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科研人员项目资源获得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

2012-12-21 01:51秦广强魏钦恭
中国科技论坛 2012年3期
关键词:资源分配资源量科研人员

秦广强,魏钦恭

(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 100872;2.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北京 100732)

基于多层线性模型的科研人员项目资源获得影响因素及其效应研究

秦广强1,魏钦恭2

(1.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北京 100872;2.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北京 100732)

本文结合全国范围内的一项抽样调查数据,以多层线性模型(HLM)为分析工具,考察了个体和单位两个层次的因素对科研人员获取项目资源的影响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科研人员在项目资源获得数量上的总体差异,既受性别、教育程度、职称、权力、私人关系等个体特征的影响,也有相当部分差异可以归因于单位类型、科研实力、单位规模等组织属性,后者所能解释的方差比例占到了近五分之一。单位属性既直接影响了不同科研机构的平均项目资源量,也结构性地调整了不同单位内个体特征对于项目资源获得的影响效应。对科研人员项目资源获得及相关的资源分配不平等等问题的探讨,需要重视对结构性、制度性因素(如单位属性)的把握和认识。

科研项目;资源获得;个体特征;单位属性;多层线性模型

科技资源分配一直以来都是科技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科技经费投入的大幅增加以及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稳步提高,如何保证和实现科技资源的公平、公正分配这一问题逐步提上日程,成为科技领域亟须正视和面对的一个现实性课题。有组织、有计划地以科研项目的形式开展科研活动是现代科学体制的重要特点,而成功获取项目资源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条件之一。科研人员项目资源获得与科技资源的分配是一体两面的问题,厘清影响科研人员项目资源获得的诸多因素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问题,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当前科技资源分配中存在的不平等、不均衡,也有助于完善相关体制机制及解决现存的各种弊端。

1 理论与经验研究回顾

1.1 科学界的分层与不平等

科学社会学的奠基人罗伯特·默顿及其弟子朱克曼、科尔兄弟等人在科学共同体内部的社会分层、科技资源分配等问题上提出了许多经典的论述,至今对于人们理解科技界的有关现象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默顿借用《圣经》中“马太福音”寓言中演绎出的故事,提出了科学界内部荣誉与报酬的不平等分配现象——“马太效应”。默顿指出,“那些著名的科学家获得了与他们的科学贡献不相称的荣誉,而那些不知名的科学家总是获得与其贡献相比相对较少的荣誉”[1]。“马太效应”所导致的后果便是“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其弟子朱克曼提出了科学界的“优势累积”现象[2],即在科学领域,当某些个人或团体一再获得有利条件、资源和奖励时,其优势就会累积起来。这些有利条件和奖励使获得者越来越快地成长,相反地却使未能获得者相对地越来越处于劣势。无论是默顿提出的 “马太效应”还是朱克曼总结的“累积优势”,他们都将研究的焦点指向了科学界内部的资源分配不平等及科学共同体的分层现象。科尔兄弟则分析了科学界资源分配过程中的机制和原则问题,即科技资源和科学奖励的分配是基于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角色表现这一普遍主义原则还是依据他们个人的社会属性(年龄、种族、国籍、出身等)这一特殊主义原则。他们的研究表明美国的科学界是一个遵循普遍主义原则的体制[3]。

