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建设伙伴关系模式初探

2012-12-21 10:42:00王晓鸣王旭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关键词:参与方伙伴关系业主

王晓鸣,王旭,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低碳建设伙伴关系模式初探

王晓鸣,王旭,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

建设伙伴关系是当今建设领域中工程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本文针对现代建设活动的多参与方和强社会性特点,研究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建设活动社会网络关系的构成和演变,建立建设伙伴关系的组织结构,提出建设伙伴关系的社会网络密度计算方法;同时以城乡低碳建设活动为对象,分析低碳建设伙伴关系的需求,构建低碳建设伙伴关系的模式,制定低碳建设伙伴关系的实施流程,提出低碳建设伙伴关系模式的促进机制。

建设伙伴关系;社会网络;组织结构;低碳建设

现代社会的任何建设工程项目都具有物质构成性、经济价值性、环境影响性和社会关联性,与之对应的是工程技术学、工程经济学、工程环境学和工程社会学等各学科之间在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层面的密切合作,促进了理工科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发展[1]。建设伙伴关系的研究是工程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新领域之一。现代建设活动具有多参与方和强社会性特点,构成了广泛而复杂的社会网络关系,各建设参与方之间既拥有众多的共生利益,又存在较多的矛盾、冲突,只有积极开展合作与协作,才能充分发挥各方资源优势,实现双赢多赢的综合效益,建立和谐持续的建设伙伴关系。低碳建设是我国城镇建设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社会发展目标性和参与关联性很强的典型建设活动,对建设伙伴关系的建立和应用具有迫切需求。本文对我国城乡建设活动的社会网络关系构成和演变、建设伙伴关系的组织结构、低碳建设伙伴关系的模式构建方法进行了研究。

一、建设活动的社会网络关系

建设活动是一种对社会合作性要求很高的人类活动,伴随着人类生存发展的全过程。由于建造功能、建造方式和参与主体具有的稳定延续性和演变渐进性,总结建设活动参与方的演变与特征规律十分必要。本文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建设活动参与方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社会网络是指社会行动者(social actor)及其之间的关系的集合[2],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主要研究社会实体的关系连结以及这些连结关系的模式、结构和功能[3]。我国不同时期建设活动社会网络关系的社群图演变见图1。

1.古代时期的建设活动社会网络关系。原始社会时期建设活动社会关系较为简单,居民自行建造穴居掩体,群体给予一定协助,各参与方之间是一种较弱社会关系。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随着宫殿等大型公共建筑的出现,施工技术日益复杂和专业化,建筑材料开始进行批量生产,以君王为代表的统治阶层主导着从建设意向、规划选址、资金投入、组织实施等建设全过程,由工匠设计和技术指导,工人施工建造,材料供应方提供大木和石材等建筑材料,各参与方之间形成了密切合作的较强社会关系。

2.近代时期的建设活动社会网络关系。随着城乡规划和建筑师团体的出现,建设营造厂和建筑商业化等市场机制逐渐形成,建设活动的参与方逐渐增加,社会网络关系不断扩大和复杂化。政府对建设活动进行规划引导和监督约束,建筑师负责工程设计和技术指导,银行和业主进行项目投资和贷款发放,营造厂家负责施工建造,材料设备商提供建筑材料和设备等,各参与方通过合同契约方式形成了强社会关系。

3.现代时期的建设活动社会网络关系。伴随着工程联营体、工程咨询、建设监理、工程担保和保险等新型社会服务性行业的发展,以及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的出现,丰富和扩大了建设活动参与方的社会网络关系。业主负责建设项目发起运作,投资方负责建设项目资金,银行机构发放贷款,承包商负责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和材料设备供应,监理单位负责建造监理,咨询单位提供咨询服务,保险公司提供工程保险,拆迁公司负责居民动迁,基础设施公司统一建造基础设施;政府主管部门负责规划审定、项目引导和监督约束,非营利组织协调项目沟通,社区表达民意述求和组织居民参与建设过程,形成了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两大类伙伴方关系。

