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雪莲
留日先进知识分子对创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贡献
● 魏雪莲
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一批留日先进知识分子,留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他们在国内最早比较系统全面地传播马克思主义,深入工人阶级促进马克思主义同早期工人运动相结合,领导创建中共早期组织,筹备并参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作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
留日先进知识分子;创立中国共产党;历史贡献
十月革命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给正在为中国寻求出路的先进知识分子带来了曙光。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变革的关系,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同时身体力行深入工人阶级,为实现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创立中国共产党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留学日本的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尤为突出。
甲午战后到二十世纪初年,大批中国学生前往日本留学,学习之余大量翻译日文书籍、创办杂志、参与政治活动。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留日知识分子在此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更有专门攻读马克思主义,为五四时期最早比较系统全面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
陈独秀1901年后数次抵日,先后进东京学校、东京正则英语学校等学语言,成城学校学陆军。1902年李汉俊先是入东京法国教会学校晓星中学校,以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工科。[1]李达1912年以优异成绩考取湖南留日官费生,1917年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学习理科。[2]1913年李大钊入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本科。[3]陈望道1915至1919年变卖部分家产留学学习法科。[4]
留日学生学习之余广泛参与寻求民主的政治斗争。董必武加入孙中山创建的中华革命党,1915年6月回国即参与反袁运动。李大钊1914年发起组织神州学会,秘密反对袁世凯称帝;后来联络留日学生成立留日学生总会,并撰写《警告全国父老书》和编印《国耻纪念录》,激励人民坚持斗争。李达带领一百多名留日学生组成“救国团”回国请愿,抗议段祺瑞政府同日本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陈望道则积极投身于留日学生的各项爱国活动。陈独秀总结政治活动成效甚微的经验教训,认定从事思想文化战线斗争乃是中国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回国后创办《青年杂志》。
广大留日学生保持着对新思潮新知识的敏感。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学者片山潜、幸德秋水等介绍了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生平学说,十月革命后山川均、河上肇、佐野学等发表了大量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著作,深刻影响了留日学生。李大钊在早稻田大学期间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回国后就超越一般的民主主义思想具有了社会主义的思想。[5]回国请愿的失败使李达进一步认识了俄国革命道路,返日后即放弃理科专业,专门攻读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李达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笃信者和宣传者。李汉俊与河上肇以师生关系常有往来,阅读了大量马克思主义书籍,由“最喜欢数学”转而选择马克思主义。陈望道亦通过结识河上肇、山川均等接触到马克思主义。
最早比较系统全面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使之成为汹涌春潮的,正是李大钊、杨匏安、陈独秀、李达、李汉俊、陈望道等留日先进知识分子。
1918年夏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其后发表《庶民的胜利》、《Bolshevism的胜利》等第一次全面介绍了布尔什维克党。同年8月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1919年10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从“主张根本改造社会”的性能着眼,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能从根本上改造资本主义制度,解救全世界苦难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介绍给国人,并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广州,留日的杨匏安同年11月发表《马克思主义——一称科学的社会主义》,比较全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李大钊和杨匏安的两篇文章,可以说是自1898年马克思的名字在中国出现以来由中国人撰写的、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两篇重要文章。
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首次正式出版。出版前由陈独秀、李汉俊两人作了校阅。[6]李汉俊同年用通俗的语言翻译《马克思资本论入门》。李达1919年6月发表《什么叫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目的》。1918年秋至1920年夏,李达翻译了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解说》、《马克思经济学说》、《社会问题总览》。其后李达即同李汉俊、陈独秀、李大钊等投入社会主义论战。
留日先进知识分子较早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扩大了马克思主义思想阵地。同时涌现出一批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先进分子,为中国共产党诞生作了思想和干部上的准备。
1919年李大钊号召知识阶级与劳工阶级打成一气,支持邓中夏等组织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深入长辛店、卢沟桥等对工人进行宣传。陈独秀约请各地进步青年深入工人开展调查,编辑出版了《新青年》的《劳动节纪念号》。1920年5月1日,在陈独秀、李大钊等组织号召下,北京、上海等地工人第一次纪念自己的节日。广大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采用多种方式深入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
(一)出版通俗刊物。1920年8月,陈独秀与李汉俊发起创办《劳动界》,刊载工人来稿和工人建立联系。同年9月,陈独秀、李汉俊等致函上海工商友谊会,表示愿帮其办《店员周刊》,并于10月创办《上海伙友》杂志。在李大钊直接领导下,1920年11月《劳动音》、1921年7月《工人周刊》创刊。
(二)开办工农学校。1920年秋,在李汉俊、李达指导下上海第一所工人补习学校——半日学校开办。邓中夏等在李大钊指导下于1921年元旦创办长辛店补习学校。1921年春,陈独秀来广州后先后开办宣传员养成所、注音字母教导团、俄语学校,大量招收学员进行马克思主义宣传,同时拨款开办广州机器和理发工人夜校。
(三)组建工会支持工人罢工。1920年11月21日,陈独秀、李汉俊参加共产党早期组织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工会——上海机器工会成立大会,并被聘为名誉会员。之后,以李大钊为首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建立长辛店工人俱乐部,成为北方工人的学习榜样。1921年1月在李汉俊等指导下,上海职工运动委员会成立并领导电车、烟草工人举行罢工。
