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恰当时松开手指

2012-12-22 21:49蔡晨远
检察风云 2012年22期
关键词:成人家长孩子

文/蔡晨远

于恰当时松开手指

文/蔡晨远

很多人都认为教育孩子的主要职责是学校的老师,其实不然。学校可以教授孩子的是科学知识和基本行为准则,仅通过学校里知识的灌输,无法真正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人格脾性等方面。这些,只有家长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去实现。

西方社会经过现代化的百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关于儿童教育的完整理论,总结出了系统性的实用方法。中国社会在这个方面做得还不是很完善。笔者经二十多年的观察发现,中国家长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误读孩子,以及由此引发的言行失当。

误读一:他们永远是“孩子”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一种天性使然的表现欲望,希望能通过行动来和成人交流,并获得肯定和赞扬。常常表现为:自告奋勇地提出希望协助父母做一些琐事,在父母交谈时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他们成长的标志之一,应该获得父母的鼓励和理解。

但是中国父母往往习惯于阻止孩子的成长意愿,将他们当成“小孩子”来对待。

“……哎呀,你别动,不要打碎了杯子!”

“这是大人的事,你不懂,不要多问!”

这种话相信很多家长都对孩子说过。他们用简单甚至粗暴的表达阻止了孩子对事物的探求,理由是“你还是个小孩子,你现在不能也无需了解这些事”。这种行为直接打击了孩子的美好意愿,时间一长,甚至可能给他们造成心理阴影和创伤。

中国有句老话:“在父母眼里,子女永远是孩子!”这或许仅仅在逻辑上是成立的。在很多情况下,这句话严重束缚了中国父母对孩子进取心的培养和激励。有些家长甚至将其作为金科玉律,在孩子成年后还挥动这根大棒来干涉其生活、工作、感情问题,最终非但没有帮助孩子,反而将他们养育成了经不起风雨的小花和畏缩不前的胆小鬼,害人害己。

已有无数的事例证明,在溺爱或压抑的童年环境中长大的人,其后半生并不幸福。

我所认识的一个家庭就存在这种悲剧:父母总是怕儿子吃亏受苦,就将所有日常生活的事务都包揽下来,儿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有的物质条件完全得到满足。渐渐地,儿子在温暖的怀抱中,主观地认为世界是非常美好的,人生一切顺利。等到他大学毕业踏上社会以后,经历了工作的失败和感情的挫折,社会的残酷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让他无所适从,支撑他心灵大厦的思想信条完全崩溃了——他得了精神分裂症。虽然经过三年的治疗略有好转,但从此一蹶不振。

类似的事例还有很多。其实,一个孩子在三岁以后就能在语言和行动上与父母进行完全正常的交流,开始接触社会事务,学习处世之道,这是对他们的性格养成非常关键的阶段。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探求怀有强烈的渴望,并且对父母的一言一行进行观察和模仿,因此父母应在日常生活中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对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并给予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受到了平等的对待。

误读二:他们应该“成熟懂事”了

有趣的是,中国家长一方面认为自己的孩子长不大,另一方面又总在一些场合希望他们能“成熟懂事”,总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对孩子提出很高的要求,希望他们别给父母惹麻烦,样样都省心。

“你怎么长不大的?还在玩这些东西!”

“瞧你弄的一身泥,一点也不乖!”

“你画的图这么难看,隔壁小明比你好多了!”

……

殊不知孩子们最可爱的地方就是纯洁的心灵和毫不做作的天真,这种了无牵挂、来去自如的形态是最具佛性的。每个成人都是从孩童成长起来的,后天环境的熏陶使孩童逐渐丧失了最美好的童真,还反过来去压抑童真,这恐怕是最悲哀的事了吧。

许多时候,家长应该试着去理解孩子的行为。比如,当你在超市里购物时,你眼中一排排功能性的货架,在孩子们看来,可能是城堡里深邃的迷宫,他们正在和里面的人玩捉迷藏呢;你眼中的一块烂泥沙地,正是孩子们的游戏天堂,他们可以带上小桶和铲子去挖宝藏,造房子;当你的儿女将自己最心爱的东西(可能只是一根棒棒糖)和你分享的时候,请开心地去接受他们的馈赠,这可能是你这辈子收到的最贵重最美好的礼物了。