二、建设伙伴关系的组织结构

(一)伙伴关系的概念和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查尔斯·E.考恩(Charles E.Cowan)在军用工程公司工作时最早提出了在建设活动中建立伙伴关系的理念,然后将伙伴关系模式引入亚利桑那州的运输部门,1991年伙伴关系模式被美国陆军工程公司和亚利桑那州运输部采用,之后被广泛应用在美国的军用和民用建设项目中。当今普遍认同的伙伴关系(partnering)模式定义是由美国建筑业协会(Construction Industry Institute,CII) 1991年提出,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之间为了获取特定的商业利益,最大化地利用各组织的资源而做出的一种长期承诺。这种长期承诺要求各组织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融合、资源共享、利益共生的融洽关系。伙伴关系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己渐趋成熟,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较为滞后,1998年发表了易继伟的《Partnering:一种新的建设管理模式》[4],随后的研究多集中在概念和实施效果方面的介绍。

(二)建设伙伴关系的组织结构

建设伙伴关系的组织结构由两组伙伴团队组成,一组是由业主方、投资方、各级承包商、监理方、银行机构、咨询单位、保险公司等组成的直接参与伙伴方,另一组是由政府部门、非营利组织、社区组织等组成的间接参与伙伴方。建设伙伴关系组织结构运行的核心是组建partnering管理小组[5]。当建设伙伴关系组织结构形成后,在各参与方认可的partnering主持人(一般为中立的第三方,可聘请项目管理公司专业人士或大学及专业组织中各方都能接受的组织者)组织下,通过在业主方、投资方、各级承包商、监理方等直接伙伴方之间签订partnering协议,确定共同目标、问题处理和绩效评价方案,并加强与间接参与伙伴方的沟通合作,最终在各参与方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融合、资源共享、利益共生的融洽建设伙伴关系[6]。

(三)建设伙伴关系的社会网络密度

在上述建设伙伴关系组织结构中,各直接参与伙伴方之间突破了传统的合同契约关系,通过共建伙伴关系联盟,达到了沟通更顺畅、合作更协调、关系更融洽的效果。建设活动社会网络关系的紧密程度也随之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产生的绩效可通过社会网络密度反映。社会网络密度是指社群图中实际拥有的连线数与最多可能拥有的线数之比,其表达式为l/n(n-1)(有向图),其中,l代表图中实际存在的线数,n代表图中点的数目。对多值图而言,假定每条线的值为ri(i=1,2,…),rmax为可取的最大值,则密度表达为(r1+r2+…)/n(n-1)rmax[7]。

建设伙伴关系的组织绩效可通过社会网络密度进行评价。假定某建设活动各参与方之间的关系根据强度不同取值区间为[1,5]。在未采用伙伴关系的建设活动中,建设直接参与方之间通过合同来相互联系,设定合同关系强度为4。假定政府对各直接参与方的关系强度为2,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组织对各直接参与方的关系强度均为1。其社会网络关系矩阵如表1所示。在采用伙伴关系的建设伙伴关系中,业主与投资者、各级承包商、监理单位之间除了有合同关系,还签订有partnering协议,因而各方之间的关系强度增加(假定增加为2),在建设伙伴关系下,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组织对各直接参与方的作用也有所增强(假定增加为2),咨询单位、贷款银团和保险公司与其他直接参与方之间的关系也有所增强(假定增加为1),其社会网络关系矩阵如表2所示。计算可知,未采用伙伴关系的建设活动社会网络密度为0.17,采用伙伴关系后的建设活动社会网络密度为0.28,较前者增加了0.11。

表1 未采用伙伴关系的建设活动社会网络关系矩阵

表2 采用伙伴关系后的建设活动社会网络关系矩阵

三、低碳建设伙伴关系模式构建

为建立完善建设伙伴关系的组织结构并发挥更大效益,应根据不同建设活动的目标与特点,建立相应的建设伙伴关系模式。本文以我国“十二五”时期正在大力推进的城乡低碳发展建设活动为对象,进行了低碳建设伙伴关系模式的方法学研究。

1.低碳建设伙伴关系需求分析。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通过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机会,同时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建筑业是低碳经济活动的主要构成之一,城乡低碳建设已成为低碳经济发展的先行领域。本文提出,城乡低碳建设是指在城乡建设实施全过程中,通过采取各种低碳建设理念、技术和方法,控制和降低建设活动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形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乡建设低碳发展模式。