1.2 国内相关经验研究

国内学者针对科研人员项目资源获得及科技资源分配不平等、不均衡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经验研究。汲培文通过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的情况进行研究发现,在该基金的申请与审批中客观上已形成了“马太效应”和“优势累积”的现象,部分杰出青年垄断了优质的科技资源[4];岳洪江等人研究了1986—2000年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的年龄分布状况以及变化趋势,比较分析了各年龄段科研人员获取项目资源的优劣势特征[5];古继宝等人的实证研究表明,学术身份对于科研人员项目资源的获取[6]、行政身份对于科研人员的论文成果产出[7]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马德峰提出了关系资本在信息获取、提高科研项目申请命中率上有重要作用的观点[8];也有学者讨论了在中国科技界资源分配依据普遍主义原则还是特殊主义原则的问题,大多认为资历、权力、关系等似乎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变量,普遍主义原则相对国外要弱一些。另外,徐建国等人讨论了宏观的科技资源区域分布不平衡的问题,通过对区域科技发展水平和科技能力进行分析,指出当前中国存在着明显的科技资源区域积聚现象[9],科技资源集聚区在科技人员数量、科技经费投入、科研产出等方面所占的份额远远高于其他非集聚区。可见,当前我国科技资源分配中的不平等现象在个体、区域等多个层面上均有较为突出的显现,其中所体现出来的资源分配的公平问题、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1.3 本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以往的经验研究仍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值得展开进一步的探讨。首先,现有研究多是从影响科研人员资源获取的某个单一因素入手展开探讨,如年龄、职称、权力、关系网络等,研究层次及视野不够开阔;其次,这些研究的对象大多局限于一些国家重点基金项目获得者或两院院士等高端人才,研究对象的范围相对比较狭窄,因而其研究结论难以推广到整个科研人员群体;第三,针对个体特征及区域层面资源分配不平等问题的探讨较多,而中间层次的单位属性尚未被纳入分析的视野。大量的经验事实提示我们,科研人员所在的工作单位特征如组织类型、组织规模、科研实力等因素对其资源获得形成了结构性的制约和影响。

有鉴于此,本文使用专门面向科研人员的第一手全国性问卷调查资料,对影响科研人员项目资源获得的因素及微观的影响机制进行考察。通过实证分析试图回答以下三个主要问题:第一,性别、教育、职称、权力、私人关系等个体特征对科研人员项目资源获得的影响效应如何,即当前我国的项目资源分配遵循的是普遍主义原则(如教育程度、职称)还是特殊主义原则(如性别、权力、关系等)?第二,单位属性变量是如何影响不同科研机构的平均项目资源量,从而直接制约了机构内科研人员的资源获得的?第三,单位属性变量是如何结构性地调整和改变个体特征对科研人员项目资源获得的影响效应的,其微观的影响机制和路径是什么?

2 分析模型、数据及变量

2.1 分析模型

本研究的重点和创新之处在于考察影响科研人员项目资源获得的两个层次的因素:个体特征和工作单位属性,其中个体层次的数据是嵌套在单位层次之中的,即若干科研人员归属于同一个科研单位。对这一包含了丰富信息的分层数据结构进行分析,我们使用的是多层线性回归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s,HLM)。通过该模型,我们既可以得出各层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效应,也可以分析各层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式,如单位属性是如何结构性地调整个体特征对于科研人员项目资源获得的影响效应的。图1形象地描绘了本文使用的多层线性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模式。

图1 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示意图

2.2 数据来源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科协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于2010年初联合组织开展的“科技工作者承担项目状况”全国性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涵盖了东中西地区的高校、研究院所和企业三类研究机构、理工农医四大学科门类的科技工作者,问卷以科技工作者三年内(2007—2009)承担(申请、主持、参与)项目的状况为主要内容。调查依托分布在全国的80个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进行,采用随机方法抽取样本,且在调查过程中严格遵循了社会调查原则,保证了调查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调查共发放问卷5860份,回收有效问卷5555份,回收率为95%。其中,东部、中部和西部的样本分别占46.8%、28.3%、24.9%;大学、研究院所和企业三类机构的样本分别占41.9%、29.4%、28.7%。

需要注意的是,本研究在分析时对上述科技工作者样本进行了筛选。首先,剔除了工作岗位或首要工作职责不属于科研人员的部分样本,如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工程人员、医生等;其次,剔除了科研人员中三年内从未申请过任何科研项目的样本,因为从未申请过科研项目也就无从讨论其项目资源获得的问题。由此,本文的研究主体可界定为近三年来申请过至少一项科研项目的科研人员,符合条件的个体样本共计3660个,这些个体样本分布于共计71个科研机构。

2.3 分析变量

因变量:科研人员三年内(2007—2009)获得的项目资源量。

调查问卷采集了科研人员三年内获得国家级、国际合作、省部级、横向、单位自设、其他等六大类科研项目的详细数量信息。为便于分析,我们根据项目重要性程度及等级,赋予不同类型的项目以不同的分值,其中国家项目和国际项目每项6分,省部级项目4分,横向项目3分,单位自设项目2分,其他项目1分。由此,科研人员获得的项目资源量(因变量)即是上述各类型项目得分的加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单纯的项目数量和项目经费总额也是衡量科研人员项目资源获得状况的指标,但这两个指标的缺陷在于它们无法反映科研人员承担项目等级上的分化和质量上的差异,而我们将项目按等级赋分后加总的量化方法则兼顾了科研人员获得科研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因而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自变量:本文以多层线性模型为统计分析工具,自变量分为两个层次(见表1)。

