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毅武 高盈盈
试论“一岛四业”
王毅武 高盈盈
在梳理海南经济大特区以往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认真认识与把握海南现实省情,明确海南客观、科学的发展模式以及产业发展战略,对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新时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区域发展模式应该是“一岛四业”,即“国际旅游岛”以及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热带高效农业、国际旅游业与现代教育业。
国际旅游岛;区域发展模式;产业发展战略;一岛四业
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海南建省20多年后国家在全局与战略层面又一次明确赋予了海南新的定位和要求,说明海南在多年探索与实践基础上终于确定了适合自身特点的新的发展方向与模式。实际上,国际旅游岛不单纯是发展旅游业,而是对海南未来一个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的综合性的战略部署,具有丰富的内涵。
区域发展模式是指为实现区域性、阶段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而确定的具有全局与战略意义的经济、社会、环境、人口、技术等空间与时间上的基本格局与基础配置的谋划与架构。产业发展战略和政府相应政策是区域发展模式的关键性内容。任何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归根到底都需要制度保证和发展模式的明晰与确定。
应当说,海南的发展走什么路,选择并确定什么样的区域发展模式与产业发展战略,始终是海南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区域发展模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思路与总纲领,其关键部分与实现形式是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是产业结构战略,客观依据是充分与正确认识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特征与趋势,把握海南的现实资源及潜在与后发优势,对产业结构与区划功能进行科学定位,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健康、顺畅发展。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的过程中,曾有过关于海南经济发展战略或产业结构配置方面的概括性表述: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之初,曾提出“以工业为主导、工农贸商旅并举、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但是,海南经济发展的自身基础、区位条件与“以工业为主导”的设想差距较大,加之海南建省初期工业基础薄弱、起点低、基础设施落后、配套条件差,“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也难以有效实现。由于产业政策导向缺乏客观性,因而具有海南特色的产业发展摇摆不定,适合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结构难以有效形成。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海南的房地产业骤然升温。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以及海南大特区的空前繁荣,使一些不冷静的人昏了头,提出“以房地产为支柱”带动海南经济“超常规”发展。由于泡沫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和暴露出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矛盾,海南开始重新审视产业发展及其结构问题,于是,调整产业结构以及重点发展优势产业被提上议事日程。
1993年初,提出新的产业发展基本方针:以旅游业为龙头,超前发展第三产业;以工业为主导,加快发展第二产业;以农业为基础,稳定提高第一产业。即“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海南经济起飞的模式。这一方针,是针对当时海南产业结构不合理、房地产“一枝独秀”的结构性矛盾提出来的,注意了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突出了发挥海南资源优势、注重发展旅游业的正确方向,深化了对于海南产业发展战略的认识。应该说,旅游业的确是海南的一大优势,但在全省国民经济总值中的带动系数和推动系数较小。同时,旅游业还受制于国内外政治经济因素影响,难以稳定发展。因此,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是可行的,但无力担负整个经济发展的龙头作用。同时,这一方针提出的产业发展思路比较模糊,有产业结构意识但没有产业结构定位,并没有客观、全面反映海南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1994年7月,全省经济工作座谈会提出:要充分利用海南独特的自然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具有海南特色、在国内外市场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即重点发展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工业产业“两个基础产业”和热带农业、旅游业“两个优势产业”。之后形成“一省两地”产业发展新战略,亦即2010年要把海南大特区建成“新兴工业省”和热带农业基地与旅游胜地。“一省两地”的目标虽然令人向往,但却脱离海南实际,难以实现。从海南自然资源禀赋的角度与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看,海南要在2010年建成“新兴工业省”的条件并不具备,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低两弱”(劳动生产率低、城镇化水平低、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生态脆弱和社会文化薄弱)也决定海南不适合走交通运输型与资源支撑型工业道路。与此同时,海南最大的资源优势海洋被忽略了。
1998年后,海南在全国率先制定和实施“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生态省建设”成为海南重要的发展模式与战略。这是依托海南得天独厚生态优势提出的新思路,是对海南发展定位的新视野。2002年,在“生态立省”的基础上提出加速海南发展的“四大战略”,即科技兴琼、优势产业、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使海南的发展模式与产业战略更加切合海南实际。
