收入就超过3亿.在后北京奥运会时代,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处在要素驱动阶段向资本与产业融合驱动阶段的跨越时期.阶段跨越将会释放经济伴生效应、资本放大效应、空间集聚效应、产业集群效应、要素交叉渗透效应,产生爆炸式增长,形成新的发展拐点,可望使预测期内个别年份环比增长率超过30%.我国体育旅游产业预计在“十二五”、“十三五”这10年间产业总收入年增长率高于9%,预估未来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环比增长率基数为15%~20%,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在我国体育旅游产业数量快速扩张的同时,产业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也逐步涌现出来.例如:体育旅游人才开发与培养问题,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问题,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开发不能适应高速发展的体育旅游市场的需要,体育旅游服务质量及其标准问题,体育旅游产业在WTO框架下如何进行有效的国际竞争,体育旅游产业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体育旅游市场秩序构建、体育旅游投融资体系、体育旅游与政府引导行为、体育旅游与环境保护、体育旅游与社会文化的融合、体育旅游产业组织形态的演化、外国体育旅游产业理论的中国特色化改造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运用相关的理论进行指导.事实上,随着体育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产业定位的明确,国家开始逐步重视对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进行政策引导,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实践中涌现出的各种新问题以及体育旅游产业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理论建树迫切要求都需要我们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理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滞后与缺失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由于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因此必须强调政府主导.政府在发展体育旅游产业过程中应在战略整体规划、经济关系协调、政策指导、社会协调、信息引导、规范市场秩序、基础设施与服务供给、推进市场促销、提升产业素质等方面发挥作用;同时应运用各种经济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发展,保护消费者利益,进行体育旅游产业整体形象宣传,塑造体育品牌形象、改善旅体育游大环境.只有当政府依托行政体制和行政权力动员了自身所掌握的各种经济资源、政治资源,才能迅速地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设施环境、公共服务环境,从而形成体育旅游产业较大的规模和供给能力.由于目前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型期,因此政府还应积极推动体育旅游企业的改制、改组工作,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新构建企业决策体系、领导制度、约束与监督体制等组织体系框架以及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采取宏观调控手段促进体育旅游产业组织扩张,刺激体育旅游产业企业集团化发展,并为大型旅游企业进入证券市场、实现资产经营创造必要的条件.但是,目前我国政府对于体育旅游产业采取的是粗放式的管理,没有形成长远的发展规划,缺乏产业政策的引导,更遑论对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因而可以说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着“政府失灵”.
具体表现:1)社会成本过高.由于市场竞争的压力,许多经营体育旅游项目的企业会进行涸泽而渔的短期行为,例如破坏生态环境进行毁灭性开发、侵蚀国有资产、欺骗和损害体育旅游消费者利益,进而导致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失与异化、形成对传统生活方式的冲击等,从而对体育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负面影响.2)体育旅游产品同质化、低级化.各地看到体育旅游产业对于地区经济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以及体育旅游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投资领域具有的丰厚回报率,因而盲目投资体育旅游项目.同时为了减少产品创新所带来的成本压力,缩短成本回收周期,对体育旅游产业产品进行模仿和抄袭.3)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市场机制存在着信息失灵、调节滞后等不可避免的缺陷,会使体育旅游产业形成与发展的速度较慢,资源消耗大、效益较差.因而欧美以及近邻日本、韩国的体育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都是政府与市场结合的产物.4)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人力、财力、资源、信息等各种基本要素仍然匮乏且配置效率低下.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经营思想观念落后、融资借贷难等诸多问题.
