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党报副刊的内容定位——《湖南日报》“湘江”副刊的实践与认识

2012-12-22 03:57文/杨
中国记者 2012年3期
关键词:艺林湖南日报专版

□ 文/杨 丹

(作者是《湖南日报》文化专刊部副主任)

编 辑 吴长伟 mailv@xinhuanet.com

网络时代,党报副刊有怎样的变化?可以用三个“更”来概括:更精粹,更主流,更本土。

更精粹,为读者做好筛选

目前,报业竞争十分激烈,具体到副刊,基本上达成两项共识:一是副刊的新闻性。二是大副刊理念,如今的副刊已由过去单纯的文学副刊发展到生活、文化、教育、法制诸多领域。党报副刊正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转型,从单纯的文学副刊转型为大文化概念、多种专刊相组合的复合式副刊。对党报副刊必须进行更宽泛、更具包容性的界定。

与网络副刊大而全相比,专与精应该是党报副刊不二的选择。更精粹,是党报副刊的目标与方向。《湖南日报》创刊号即有“湘江”副刊,伴随共和国一起成长,至今已有60余年历史,在湖南文艺界享有很高的声望与影响力。“湘江”副刊力争当好文化田园的守望者和传承者,从2010年开始了初步转型,把传播触角从以前单一的文学,伸向了文史、读书、艺术、民间文化等,将以前的纯文学性的专版扩展到包括“艺林”“休闲”“楚韵”“读书”“情感”“收藏”等在内的各种特色专版。这些专版的设立,为“湘江”副刊增加了多维度、多视野的丰富性、广泛性和灵活性,改变了以往单一文学副刊的面貌,内容和形式上都更具贴近性和亲切感,更加适应当前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更能满足读者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更主流,充满时代的声音

党报副刊是正刊的延伸和深化,它具有鲜明的立场、观点和时代特征,不能也不可能远离时代主旋律及党的工作大局。在一定程度上,党报副刊具有更深刻、更持久、更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它以“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方式,更容易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无论是报告文学还是小说,无论是散文还是诗歌,无论是随笔还是文艺评论,对读者的思想观念、精神境界、认知水平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渗透。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观念上高度重视办好党报副刊,从组稿、编辑到排版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指针,牢牢把握时代主旋律,把党报副刊办成宣传先进文化的主阵地,充分认识办好党报副刊的重要性。

《湖南日报》“湘江”副刊与新闻同样重要的任务就是,唱响时代主旋律,充分彰显党报文艺阵地的魅力。只是服务的方式更灵活、更让人喜闻乐见。坚持用新文艺的表达形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格调高雅的品位感染人、鼓舞人、启迪人。如何围绕中心,“湘江”副刊注意把握两点:

一是国家的大事。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湘江”副刊紧紧抓住这一中心,2011年2月下旬推出《党旗飘飘——一个共产党人的足迹》征文专栏,成为全国省级党报最早推出建党专栏的文艺专刊之一。

二是老百姓的生活。“湘江”副刊注意多维度、多视野地关注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写出他们身上的真善美,从而起到弘扬主流社会价值观的作用。在2009年重阳节到来之际,“湘江”副刊与湖南省委老干部局联合开辟“七彩晚霞——我的离退休生活”专栏,较为系统地展示老同志的精神风貌与生活情趣。

更本土,保持副刊独特性

不同的地域文化背景培育了各具特色的副刊。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也给了一方报纸的发展源源不断的文化支持。立足区域,面向地方读者,是地方党报副刊生存发展的前提条件。地方党报副刊体现在风格上的“文化味”,既要注重新的人文精神的培植和塑造,更应注重地方性文化的张扬。地方党报副刊最能形成市场亮点的栏目,往往是富有地方特色且具有史料性、知识性的专栏。党报副刊是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文化变迁的承载者、体现者。利用副刊打造信息的个性,打造充满地域特色的品牌栏目,是报纸在网络时代竞争中保持独特性的有效手段。

“湘江”副刊十分注重突出“湘味”,大力弘扬湘楚文化。“湖湘文化访谈”专栏,选择知名的专家、学者、教授作为访谈对象,从湖湘文化历史和湖湘文化现实角度切入。由于切入角度新颖和表现手法的独特,使湖湘文化宣传具有贴近性、亲切感。“楚韵”“艺林”“收藏”等专版,充当了宣传湘楚文化的主力军。“艺林”经常跟踪与宣传知名的湘籍艺术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身形象的舞台。“楚韵”则着重展示湘楚文化厚重、丰富的一面。如《“沅陵”探秘》《源远流长“桃源工”》等,立足于揭示与讲述湖南文史和文化遗产中鲜为人知的事迹,十分耐读。

猜你喜欢
艺林湖南日报专版
严正声明
旧貌换新颜
艺林堂
艺林雅苑
艺林雅苑
后资源经营专版
海门市五港幼儿园专版
报刊交邮发行公告
党报发展探新路 融合创造“新湖南”
特别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