个体层次自变量:性别(虚拟变量,男性为1)、受教育年限(连续变量)、技术职称(虚拟变量,高级职称为1,包含副高级和正高级职称两类;无职称、初级和中级职称者均定义为0)、行政职务(虚拟变量,正担任单位中层及以上干部为1;担任低级职务或无行政职务者均定义为0)、在项目申请中有无动用私人关系(虚拟变量,动用了私人关系为1,没有动用私人关系为0)。

工作单位层次自变量:3660个样本所属的71个科研机构是第二层的分析单元,单位层面的解释变量有三个:单位类型(虚拟变量,企业为1,大学和研究院所为0)、单位科研实力(以单位有无博士授予权来衡量,虚拟变量,有博士授予权为1)、单位规模(连续变量)。

表1 分析使用变量的统计描述

3 模型及分析结果

3.1 零模型:总方差分解

多层线性模型可以将因变量总体的变异分解到不同的层级中,研究者能够比较容易地获得不同层级自变量所解释的因变量变异的数量比例。我们首先通过多层线性模型中的零模型将科研人员在项目资源量上的变异分解为单位间方差和单位内方差两个部分,以观察二者各自所占的比例。

HLM的零模型(null model)如下:

层1模型:Y=β0+ε

层2模型:β0=γ00+μ0

在该模型中,Y是科研人员近三年获得的科研项目资源量,β0为第一层的截距,ε为随机效应,γ00为第一层截距在第二层中的固定效应,μ0表示第二层的随机效应。除此以外,层1模型和层2模型都不包含其他任何的解释变量。

从表2零模型的统计结果来看,项目资源量的平均值(截距)为6.6。科研项目资源量的单位间方差为16.14,单位内方差为71.35,跨层次相关系数为 18.4%(16.14/(16.14+71.35)),即科研人员在项目资源量上的差异中有18.4%是由工作单位的不同造成的,而有81.6%来自于单位内部个体间的差异。工作单位属性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科研人员的项目资源量,这为我们从个体特征和工作单位两个层次的因素出发寻求对科研资源获得不平等的解释提供了有力的统计证据。

3.2 完整模型:个体特征与单位属性对因变量的影响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个体和单位两个层次的解释变量均放入统计模型,其中个体层次变量有性别(gender)、受教育年限(edu)、技术职称(title)、行政职务(power)和私人关系(relationship);单位属性变量有单位类型 (是否为企业科研机构,type)、科研实力(以是否有博士点来衡量,phd)、单位人数规模(size)。

完整模型表达式如下:

层1模型(个体层次):

层2模型(单位层次):

表2 零模型统计结果(总方差分解)

对表3多层线性模型的数据运行结果进行分析,首先要弄清楚各部分统计数字的含义,这里需要说明的有三点:第一,该模型两个层级的自变量对于科研人员项目资源获得的影响效应主要表现在固定效应部分,而随机效应部分表示的是模型没有解释掉的因变量的变异。第二,第一层级个体特征自变量的系数值反映的是它们各自对因变量的影响效应,而个体特征变量下面的三行分别是以该个体层次自变量的回归系数为因变量、以第二层单位属性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回归之后的回归系数,它们表示的是工作单位层次的解释变量对于个体特征影响因变量的效应的结构性调整。第三,“平均项目资源获得量”下面三个单位属性变量的系数表示的是这些变量对于单位间平均项目资源量的影响效应。

(1)个体特征对项目资源获得的影响。

表3 多层线性模型分析结果

个体特征变量对项目资源获得的影响效应可以由其所对应的回归系数得出。数据显示,这些变量的系数均高度统计显著,表明科研人员因个体特征而在科研资源的获得上差异显著。具体而言,男性在项目资源获得较女性具有明显优势;教育程度越高,获得的项目资源越多;高职称科研人员获得的科技资源远高于低级别职称者;担任单位中高级行政职务的科研人员的项目资源也远多于低级或没有行政职务者;在项目立项评审环节动用过私人关系的科研人员明显获得了较高的回报和收益。可见,在我国的科技资源分配过程中,普遍主义原则(教育、职称)与特殊主义原则(性别、权力、关系等)均有体现。