海洋是海南的重要资源,是海南的前途与希望,忽略或没有海洋的战略不是完整的发展战略。2008年“一省三地”发展战略正式提出[1],“一省”指生态省;“三地”指旅游胜地、热带农业基地和海洋产业基地。“一省三地”战略认为,海南应该依托热带农业资源优势、优质生态环境与热带滨海旅游资源优势、海洋资源优势“三大资源优势”,建立并大力发展三大支柱产业。“一省三地”战略,既是海南发展模式,也是海南产业结构战略。实现“一省三地”战略,应该切实贯彻“五大子战略”:优势产业、城市化、科教兴琼、人才强省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海南面对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以往的区域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方式显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我们应该全面认清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并在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要进一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缩短与发达国家差距。在这样的基础上,区域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配置必须顺应国际经济发展的趋势,体现其客观性、多元性、开放性和国际性。
海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取决于客观、正确、有效的海南区域发展模式及其产业结构政策,要结合海南自身的现实优势与特点,充分把握不利因素与约束条件,切实发挥海南的后发潜力,科学而又客观地筹划并确立海南区域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配置,包括对海南省情再认识,使其走上一条健康、稳定、协调与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是全国土地面积最小省,海洋面积最大省。认识海南现实基本状况,是海南区域发展模式选择的客观基础与理论前提。
1.岛屿经济
海南是一个独立岛屿,易于导致经济发展的自我循环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岛屿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是交通。目前,海南与外界联系的方式主要有:海运、空运、汽运。粤海铁路建成通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海南与内陆省份之间交通不便的矛盾;海运虽具有量大、成本低的优势,但海陆转运增加成本、耗时长、易受天气影响是难以克服的劣势;空运成本太高。由于物流容易受阻,经常造成岛内很多产品不能及时出岛,岛内需要的原料产品等也因运输与时限等原因成本升高;到海南的游客也往往由于交通不便和交通费用昂贵而转向其他旅游热点。虽然岛内交通便利,但外联成本较高则是岛屿经济不可忽视的约束条件。
2.经济不发达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在追赶与跨越中已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作为最大的经济特区,海南的经济发展与其最大经济特区的身份并不符合,从总体看,属于经济落后地区,还处于“三低两弱”的矛盾中,是海南当前和今后一个较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也是影响和制约“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因素。“三低两弱”导致了诸如产业结构不合理、财政总量过小、自主创新能力差、第三产业可持续发展缺乏动力等许多可以预见的不利因素。
3.率先建立市场经济框架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伊始,就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努力发挥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试验田”作用,为海南经济社会的顺畅发展打造了良好平台。但由于国内大背景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海南的市场经济基本框架并不全面,也不深入和彻底。事实证明,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结构不合理,市场网络欠发达,市场秩序不规范,行政权力过多及不合理干预,仍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基础性作用;非公有制经济在市场准入、融资、经营等方面,仍然不能与公有制经济平等享受“国民待遇”原则,等等。这些问题都使得海南仍需进一步深化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系、体制与机制。
4.经济发展步入历史最佳时期
海南自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经济正常快速发展的时期很少。建省前,“汽车事件”,开局不利;建省初,“洋浦风波”,开门不红;1993年下半年后,房地产“十年泡沫”,元气大伤;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海南金融体系遭受重创。进入新世纪,也可以说近些年来是海南经济发展的正常时期,换言之也是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为国际旅游岛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区域发展模式的基本指向,是依据客观经济发展规律,基于优势资源的认定,确定方向选择与结构配置,亦即从本区域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身的现实与潜在优势,依托客观、适合的产业结构实现既定目标。确立海南区域发展模式的基本条件在于:
1.世界生态最好区域
海南岛纬度与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世界著名旅游胜地相近;亚龙湾等多个港湾都可与夏威夷相媲美;海口作为世界少有的海洋北岸城市,海阔浪平,适宜居住。海南四季如春,气候温和,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使其成为世界生态最好区域,是少有的发展国际旅游特别是冬季旅游的最佳目的地。现代社会,生态好是金不换的“贴身宝玉”,是海南800多万百姓的“铁饭碗”和“生命线”,也是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的独家“原生态资本”。
2.全国唯一热带省份