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物质依托是独特、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具有资源比较优势的国家比较容易发展体育旅游产业,因此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伊始就是秉持比较优势理论,各地依托具有比较优势的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形成了资源导向型开发模式.应当肯定,资源比较优势理论在过去我国体育旅游市场产品供不应求、消费者需求单一、容量较小的情况下是切实可行且具有较高效率的.但是目前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形成了比较优势的“路径依赖”,这对体育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不利.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路径依赖在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的自我强化机制,即制度变迁会顺沿着当初选定的路径进行变迁,其结局有两种:要么是进入到良性循环轨道,从而获得优化和发展;要么是顺着错误的路径一直延续下去,甚至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而导致停滞.当前东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就形成了“比较优势”的路径依赖:一是体育旅游产业资源空间布局失衡,体育旅游产业资源扩散效应不足.体育旅游产业节庆主要集中于特大中心城市,如2008年北京举办第29届奥运会,2010年广州举办亚运会,上海举办ATP网球大师赛以及承办2004—2010年国际汽车联合会一级方程式,容易形成马太效应,不利于特大中心城市周边城市体育旅游产业资源开发;二是体育赛事水平不高,且赛事整体水平呈下降趋势.如近几年来三大球联赛的赛事水平逐年降低,给体育旅游产业资源类型本不丰富的东部体育旅游产业市场发展造成一定的困扰;三是体育旅游产业市场的开发与经营力度不够,缺少与其他产业联手打造体育旅游产业市场的思路;四是当偶有新的体育旅游产业产品开发出来时,缺乏对产品的包装、卖点的营造.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形式老化,内容多年不变,缺乏创新性.西部开发体育旅游产业资源所存在的问题:一是理念落后,忽视针对区域体育旅游产业文化特色来开发不同的营销方案,营销方案的制定欠缺理性思考,体育旅游产业项目以数量为目标,丢掉了自己的民族文化特色;二是产品质量不高,绝大多数是观赏性的比赛和表演,缺乏吸引体育旅游产业者参与的项目,而且这类项目的比赛竞技性不强,表演项目内容单一,缺少特色;三是没有将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实施综合开发,没有形成良好的品牌意识,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小[3].
实施政府主导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其原因在于:1)我国市场经济体系尚未健全,市场机制尚未发育成熟,在体育旅游产业领域就表现为 “市场失灵”现象明显且危害性很大,因此需要政府这一“看得见的手”适度介入和干预即实施政府主导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以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规范化发展.2)体育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就是说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体现了体育旅游者、体育旅游企业与体育旅游目的地政府三者之间的共同利益.从现代公共管理学的角度来看,体育旅游者、体育旅游企业的利益的维护需要政府的介入与干预,而政府本身作为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收益主体,也迫切需要政府实施政府主导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从而推动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3)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仅有20多年,仍然属于幼稚型产业,从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具有发展潜力的幼稚型产业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以克服其在幼稚期的产业生命力弱小、竞争能力弱的缺陷,从而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
实施政府主导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体现:1)健全体育旅游市场体系.首先,推动体育旅游市场主体成熟和壮大,政府应积极转换国有体育旅游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如将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并入到中体产业这一上市公司,通过股份制的改造实现企业的转型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构,并进而发挥产业龙头带动作用,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通过制度环境的改造,打破产业进入壁垒,促进体育旅游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其致力重点是发展民营体育旅游企业、外资体育旅游企业.2)加强体育旅游规划.即明确体育旅游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战略目标、战略措施、战略重点和战略步骤等.3)消除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外部不经济性.需要加强体育旅游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市场规则,从立法层面上杜绝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同时要抓好配套法规的制定,抓好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健全环境监督管理机构和检查治理机制.对体育旅游企业的破坏环境、恣意开发资源、欺诈体育旅游消费者等行为进行规范和治理;通过倡导文明礼仪,传播体育旅游行为规范,惩处不良、不当行为,推行休假制度规避体育旅游短时蜂聚和季节性消费等消解体育旅游消费者所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性.4)建立多元投资、高效产出的体育旅游建设资金筹集良性循环机制.各级政府应建立体育旅游建设发展专项资金,鼓励建立体育旅游投资风险责任机制,通过招股筹资的方法组织投入,形成多元投资主体.5)强化体育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的公共服务职能.政府应在形象推广的战略规划、启动资金投入、政策支持、观念引导等领域起到主导作用.6)各级政府应根据地方发展体育旅游的实际规划、制定和推行比较优势战略、分类推进战略、适度超前战略、优先发展战略、重点突出战略等,而不是单一依靠比较优势战略发展体育旅游产业.通过整合运用各种战略,形成合力推动体育旅游产业发展.
3.2.1 体育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首先,政府必须构建体育旅游产业集群的信息平台和交通通道,积极建设中介服务机构、人员培训机构、信息服务中心、营销服务中心、融资服务中心为集群内的企业提供各项服务,从而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服务平台和环境.其次,政府必须通过组建行业协会、扶持龙头企业引导集群内的企业进行有效的分工协作,形成上下游一体的联络网络,通过业务衔接、资源共享、经验交流、联合促销等形式从而降低单一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整个产业集群的效率.再次,政府必须提供体育旅游目的地形象推广的公共服务,强化产业集群的区域品牌优势,并通过恳谈会、表彰会、媒体报道与宣传形成集群文化.最后,政府应通过政策激励促进产业集群内的企业积极进行创新,并适时引入创新成果,促进产业集群发展.集群内的企业必须认识到自身所具有的经营优势和劣势,找准集群上下游产业链中的有利环节,进行专精化运营.同时企业也必须以诚信为本,建立与其他企业的信任网络关系,发挥集群的网络优势.
