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新新,史灵歌
〔郑州大学 旅游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
三次产业结构最早是由阿·费雪尔提出来的。1940年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诸条件》一书中,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和产业变化之间的关系和规律[1],他的观点与之前的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观点相似,因此被合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继克拉克之后,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在其代表作《各国经济的增长》中,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产业分布两个方面对产业结构的变化做了进一步探讨,在此基础上得出“库兹涅茨定理”。随后,在刘易斯研究的基础上,费景汉和拉尼斯建立了新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即刘易斯-费景汉-拉尼斯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型。此外,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对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进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霍夫曼定理”。
国内学者针对国内部分区域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喻桂华、张春煜研究了我国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偏离问题[2]。吴江、封晓庆分析了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从就业弹性和结构偏离度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3]。刘刚、沈镭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分析了西藏自治区产业机构的演进[4]。牛青杨运用结构偏离度法进行分析后认为,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存在失衡现象[5]。金福子、崔松虎以河北省为例,运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分析了产业结构偏离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6]。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产业和就业相关性的定量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就业弹性系数法、比较劳动生产率法和产业结构偏离度法等。
2011年9月,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7]。河南农村现存大量剩余劳动力,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富士康落户河南,河南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带;河南面临重新重工业化的问题;河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面对产业发展的新形势,从国情和实践角度出发,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关系分析极为必要。
基于以上情况,本文选取1995年到2010年的相关数据,对河南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计量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本文选取1995-2010年的数据,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演进趋势,所用数据主要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8]。
由图1 可得,1995年-2010年,河南省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1995年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相当,随着经济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形成二、三、一的格局。河南GDP 总量不断上升,说明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从2003年起,第三产业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不断增加,2007年达到57.3%,形成重新重工业化的格局。河南目前的发展趋势与产业结构演进理论相悖,河南省产业结构的发展存在一定问题,即偏重第二产业,忽视第三产业的发展。
图1 1995-2010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的产出比重
与产业结构相比,河南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图2 可知,从1995年到201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呈下降、上升、再下降的趋势,并以1999年和2001年为转折点。1995年到2010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下降了17.5 个百分点,劳动力不断向外转移,而且转移速度逐渐加快,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河南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6000 多万,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对非农部门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1995年到2010年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由20.6%上升到29%,上升了8.4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由1995年的17%上升到2010年的26.1%,上升了9.1 个百分点。总体来看,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上升,就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图2 1995-2010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的就业比重
通过对河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形成二、三、一的格局,其发展大致符合河南省经济水平。而就业结构目前呈一、二、三格局,与产业结构不协调。可见,河南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
在研究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均衡时,通常采用的分析方法有:就业弹性系数分析、比较劳动生产率、结构偏离度等。本文主要采用比较劳动生产率和产业结构偏离度来测量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在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程度之前,首先要分析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
比较劳动生产率指某产业产值比重与该产业的就业比重之比,它反映1%劳动力在该部门所创造的产值比重。一般认为,比较劳动生产率越接近1,产业结构越优化。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差距越大,表示经济的二元性越明显。其计算公式为:
Ci= (Yi/Y)/(Li/L)(i=1,2,3)
其中,Ci为第i 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Yi/Y为第i 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Li/L 为第i 产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重。表1 是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得出的河南省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表1 河南省1995-2010年三次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
通过表1 可以看出,河南省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最低,说明农业的效率最低。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整体上呈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0.41 下降到2010年的0.31,而且从2003年开始,比较劳动生产率逐步稳定在0.3 左右,与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差距比较大。
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第一产业,这说明河南经济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特征。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先上升后下降,从2007年开始逐步稳定在2 左右,可见最近几年第二产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其就业吸纳能力不是很强。第三产业整体呈下降趋势,从1995年的1.64 下降到2010年的1.1,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不断趋于合理化,并且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最强,第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就业。
