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消息背后的“大文章”——评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作品《小读者横穿大半个上海来还书》

2012-12-22 14:30孙晓胜
中国记者 2012年11期
关键词:现场感消息诚信

□ 文/成 静 孙晓胜

消息稿件是一个非常广泛的写作题材,虽然不像散文、小说、诗歌一样要有多么深厚的文学功底,但是要想写一篇令读者叫好的稿件,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一则好消息,必须做到“四肢发达、头脑健全”。所谓“四肢发达”,就是指新闻素材新颖、叙事结构完整、时间脉络清晰;所谓“头脑健全”,就是指消息要具有通过所报道的事实传递或者宣扬的核心价值观念。

刊发于《新民晚报》2011年2月22日的一则消息《小读者横穿大半个上海来还书》获得刚刚落幕的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则消息就是这样一篇“四肢发达、头脑健全”的新闻作品。

闲谈出的深刻立意

本篇报道立意颇见功力。根据记者自己介绍:“材料源自和上海少儿图书馆馆长韩筱芳的闲谈,少儿馆正好引入了一批儿童新书,副本率较高,全部上架占空间,按手续出借则出借率很低。她提出了这个‘无需任何凭证借书’的想法。我认为,结果可能会呈现两极状况,但都是新闻。没有料到,归还情况出乎意料的高。在归还日的第二天,我又采访了集体借书的董家渡路第二小学,采访了同学老师,以及负责活动的馆员,用消息形式报道了这则‘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有意义的活动。”

一位外国记者曾说过:“你要有作为吗?8小时写稿不可,要做24小时的记者。”这表明积累素材对写作的重要意义。消息素材是进入记者视野并被记者所意识、所采摘的生存征象,即从社会生存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本文立意源自一场闲谈,最后却能引申出非常重要的社会伦理价值观,引发社会对于儿童道德品质教育的思考,记者的观察力和思考力由此可见一斑。

消息见报后,在社会激起强烈反响,一个小小的尝试却在全社会大小读者群里,倡导出讲求诚信的风气,不仅让活动主办者非常欣慰,更让公众感觉到诚信的力量和社会的未来。这条消息共有978字,不足千字的篇幅中充满了种种必要的背景和活泼的事实,将一个看似平淡的事件描绘得有声有色,并且明确提炼出核心价值观,引发社会风气的改善。作品也因此有了灵魂。

“亮”观点 “靓”行文

戏曲中人物上场往往有一个标志性动作,谓之“亮相”。“亮相”决定了上场何人、有何特征、将做何事。可以说,“亮”,既是一种道德勇气,更是一种基于自信的力量。

消息副题——少儿图书馆寒假读书活动“出借”知识“收获”诚信,让人欣慰——通过两组对比:出借对收获;知识对诚信,将文章主题和意义一笔说清,干脆直接,毫无拖泥带水,可谓一箭双雕。

导语开篇更是直接呼应主题:“家住浦东金桥的孩子,穿过大半个上海到位于市中心的图书馆还书。今年寒假,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举办‘在阅读中播撒诚信的种子’活动……从上周末约定还书日到昨天下午,图书馆出借的八成图书已如约归还——‘诚信种子’在数百小读者心中‘生根发芽’,让活动主办者甚感欣慰。”既有事实陈述又有价值判断,为读者较为完整地阐述了消息内容,并引发对事件细节的了解需求。

叙事结构完整、时间脉络清晰也是本篇消息的一个特点。新闻主体部分的时间顺序为正向,从1月下旬寒假之初,市少儿图书馆与博库书城合作推出读书活动,到“上周六”的约定还书日,其中详细介绍了活动内容和对象,还有明确的数字辅助报道:“9时不到,董家渡路第二小学的不少农民工子弟学生就手捧借阅的图书,排在了南京西路的少儿图书馆门口,准备归还。全市988个孩子参加了借阅活动,共挑选了1997本书,第一批的两天,共接待了800余名还书者,占总数的八成以上……有很多小朋友为了还一本书特地赶来,其中不乏住在浦东金桥等远处的小朋友。有的小读者因为双休日有课外学习,委托家长代还,还有的因种种原因当天不能赶来,特地致电馆方,说明情况。”详细描述,极具现场感,令读者身临其境,充分感受到借书儿童还书的诚意。

特殊对象 用心处理

除选题与写作上可圈可点之外,消息还有一个地方非常值得肯定。那就是记者在报道与儿童相关的新闻时所采用的“保护”式的处理手法。通常来讲,记者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为增强现场感,会采访一个或多个当事人,借其口对事件进行总结或者谈谈感受。然而,这一消息中,记者引用了上海市少年儿童图书馆馆长韩筱芳的话,却没有引用儿童或家长的话,且通篇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儿童的具体信息,处理非常得当。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所设立的在对儿童进行采访和报道时应遵循的原则中有这样一条:“特别关注保护每个儿童的权利,包括隐私权和保密权、话语权等”。在对儿童进行报道时,由于记者疏忽或者出于为使写作更细致的考虑,当事儿童的详细信息往往会出现在报道当中,由于儿童是未成年人,自我保护的能力和意识都较弱,因此,任何对儿童信息的公开透露都可能给当事儿童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甚至伤害。因此,根据联合国设立的以儿童保护为导向的儿童事件报道准则,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涉及儿童的报道中,一定要慎之又慎。本事件报道题材虽然不涉及拐卖、战争、虐待、性侵等极端敏感事件,但是由于活动涉及“农民工子弟学生”的标签,因此在对儿童,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信息处理方面,也当慎重。从这个角度来讲,本篇报道的作者只是引用了馆长的话,而未采访(也可能采访了而未引用)当事儿童的处理方式,既满足了对新闻报道现场感、客观性的要求,又顾及儿童权利,是非常妥当和值得同行借鉴的。

猜你喜欢
现场感消息诚信
一张图看5G消息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强化新闻记者的现场感 提升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写出新闻的现场感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电视新闻现场感初探
现场感:电视新闻报道的独特魅力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