城乡低碳建设伙伴关系的需求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低碳技术合作需求。低碳建设对低碳建造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具有更高要求,需要加强多方合作,通过建立良好伙伴关系,共同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例如,一种新型低碳建设材料开发需要研发、生产、供应和用户等多方密切配合,共同协作,建设伙伴关系的构建和流程实施至关重要。二是建设资源共享需求。低碳建设强调资源有效节约和能耗有效降低,必须通过加强各参与方之间的伙伴关系,促进节能减排,实现建设全过程碳排放总量的控制和减少。三是减排利益共生需求。低碳建设要求各参与方除了关注自身利益外,要将低碳效益放在首位,然而低碳效益的增加会带来参与方自身经济效益的减少,使得参与方进行低碳建设的意愿降低,这就需要设计一种伙伴关系行为模式来促使各参与方合作进行低碳建设。例如,政府采取税收优惠、货币补贴等方式来激励企业进行低碳建设。四是减排责任共担需求。低碳建设活动的各参与方要共同承担低碳减排责任,例如,设计方负责低碳设计,材料商负责供应低碳建筑材料,施工方负责低碳施工等,任何一方违背了该责任都会造成低碳建设总体目标的失败,这就需要建立各参与方之间的互相信任和监督,切实履行各自的责任,共同实现低碳建设目标。

2.低碳建设伙伴关系模式构建。低碳建设活动的主要目标是控制和降低建设活动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根据各参与方对碳减排贡献的大小,把低碳建设伙伴关系的参与方划分为四类:(1)政府;(2)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组织; (3)业主;(4)企业集团,如各级承包商、监理单位、咨询单位、贷款银团、保险公司等。在以上伙伴关系中,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组织重点关注实施建设活动可获取的低碳效益,而业主和企业集团更多关注自身的经济利益,各参与方之间存在较大利益冲突。在构建低碳建设伙伴关系模式时,政府通过采取激励和约束机制引导鼓励业主和企业集团进行低碳建设;业主和企业集团通过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实施低碳建设项目,并将自身低碳建设效益和发展需求及时反馈给政府决策机制,以获得必要支持;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组织通过宣传低碳建设理念、提供低碳建造技术指导、鼓励和监督各参与方等方式,促使业主和企业集团有效实施低碳建设项目,并对政府决策机制提出改进完善建议。低碳建设伙伴关系模式(详见图2)的核心是激励约束和合作沟通两大促进机制。

3.低碳建设伙伴关系模式实施流程(如图3所示)。分为六个阶段:(1)构建partnering工作小组。由各参与方的主要负责人组成,选择一名中立第三方作为主持人。工作小组是伙伴关系模式顺利实施的操作平台,主要任务是讨论原则性协议和寻找涉及各方利益问题解决的方法。(2)召开partnering工作会议。通过定期召开工作会议,让各伙伴成员进行公开坦诚交流,建立相互信赖合作的团队精神。首次会议的最主要成果是形成伙伴协议,明确各方的低碳减排责任与义务,达成共同低碳目标,并制定目标分解实施计划。(3)实施partnering项目。在项目实施阶段,各参与方应严格遵循所承诺的低碳建设目标,规范各自行为。政府对企业集团和业主进行激励和约束,业主和企业集团之间相互合作沟通,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组织积极监督反馈,通过及时处理各方争议,形成健康有序的伙伴关系。(4)评价partnering绩效。定期对伙伴关系的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经济效益、低碳效益、合作关系等内容,对不满意的地方提出相应改进措施,保证伙伴关系模式的有效运行。(5)总结partnering成果。在项目完成后,回顾伙伴关系实施后取得的成果并分享各方经验,为下次项目合作提供参考。(6)准备下一个partnering项目。