陈独秀、李大钊等留日先进分子自觉承担起把马克思主义灌输到工人中去的历史使命,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批现代工会,标志着工人斗争进入了有组织有领导的新阶段,同时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从而为中国共产党成立提供了深厚的阶级土壤。
1919年9月李汉俊萌发了在中国必须建立共产党的思想。[7]在“南陈北李”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领导和组织下,党的早期组织纷纷成立。陈独秀、李大钊、李汉俊、李达、董必武、施存统等作为领导核心和活动骨干,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独秀1920年2月来沪后广泛联络进步人士,共同探讨改造中国社会方案。1920年5月,在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帮助下,陈独秀、李汉俊发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等商议成立共产党组织。陈望道、李达等相继加入筹备工作。8月,在陈独秀主持下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陈独秀任书记。11月,陈独秀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宣言》。年底陈独秀赴穗后李汉俊、李达先后代理书记,李汉俊、陈望道负责主编《新青年》,李达负责主编《共产党》月刊。在陈独秀、施存统、陈望道、李汉俊等筹备下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
上海党组织成立后,陈独秀即要李大钊在北京发起建立共产党组织。1920年3月李大钊发起马克思学说研究会。1920年10月共产党早期组织在李大钊办公室正式成立。年底,成立“共产党北京支部”,推选李大钊为书记。1920年11月正式建立起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在第四次大会上选举李大钊为执行委员[8]。
陈独秀、李大钊等积极推动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和青年团的建立。1920年8月,陈独秀函约谭平山、陈公博、谭植棠建立广州社会主义青年团,次年初,陈独秀又找到三人商谈建立共产党组织。几次酝酿后组建了广州党组织。[9]1920年夏,李汉俊写信给董必武等要他们组织起来。同年秋,李汉俊到武汉与董必武等商谈建党。陈独秀则派刘伯垂到武汉和董必武、陈潭秋、包惠僧、张国恩等秘密联系商讨建党。1920年秋,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在董必武寓所成立。此外,陈独秀写信给济南的王乐平,与他商讨在济南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10]。毛泽东1920年到上海与陈独秀会见,返湘后建立早期组织时与陈独秀保持联系。[11]赴法后的赵世炎、陈公培1921年接到陈独秀来信找到张申府接上组织关系,法国早期组织得以建立。周佛海是在陈独秀等引见下加入上海早期组织,也是在陈独秀提议下[12],1921年4月旅日早期组织成立。团的方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后即向各地寄发团的章程,要求进行建团工作。在李大钊领导下,北京青年团在北方建团中发挥了中心作用。在上海和北京团组织推动下,不到半年,在广州、南京、长沙、武汉、天津、济南、唐山、太原等建立起团组织。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始于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1920年初,陈独秀、李大钊等留日知识分子先后在北京、上海等地开展建党和建团活动,为建党进入实践阶段做了组织准备。
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的条件日益成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李达、李汉俊等留日知识分子积极担负起大会的筹备重任并作为代表参加大会,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顺利召开、党的诞生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1年6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抵达上海后与李达、李汉俊取得联系,提议召开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正式建党。根据原先的酝酿[13]和马林建议,李达与陈独秀、李大钊联系商议,确定在上海召开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14]李汉俊、李达写信给北京、长沙、武汉、广州、济南、旅日早期组织,通知各地速推选两名代表来上海出席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在李汉俊哥哥李书城的寓所召开[15]。外地来沪代表大部分经由李达夫人王会悟安排住进了博文女校,会议最后一天李达和王会悟又安排代表去嘉兴南湖继续开会。[16]参会代表中,李达、李汉俊是上海代表,董必武是武汉代表,周佛海是旅日代表。李大钊和陈独秀没有出席大会。陈公博受陈独秀委托带来他给与会代表的信,信中向大会提出关于组织与政策四点意见,要求大会在讨论党纲党章时予以注意。[17]
1921年7月23日大会开幕,7月24日由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区党团组织成立情况。7月25-26日休会,由李达、董必武和张国焘等组成起草委员会,着手起草会议文件。7月27-29日讨论起草委员会提供的党的纲领。最后一天讨论和通过党的纲领和决议,并选举产生临时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李达为宣传主任,张国焘为组织主任。周佛海、李汉俊和刘仁静为候补委员,陈独秀返沪前书记一职由周佛海代理。
十月革命后,留日先进知识分子以俄为师,以其先进的思想、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实践,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尽管后来有人离开甚至背叛了中国共产党,但是党内大部分留日先进知识分子始终没有改变革命初衷并为之奋斗了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谱写了辉煌的篇章。
[1]革命史资料:第2辑[M].北京:中国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197.
[2][14]宋镜明.李达[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0.62.
[3]张静如.李大钊生平史料编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9.10.
[4][6]邓明以.陈望道传[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11.37.38.
[5][15][16][17]“一大”前后(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8.368.57.172.173.
[7]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N].1919-9-7.
[8]五四爱国运动档案资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670.671.
[9]陈公博.寒风集(甲篇)[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9.203.
[10]党史研究资料(第2辑)[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2.
[11]共产主义小组(上)[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518.
[12][日]石川祯浩.青年时期的施存统——“日本小组”与中共建党的过程[J].中共党史研究,1995(3).
[13]张国焘.我的回忆(上)[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124.
D231
A
1009-928X(2012)06-0015-03
作者单位: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 特约编辑:胡中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