3.2.2 体育旅游产业自然、经济、文化协同发展模式
进行生产方式创新,实施体育旅游产业自然、经济、文化协同发展模式[4].构建和谐社会和循环经济的当代,体育旅游产业应进行生产方式创新,实施自然、经济、文化协同发展模式,从而实现自身发展与自然、经济、文化的和谐共生.由于体育旅游的物质载体是自然环境,因而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最重要的资本要素之一就是自然环境.实施体育旅游产业自然、经济、文化协同发展模式要求建立绿色循环体育旅游规划,积极开发环境友好性的绿色体育旅游产品,开展绿色经营,培育企业员工以及体育旅游消费者的绿色意识,在企业形象、企业文化、企业品牌等软体资源要素上面注入绿色基因.要求企业遵循市场经济道德规范,具有良好的企业社会责任,同时融入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之中,发挥自身产业关联作用,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能级跃升.城市体育旅游应以促进城市品牌塑造、推动城市经营为目标,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应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脱贫为目标.一方面促使体育旅游能完整地展现区域民族文化和个性,增强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又要通过体育旅游对区域有形、无形的体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保护,寓保护于开发之中.
3.2.3 体育旅游产业知识经济型发展模式
当前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已进入到软要素驱动的阶段(图1),因而必须注重知识、创意等软要素的重大作用,发展内涵创新,形成体育旅游产业知识经济型发展模式.具体应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着手:在理论方面,应考虑到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滞后与缺失的现状,积极构建体育旅游理论系统平台,形成体育旅游的理论科学体系;在实践方面,应重视创新与创意的作用,通过创新在体育旅游开发模式、商业模式、融资模式、合作模式等方面谋求新路,提高效率.通过创意挖掘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新的体育旅游产品,创造新的体育旅游消费模式.
图1 我国体育旅游产业发展驱动要素变化
体育旅游企业软实力是企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谋求塑造软实力,体育旅游企业首先应在观念意识上进行转变,形成企业创新设计、规章制度、营销策划等软性要素是企业重要竞争力的理念.其次是在实际运作中,企业必须通过建立完备的软实力建设小组、部门等组织架构予以实施,企业领导者必须牵头负责,应制定规范化的软实力建设制度体系.详细规定软实力建设的工作流程,各职能部门以及岗位的职责与权限、管理内容、工作方式以及奖惩机制等.在资金、物质保障方面,旅游企业应设立软实力建设专项资金开支,以保障软实力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再次,体育旅游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资源开发策略.实力雄厚的体育旅游企业可以采用全面开发策略,对所有的“软资源”均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精心的培育,以获得全方位的软实力竞争优势;实力较弱的体育旅游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选择性地重点开发一项或几项“软资源”,以形成局部的软实力竞争优势.最后体育旅游企业应通过传媒以及赞助、公共关系、口碑营销等多种形式来传播企业的软实力.
[1]周立华.国内外体育旅游开发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3-25.
[2]谭白英,邹蓉.体育旅游在中国的发展[J].体育学刊,2002,9(3):22-25.
[3]龚明波,李仲坤.我国体育旅游市场的区域发展特征及其制约因素[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5,21(3):46-47.
[4]张松婷.当代中国旅游发展模式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6,22(6):591-592.
Review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n China and Studies on Its Future Development Path
YANG M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36,China)
The development processes of China's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that are the germinating period,the extensive period of resources-oriented development,the exploration period of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and the period of high-speed growth development.The main problem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is that the lag of the theories and the situation facing both government failure and market failure form a“comparative advantage”path dependence.The future path of China's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should implement the government-led development strategies,us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mode to develop the industry,promote sport tourism enterprises to form a soft power gradually,and enhance the micro-subject vitality of the industry.
sports tourism industry;review;development path;coparative advantage
G80-05
A
1674-232X(2012)01-0092-05
11.3969/j.issn.1674-232X.2012.01.020
2011-06-01
杭州师范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经费项目(2011QDW108).
杨 明(1977—),男,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体育经营管理研究.E-mail:ym43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