图3 低碳建设伙伴关系模式实施流程

4.低碳建设伙伴关系模式促进机制。在城乡低碳建设伙伴关系模式中包括了激励约束与合作沟通两大促进机制:(1)政府对企业集团和业主的激励约束机制。政府对实施低碳建设项目的企业,可采取税收优惠、货币补贴等方式对其进行激励,对不符合低碳建设要求的企业,可通过相关低碳建设法规和行业标准等对其进行约束,必要时采取经济惩罚;同理,对开发建设低碳建筑项目的业主,政府可采取税收、融资、用地、立项等优惠和货币补贴等方式对其进行激励,反之可通过相关低碳建设法规和行业标准等对其进行约束,必要时采取经济惩罚。(2)业主和企业集团之间的合作沟通机制。业主和企业集团遵循国家和地方政府的低碳建设相关法规、标准规范和鼓励政策开展低碳建设活动,根据承担的低碳建设项目特点,选择采用适宜的低碳建造技术、建筑材料设备、运营管理方法等进行建设,建立良好的建设伙伴关系,获取最大的低碳建设效益。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组织作为低碳建设伙伴关系模式的重要参与方,既应该发挥对政府激励约束机制的决策参与、政策完善和实施监督等作用,又应该发挥对企业集团和业主合作沟通机制提供社会需求、参与实施方式合作、建设过程监督和项目完成效益评估等作用。

四、结语

现代建设活动的多参与方和强社会性特点必然要求建立合理高效和持续稳定的建设伙伴关系,正确分析建设活动社会网络关系是构建建设伙伴关系组织结构的重要前提;建设伙伴关系的组织结构应包括直接参与伙伴方和间接参与伙伴方两组伙伴团队,建设伙伴关系的组织结构运行核心是partnering管理小组,建设伙伴关系的绩效可通过社会网络密度进行评价。低碳建设伙伴关系模式的构建应包括技术合作、资源共享、利益共生和责任共担等要素,包括政府、非营利组织和社区组织、业主、企业集团等主要参与方,该模式的应用要根据低碳建设项目特点制定实施流程,还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应的促进机制。

本文对低碳建设伙伴关系模式的探讨旨在为建立不同类型建设活动的伙伴关系模式提供方法学参考。建设伙伴关系理论的研究与实际应用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同学科尤其是文理交叉学科的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关注和参与完善。

[1]王晓鸣:《工程社会学与现代建设工程可持续发展》,载《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2](美)马汀·奇达夫、蔡文彬:《社会网络与组织》,王凤彬、朱超威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易继伟:《Partnering:一种新的建筑管理模式》,载《建设监理》1998年第4期。

[5]Gray P,Brychan T,Christopher M.Partnering in the house building sector:a subcontractor's 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3(21).

[6]Black C.An analysis of success factors and benefits of partnering in construct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0(6).

[7](英)约翰·斯科特:《社会网络分析法》,刘军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Study on Low Carbon Construction Partnering Model

WANG Xiao-ming,WANG Xu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Mechanics,HUST,Wuhan430074,China)

Construction partnering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rea of engineering and social sciences.According to the strong sociality and participation of modern construction activities,this paper studied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social network of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in different historic periods,set up the organization structure of construction partnering,put forward the computing method of construction partnering density.The paper also analysed the demand of low carbon construction partnering,established the low carbon construction partnering model,established the practice process of low carbon construction partnering and proposed the promoting mechanism of low carbon construction partnering.

construction partnering;social network;organization structure;low carbon construction

F292;C912

A

1671-7023(2012)02-0078-05

王晓鸣(1956-),男,湖北武汉人,工学博士,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镇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低碳生态城市、工程社会学;王旭(1987-),女,湖北松滋人,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城镇建设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城镇低碳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重大项目课题(2006BAJ04A14)

2012-02-01

责任编辑吴兰丽

猜你喜欢
参与方伙伴关系业主
基于秘密分享的高效隐私保护四方机器学习方案
花盆坠落伤人 业主负责赔偿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探究业主在工程建设各阶段的造价控制
江西建材(2018年2期)2018-04-14 08:00:58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专利条款研究
知识产权(2016年1期)2016-12-01 06:56:47
绿色农房建设伙伴关系模式初探
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国有企业透明度规则
涉及多参与方的系统及方法权利要求的撰写
专利代理(2016年1期)2016-05-17 06:14:03
基于IPD模式的项目参与方利益分配研究
浅谈业主在工程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