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林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一般被称为大学生村官。狭义层面上的大学生村官,即大学应届毕业生通过考核后到农村基层担任职务。具体来说,就是政府面向全社会通过严格考核考察程序,公开选拔年纪轻、素质高、能力强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农村工作,出任村干部(一般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或村主任助理),协助村支书或村委会主任处理农村日常事务,从而增强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为推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200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对大学生村官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也于2008年4月发布了《上海市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公告》,正式启动上海市的大学生村官工作。闵行区根据上海市的统一安排,从2008年起选拔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基层任职。
(一)选聘大学生村官的背景
一是随着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人才比较匮乏,农村基层的干部队伍老化。如果从政策上支持受过多年教育的大学生去农村,将会为新农村建设注入年轻的、有活力的血液。
二是宏观就业形势非常严峻,而大学生村官计划也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解决就业压力的方法。
(二)上海市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发展历程
从1980年开始,中央就选调优秀大学生到基层培养锻炼工作。2005年开始,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为标志,大学生村官工程建设进入大范围试验过程。2008年,中组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的通知》,将大学生村官工作上升到全国高度,并对此作出了安排部署。
上海市比较大规模的大学生村基层干部选聘始于2006年的“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村官招募是2008年中组部等部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后开始的。上海市从本市高校毕业生和外省市高校上海生源毕业生中,按照坚持公开、平等的原则,通过公开考试的方式,选拔优秀毕业生到郊区县的农村基层担任村党组织书记助理职务或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
(三)上海市及闵行区对大学生村官的主要政策支持与待遇
(1)在村任职期2年以上,具备“选调生”条件和资格的,经组织推荐,可参加选调生统一招考。
(2)在村任职2年后经乡镇党委考核合格、报考党政机关公务员的,在年龄上、学历上、户籍上等方面放宽报名条件,并适当考虑加分。也可专门面向他们组织公务员招考,区县及以下机关公务员重点从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中招录。
(3)聘期工作表现良好、考核合格的,报考研究生享受增加分数等优惠政策,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4)被党政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正式录用(聘用)后,在村任职工作时间可计算工龄、社会保险缴费年限。
(5)选聘到村任职的高校毕业生符合进沪户籍人员条件的(即通过打分符合进上海户口条件),即可以办理进沪户籍手续;暂不符合进沪户籍人员条件的,在其到村任职期间可办理上海市人才居住证。
大学生村官因类型不同而享受的工资待遇也有所不同。
(一)主要的组织管理政策
闵行区大学生村官的日常管理由镇组织人事科及所在村负责。
(1)建立结对帮带机制。各村指定工作经验相对丰富、办事公道、作风正派、综合素质相对较好的村干部进行结对。原则上大学生村官担任村党支部(总支)书记助理的,由村党支部书记负责带教;担任村主任助理的,由村主任负责带教,形成“一对一”带教对子或者多对一的帮教机制。
(2)强化教育培训机制。一是生活上帮助。及时落实大学生村官的住宿和办公地点,按照安全、便利的原则,帮助他们解决食宿、交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二是思想上关心。区委组织部、各基层单位安排专人经常与大学生村干部谈心交流,指导工作方法,帮助他们了解农村情况,增强做好工作的信心。有的镇领导定期或不定期对大学生村官进行走访,了解工作情况。三是注重实践,增长才干。实行书记、村长带、教、帮制度,向大学生“村官”传授当好“村官”之道。
(3)构建岗位成长机制。一是了解社情民意,不断增长才干。定期安排大学生村官到信访办进行岗位锻炼,协助信访干部和各部门负责人为群众解答疑难问题,在接待来信来访过程中了解社情民意。二是安排轮岗锻炼,掌握多岗技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结合大学生村官个人专业特长,在农村基层锻炼满一年之后,分批次安排他们到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及综合部门锻炼,时间为3个月左右,让他们熟悉村、镇两级工作环境,增强实际处事能力。三是“压担子”,要求村委给予大学生村官安排具体的事务,如在本村各类材料撰写、文化宣传、远程教育管理等方面,明确要求,落实责任,使他们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
(二)闵行区大学生村官的思想、生活和工作状况
(1)思想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有的大学生当初选择当村官是为了锻炼自己、为闵行区农村建设作贡献、体现个人价值,希望脚踏实地在农村干一番事业。从主观感受角度看,大多数大学生村官在农村的感受较好,基本适应了农村的生活与工作。很大一部分大学生村官认为工作有收获,有干劲,对自己在农村发挥作用的整体评价较高,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们较乐观的生活与工作态度。