海南省地处热带,属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海南岛土地面积约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的42.5%,非常适宜发展热带高效农业,是中国主要的热带作物产区,更是发展反季节瓜菜的低成本“天然大棚”与热带水果产地。海南发展“热带+海洋”旅游更具特色,对于内陆和寒冷地区而言,具有无可抗拒的魅力和吸引力。
3.海洋大省
海南的希望在海洋,发展在海洋,前程亦在海洋。海南省水深200米以内的近海大陆架渔场面积达22.5万平方公里,海洋水产在800种以上,鱼类600多种,可供人工养殖的浅海滩涂约2.5万多公顷;有盐田面积5000公顷,年产原盐27万多吨,是我国发展热带海洋渔业、天然盐场的最佳之地。海南环岛有可待开发的港湾50多个,近海海域分布着3个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发展海洋运输业和港口经济的理想之地,还是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潜在之地。特别是,我国南海的战略意义与地位日趋显现,海南作为祖国南海“守护神”与开发“最前线”的战略意义与地位也日趋被认同。
产业发展战略和政府相应政策是区域发展模式的重要方面。以国际旅游岛为目标导向,制定海南区域发展模式应以独特区位资源优势为立足点,实现最佳产业结构配置,从而使海南自身优势与发展绩效最大化。据此,新时期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区域发展模式应该是“一岛四业”,“一岛”:“国际旅游岛”;“四业”:具有海南特色的现代海洋产业、现代化热带农业、国际旅游业和现代教育业。“一岛四业”是互相联系的系统性工程与有机整体,“四业”的发展支撑着“国际旅游岛”,“国际旅游岛”建设以“四业”为基础。“国际旅游岛”的产业内容是“四业”,“四业”是“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经济支柱。
“一岛四业”的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其要求是务必把握好“一岛”与“四业”的关联性;在建立以“四大产业”为主体的海南地方产业结构及其体系的同时,把握好“四大支柱”产业的关联性。
1.“一岛”的本质内容
海南的生命线是生态和环境,决定了海南“生态立省”的客观性与正确性。国际旅游岛被确定为海南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模式。所谓国际旅游岛建设,就是要依托并发挥海南生态环境和热带岛屿资源优势,借鉴国际岛屿型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旅游要素国际化进程,不断提升旅游设施、旅游产品建设及管理服务水平,实现旅游业转型升级,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旅游国际化程度高、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祥和的世界一流的海岛型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成为国人的四季花园、岛民的幸福家园和国际化的旅游天堂。
2.“四业”的基本内涵
海洋产业将是海南经济大特区强有力的经济增长点与发展支撑点。以科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大力开发海洋资源,优化“蓝色产业”结构与布局,形成以海洋渔业、热带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为先行性产业以及与其他海洋产业协调发展的既有较高的近期开发效益,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远期效益的南海资源综合开发基地。
热带农业及其轻加工业要以精致、绿色、专业化、规模化为导向,走“公司+基地+农户”之路。发展精致、绿色农业,将从根本上转变传统农业增长方式,突出精细、集约、绿色、环保与品牌概念,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加大农产品出岛力度,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与占有率。
国际旅游业的基础与特点在于海南良好的生态与环境。热带、海洋、山地、雨林等海南独有的自然禀赋是发展海南国际旅游业的特殊载体。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把商务、政务、会展、休闲、度假、公共关系与现代旅游及海南的良好生态结合起来,高质量地做大、做强、做实、做精海南现代旅游业,是海南旅游业发展的方向与实质性内容。
现代教育业的发展在海南大有前景。良好的生态与环境不仅是发展旅游业的自然基础,而且也是发展现代教育业的特定基础。现代教育业的发展,既为国际旅游岛建设解决人才问题,也为海南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科学研究、学术交流、技术研发与转化为一体的集约化、国际化提供重要基地,把海南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教育、科研、文化合作交流的基本平台,扩充海南发展的精神内涵和人文资源,大力增强海南省域软实力,使海南在成为旅游强省的同时,建设文化强省和教育强省,增进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内在动力。
“一岛四业”的区域发展模式既体现了海南的客观实际,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精神。“生态立省”与“四大产业”之间是有导向、有重点并且互相依托、互相渗透的。“四大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互相促进、互相支撑,使国际旅游岛建设实现协调发展。
应当说,国际旅游岛建设为海南“量身打造”了既突出海南现实与潜在优势,又适合于海南又好又快发展的“六大战略定位”——“三地两区一平台”[2],实质内涵是“四大产业”发展战略,充分体现和概括了四大支柱产业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一岛四业”区域发展模式的合理性。
“一岛四业”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富民兴岛,而建设国际旅游岛作为富民兴岛的实现形式是至关重要的。国际旅游岛建设直接体现海南旅游业的开放性。海南将以国际旅游岛为契机,打开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窗口,带动旅游业、教育业、海洋业和热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王毅武.论“一省两地”与“一省三地”[J].新东方,2008(4).
[2]王毅武.国际旅游岛简明事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22.
C911
A
1004-700X(2012)02-0022-05
(王毅武系三亚学院教授;高盈盈系海南大学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所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