如果你能放下大人的身段和架子,融入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就能获得任何成人世界里都无法感受到的愉悦——那种纯粹的快乐。

孩子们看似无心的玩耍中包含了他们天性的表现,是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构建世界、接触社会的第一步。有人说每个孩子都是天才,一点也不假!因为他们的思维不会受到任何条例框架的束缚,他们可以把太阳画成绿色的,把大象藏在衣橱里,把星星当做闪亮的糖果,用积木拼出怪兽和宇宙飞船。这些天马行空的原始创意,正是成人在多少年后苦苦追求而不得的东西。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至少有一件事是他们喜欢做并且擅长做的。家长们就要多观察、引导,帮助孩子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孩子到了玩耍的年纪也是父母对其进行后天养成的关键阶段。

从小喜欢拆东西的孩子可能对机械感兴趣;喜欢办家家的女孩日后可能成为设计师;内向沉静的宝宝可能拥有围棋大师的潜质……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不是用成人世界的所谓规矩、规则去约束他们,这点是很重要的,也是需要家长们去学习和适应的。

请适时放手 让孩子成长

以上这两种情况在中国家庭中普遍存在。韩寒曾用一个笑话生动地概括,大意是中国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听老师的话、听家长的话,不调皮不惹事,不抽烟不喝酒不打架,好好学习考上大学,一直做个爸妈的乖宝宝。然后又希望孩子在大学毕业后能马上找到年薪10万的工作并带一个品貌双全、家境良好的男(女)朋友回家。

这确实是一个笑话,更是一个苦涩的事实。

事实上,孩子们的行为天生不受各种规则的约束,就像一支笔在白纸上任意挥洒。他们会不停地尝试各种行为、各种可能性,尝试的结果也是有好有坏,而孩子们从中获得了人生的第一份经验,并随之慢慢成长起来。

至于广大家长们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其实就是导师和引路人的角色,将正确的方向和实用的技巧教授给他们,并根据他们不同的年龄阶段,适时地放手,让他们去学习处理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刚开始,家长可以将一些收拾杂物、整理玩具等事情让他们来承担;到六七岁时即可让他们负责更复杂的事情如扫地、洗碗、花草宠物养殖等等。而孩子到10岁时,已经可以帮忙购物、送报纸并参与到家庭事务的决策中来了。

例如,父母在谈论家庭事务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插话,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管他们的意见是多么地幼稚可笑,家长也必须认真对待。用他们所能理解的语言耐心地向他们解释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且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意见是受到重视的。这个时候就是将他们当做“大人”来看待,并进行平等的交流。在孩子的心中,因为参与了家庭事务而产生的自豪感,将滋润他们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勇于发表意见。

在这个逐步承担家务、参与事务的过程中,父母可以教授一些基本的技巧方法和社会常识给孩子,这样孩子们的动手能力、思考和判断能力都能得到锻炼,自信心和独立性也会慢慢形成。这也为他们将来踏上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

不过,需提醒家长的是,孩子们大多数情况下还是会表现出童趣和天真的本性。特别当他们的行为给家庭生活带来一些小小麻烦的时候,斥责和打骂除了将事态弄得更糟外毫无用处,耐心的分析和交流才是唯一有效的手段。例如,孩子用蜡笔在家里的墙上涂写,家长不应马上呵斥阻止,而是要搞清楚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孩子可能在外面看到了美丽的墙贴和壁画,想自己创作一番,其出发点是好的,这就应该得到鼓励。然后家长可以为孩子解释为什么不能随便在家里墙面上涂写,为什么要保持家里环境的整洁,最后要提供白纸或画板供孩子进行创作。如此一来,既保护了孩子的童真,又让他们知道不同的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实现。

家庭教育包含了多种多样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总结。不过可以明确的是,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是远远不够的,对他们心灵的培育才是关键所在。

教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家长自我成长、自我完善的过程。我们要享受这个过程,就像重新拥有一个童年一样。这种美好是你的孩子带给你的,所以,别再想当然地去解读孩子。更公平的做法是,正视他们的成长状态和心理需求,将手指适时地,一根根松开。

编辑: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

猜你喜欢
成人家长孩子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我心中的好家长
成人不自在
家长请吃药Ⅱ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Un rite de passage
成人正畸治疗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