与此同时,也发现了思想不稳定,扎根农村的意识不够强的问题。比如有的2008年选聘的大学生村官表示当初选择到农村工作,是迫于金融危机时就业压力的无奈选择,以及受大学生村官优惠政策的吸引。在基层工作一段时间后,绝大部分大学生村官表示不愿意继续留在基层,会尽快通过考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编制等方式尽快走出基层就业。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到农村任职,相当一部分是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吸引下作出的选择,村官岗位只是他们就业的一个缓冲地带。
(2)生活状况
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生活状况较好,很多村干部认为本村的大学生村官过得较为开心,大学生村官与当地村民有很好的交流。但调查中也发现,由于大学生村官多为独生子女,有一半上任前不了解农村情况,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另外,由于有一半大学生村官是外地生源,所以同本村村民交流时存在或多或少的语言障碍。
(3)工作状况
通过调查得知,大部分当地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工作积极性较高,整体上对大学生村官是比较满意的。而广大村民也表示对大学生村官的欢迎。通过调查也发现部分村领导干部反映大学生村官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想干事、更想干大事,但由于对村级班子的运行模式不了解,虽然经过各种培训,短期内面对盘根错节、琐碎繁杂的农村问题仍然无从下手,因此容易造成失落感,工作缺乏积极主动性和深入性。同时调查中还发现,有的村干部认为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是镀金,过一段时间就会离开,不会在农村长期工作下去。
从大学生村官的角度调查显示,有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民或村干部不把他们当村里人,对他们不信任或有所防备,认为他们根本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所以只是把他们当作客人,只安排一些临时性任务或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影响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深入开展。
(一)提高了农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大学生村官的加入,显著改善了闵行区村级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了村干部的整体素质。他们不仅从数字上改变了基层干部队伍的人才比例结构,更重要的是,创造了一个更加优良的文化氛围,给基层干部队伍带来了新的气息。有新知识、新文化、新观念,素质高、劲头足的大学毕业生带来的撞击,或多或少地给原村干部带来危机感,形成一种向上的整体氛围。大学生村官计划对于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大学生的加入使该地区的基层组织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改变了原组织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其日常工作产生影响。在此过程中,一些民主的思想和处事方式被带入到工作中,民主的思想和宣传力度也在农村大为加强,农民参加基层民主建设的积极性得到较大提高,使得基层组织更加具有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使我们党的群众基础更加牢固。
(二)提高了村级组织的办事效能
大学生村官的到来,由于文字功底好,使得村级书面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如计划、总结、文书档案、上报材料等。进一步完善了村级各项规章制度。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现代办公设备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能。相比以前,村级组织制度更健全,规划更科学,统计更准确,办事更规范,效率更高。
大学生村官工作存在的问题,既有大学生本身的局限性,也有体制机制的不健全问题。
(一)自身能力与农村实际匹配的问题。大学生村官具备了较高的文化基础,但现有能力和农村实际需要有一定距离,他们所学专业有的远离农村实际工作需要,对农村工作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思考。
(二)缺乏身份认同感。大学生初入社会,缺乏实际农村工作经验,由于村民不了解他们,所以他们要与村民建立起相互信任关系比较困难,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融入其中。对于非上海生源的大学生,语言不通也成为与村民沟通的障碍。
(三)大学生村官到农村工作的思想形态还存在误区。部分大学生村官只是把村官一职作为一个跳板,积累点工作经验,为今后找工作或者考公务员积累资本,而没有真正想扎根农村,为新农村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四)选拔录用标准偏宽泛欠适用。大学生村干部的选拔标准并不限定申报者所学的专业是否适合农村、有无组织管理才能的潜质等,选拔录用标准的宽泛化,致使一些大学生村干部“英雄无用武之地”。
(五)后续保障制度还不到位。目前大学生担任村干部均是合同制,服务期一般为3年,但对于服务期满后的人员流向、工资、待遇没有明确规定,虽然有考公务员加分、考研优惠等政策,但不是所有的大学生村干部都能考上。而且,从2010年起,中央及国家机关公务员招考不再规定大学生村官加分,而改由设置专门招聘大学生村官的岗位。后续保障制度的不明确也让大学生村干部对未来的发展有很大不确定感。
(一)建立健全科学的大学生村官选聘制度
要在把好大学生村官的入口上,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扩大选聘主体。为使选聘的大学生村官更符合基层实际,在实施选聘工作的过程中,扩大基层的自主选择权,使农村的实际需求与大学生的专业技能相对接。二是实行双向选择。把个人愿望与组织需求结合起来,实行大学生选择任职村与任职村选择大学生的双向选择,以免出现“选错村、来错人”的现象。三是实行定向选聘。在开展选聘工作之前,可根据各镇、村的实际需要实行“限专业选聘”;为使大学生村官能尽快融入角色和当地工作,还可实行“限区域选聘”。目前各地所开展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主要是招募大学生,而在是否有农村背景、是否有在农村工作的经历上则没给予充分考虑。因此在以后的招募工作中,在同等条件下应该优先考虑农村生源的大学生,在分配上应该就近分配。这样这些大学生村干部熟悉本地风土人情,易于与当地村民沟通,开展工作也会得心应手。