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均离1 较远,尤其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偏离度较大。因此,河南产业结构方面的问题突出,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
结构偏离度是衡量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是否处于均衡状态的指标。目前,偏离的判断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用比较劳动生产率与1 之差来测量产业结构的偏离度,第二种方法是用产业结构比重与就业结构比重之差来测量产业结构的偏离度。
由于第一种方法是从比较劳动生产率发展而来,为避免重复分析,我们采用第二种方法,即用产业结构比重与就业结构比重之差来测量产业结构的偏离度。当偏离度等于0 时,该产业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总量上达到均衡状态,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当偏离度小于0 时,该产业的产业结构比重小于就业结构比重,说明该产业存在剩余劳动力,即隐性失业,劳动力应该向其他部门转移。当偏离度大于0 时,该产业的产业结构比重大于就业结构比重,表明该产业应当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以使产业的发展与吸纳劳动的能力一致。偏离度的绝对值越大,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不对称,资源越没有得到优化配置。其计算公式为:
Pi=Yi/Y-Li/L (i=1,2,3)
P= |P1︱+︱P2︱+︱P3︱
其中,Pi为第i 产业的产业结构偏离度,P 为总偏离度,Yi/Y 为第i 产业的产业结构比重,Li/L 为第i 产业的就业结构比重。利用公式得出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度,如表2 所示。
表2 河南省1995-2010年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离度
表2 显示,第一产业的偏离度为负,第二、第三产业的偏离度为正。这就说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效率低下,存在隐性失业,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需要向其他产业转移。而第二、三产业对劳动力有排斥作用,产业结构比重大于就业结构比重,未达到充分就业,存在劳动力迁入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总偏离度值较大,各年均大于60,最大的甚至达到85.4,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偏离问题比较突出。并且总偏离度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从1995年到1998年为缩小趋势,从1998年到2003年有扩大的趋势,2003年以后又呈缩小趋势。由总偏离度的变化可以看出,河南省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严重不对称,已经处于失衡状态,就业结构明显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变化。
由以上分析可得:河南第一产业占GDP 的比重持续下降,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很弱,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二产业占GDP 的比重持续上升,而且在就业结构中比重不断上升,但是由于技术和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作用,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第三产业占GDP 的比重比较稳定,在就业结构中比重不断上升,并且比较劳动生产率和结构偏离度都趋于合理化,吸纳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成为就业的主要部门,但是在总量上第三产业同第一、第二产业相比存在明显的不足。
综上,河南省的产业结构仍以农业为基础,以传统工业为支柱,第三产业处于起步阶段,而劳动力急于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这就造成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矛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河南省的就业结构明显落后于产业结构的结论。因此,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要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就业结构转变,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最终实现经济与就业的同步增长。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加快三次产业的结构调整和优化,促进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升级,同时促进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向第二、第三产业流动。首先,不断优化农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区域优势和竞争力的农业主导产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村和农民的收入。其次,加快第二产业的内部结构升级,摒弃高污染、高消耗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内部升级,同时为劳动者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最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现代服务业的竞争力,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帮助失业人员寻找合适的就业机会,促进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
河南省的重新重工业化对第三产业具有较强的挤出效应,而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最强。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进入第三产业,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壮大第三产业。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突出发展物流、旅游、会展和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充分发挥河南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物流业,建设全国性和区域性的商品物流中心。挖掘整合旅游资源,打造区域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旅游路线,建设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河南省应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者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打破城乡壁垒,取消农民进城务工的各种门槛,促进人员自由流动,推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统筹城乡就业结构。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基础上,促进河南省的城镇化建设,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反过来又可以不断推动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两者互惠互利。
在发展的过程中,河南省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投入。通过不断调整教育结构与专业结构,培养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同时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劳动力的专业技能,积极推动劳动技术改进。另外要普及义务教育,培养劳动力的基本素养,提高劳动力的素质。在此基础上,提高社会整体劳动力的素质,使专业结构、人才质量与产业发展相适应,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供智力支持。
[1]刘仙海.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关系研究综述[J].经济论坛,2010(4).
[2]喻桂华,张春煜.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就业问题[J].当代经济科学,2004(5).
[3]吴江,封晓庆.四川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动态关系[J].财经科学,2006(7).
[4]刘刚,沈镭.1951-2004年西藏产业结构的演进特征与机理[J].地理学报,2007(4).
[5]牛青杨.河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失衡的动态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9).
[6]金福子,崔松虎.产业结构偏离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河北省为例[J].产业论坛,2010(7).
[7]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11-10/07/content_1963574.htm.
[8]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