要统筹考虑大学生村官队伍的进口、管理和出口机制,让“村官”们来得有条件,干得有舞台,留得有希望,走得有收获。一方面,着力抓好当前大学生村官队伍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长远统筹地考虑这支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积极探索完善大学生村官工资递增机制;探索改革村委会选举法,允许户籍不在当地的大学生村官参加村委主任的竞选;探索从大学生村官中选拔优秀人才充实各级机关单位的途径和办法;要把大学生村官工作一抓到底,形成一村一名乃至多名大学生村官的好局面,建立缺口递补、多需递增的长效机制,使这支队伍保持稳定、正常流动、逐步壮大。
(二)努力解决大学生村官的身份困境
根据《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规定,“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虽然把那些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和村委会主任助理的大学生称之为村官,但与村支书、村主任等村官相比还是有很大不同,“大学生村官”从本质上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村官,也不是公务员,更不是党政系统内的领导干部。虽在农村,但又不是村民,其角色是非常模糊的。政府部门应该积极探索,尽早给予大学生村官明确的角色定位,可以在不改变立法的前提下对考核合格的大学生村官,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档案和户口可转至工作地,让大学生村官获得选举权,使参与村干部的竞选合法化,以尽快让大学生村官担任实职,给他们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
(三)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工作
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要实施大学生村官的培训计划,同时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积极引导大学生村官参加更高层次的学历教育。
基层干部特别是镇村干部应切实认识到大学生村官计划的重要意义,建立村级干部帮带、乡级干部帮教机制。基层干部和广大村民应该积极支持大学生村官的工作,支持他们在广阔的农村天地有所作为。由于大学生村官没有接触过社会,在他们上岗前政府应该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聘请农村基层干部作经验介绍。另外应该加强大学生村官之间的交流,特别是多听取上一届做得比较好的大学生村官的先进经验介绍,使他们少走弯路。此外,政府部门应该组织大学生村官到先进村进行“驻村培训”,由取得成就的大学生村官重点讲解“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听取新农村建设情况和乡风民俗,传授开展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帮助他们掌握与农民打交道、做群众工作的本领。
(四)切实关心爱护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是未来基层工作的希望。他们知识新,思想活,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以上种种特点给农村工作带来了新的起色。与此同时,大学生村官们也遇到了一些工作、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从某些方面影响了他们的工作情绪。所以我们要从方方面面去关心他们,让他们感觉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更好地服务农村。
(五)帮助大学生村官做好工作规划
帮助大学生村官做好工作规划,使其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应当加强对大学生村官能力、心态、知识等方面的培训,保证其更好更快地进入角色,更好地发挥积极作用奉献基层。推动大学生村官做好工作规划甚至未来的职业规划,使其根据主客观条件,对自己以后的工作性质、工作方向都有一个准确的定位。
工作规划应当包括两部分:聘期内的长期规划与一年内的短期规划。首先在大学生村官到村报到时就为其量身定做、系统设计三年的工作规划,提出每年的工作目标,以使大学生村官对今后三年的工作有一个整体认识,有一个长期的整体规划;接着让大学生村官根据为其设计的长期整体规划,为自己具体设计每一年的短期规划。这样,既有利于大学生村官自己的发展,又有利于大学生村官工作的顺利开展,还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村官的才能,促进农村的发展,从而形成“多赢”的局面。
(六)尽可能提供岗位锻炼机会
应当对大学生村官进行实质性村级事务分工,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信任和期望,积极主动地参与村级具体工作,在处理村务中提高农村工作能力;大胆放手,有意识地给大学生村官交任务、压担子,尽可能多地安排他们参与中心工作和各种急难险重任务,让他们在农村工作的主要岗位上担当重任;强化实践锻炼,采取交流、轮岗、挂职等多种形式,使他们熟悉多方面的工作,培养处理问题的胆略和魄力,增强独立工作的能力;针对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特长,创造条件,把他们安排到最能发挥自身作用的岗位,让他们在参与产业结构调整、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民事调解、法律法规宣传等方面发挥聪明才智。不管是实行大学生村官计划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需要了解农村、扎根农村、全心全意服务农村的实用、实干的综合型人才。社会的日益进步使竞争日趋白热化,能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将不仅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存亡。所以,我们应不断革新教育理念,不断加强教育体制的创新。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实施过程中,应利用党校、行政学院等教育机构,对于即将赴任的大学生村官进行系统化的岗前培训,让他们更加了解农村情况,掌握处理农村问题和矛盾的方法技巧;也可以对在任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在岗培训,帮助制定相应的对策以解决他们在任期间遇到的各种难题,进一步增强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村官计划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支持。这样,将极大缩短刚毕业的大学生适应新工作的周期,使他们能尽快地进入工作状态,早成事业,早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