(2)单位属性对科研机构平均项目资源量的影响。

单位属性变量发挥作用的第一个路径是它直接决定了各科研机构的平均项目资源量,从而制约了科研人员个体的资源获得。对于科研机构间的平均项目资源量,单位类型和科研实力两个虚拟变量统计显著。企业变量系数为-1.056,表明企业科研机构的项目资源量明显少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与无博士点单位相比,有博士点的单位在科研资源获取上具有明显的优势(系数为1.032),说明科研实力越强的单位,获取资源的能力就越强。单位规模变量在统计上并不显著,这意味着单位科研人员数量的多寡对单位层面科研资源的获取没有影响。

(3)单位属性对个体特征变量影响效应的结构性调整。

单位属性变量发挥作用的第二个路径在于它能够结构性地调整个体特征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效应。首先看单位属性对性别变量影响效应的调整,三个单位属性变量中仅单位是否有博士点这一变量统计显著且系数为正值(1.000)。这说明在项目资源获取上男性相对于女性的优势在有博士点的单位中进一步扩大,实力强的科研单位中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差距更为明显。另两个单位变量不显著,说明男性在资源获取上相对于女性的优势在各单位类型和不同人数规模的单位间没有差异。

受教育年限和技术职称这两个变量是个体科研能力的体现,教育对项目资源的回报率为正值,而企业虚拟变量的系数为负值(-0.355),说明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相比,企业中科研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对项目资源的正向回报相对较低。在有无博士点以及不同人数规模的单位中,教育变量对项目资源的影响效应没有显著差异。技术职称上,企业虚拟变量系数为负且统计显著,说明企业内高职称科研人员在项目资源获取量上的优势相对而言要逊于高校和研究院所内的高职称科研人员。另外,与无博士点单位相比,有博士点的科研单位里高职称科研人员的项目资源回报值更高。个体技术职称对因变量的影响效应在单位规模上依旧没有体现出差异。

行政职务和私人关系是带有特殊主义原则色彩的两个个体层次的变量,数据显示,它们发挥作用的幅度也受到单位层次变量的调整和制约。与无博士点单位相比,在有博士点的单位中担任中高级行政职务的科研人员能获取相对更多的项目资源,他们的权力能得到最大化的收益;行政职务虚拟变量对因变量的正向影响效应在单位类型和单位规模两个变量上没有体现出差异性。个体是否动用了私人关系对其获得项目资源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企业中科研人员动用私人关系的项目资源回报率远远低于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系数为-6.057),在后两类科研机构中,动用私人关系获取的收益相对更加丰厚。另外,在规模越大的科研机构中,动用私人关系对于个体获取项目资源的正向回报越为明显。可能的解释是,单位人数越多,科研人员的关系网越大并且关系资源的异质性程度越高,因而动用私人关系获取的回报相对越多。

最后,对于个体层次变量的随机效应,数据显示,截距(平均项目资源量)的随机效应仍然非常显著,而行政职务变量在0.05的水平上也统计显著,表明在这两个变量上仍需寻找其他单位属性变量以解释其变异。除此,性别、教育程度、技术职称、私人关系等变量的随机效应在统计上不再显著,说明我们加入的单位层次变量(类型、科研实力、规模)很好地解释了这些个体特征上的差异。

4 小结与政策启示

以往有关科技资源获得的研究大多对科研人员的个体特征因素关注较多,而对工作单位的结构性制约作用缺乏足够的重视。本文使用“科技工作者承担项目状况”全国性调查得到的3660个个体样本及其所属的71个科研机构的数据信息,以多层线性模型为分析工具,考察了具有嵌套关系的个体特征与单位属性两个层次的因素对科研人员获得项目资源的影响效应及影响机制。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单位层次变量所解释的因变量总体变异的比例达到了18.4%,即科研人员在项目资源量上的差异有接近五分之一是由其所在的工作单位造成的。可见,以往将科研人员在科技资源获得上的不平等状况归因于个体特征的说法难以完全立足,其他外部性、结构性的因素对科研人员的项目资源获得形成了有效的约束。相同个体在不同科研机构中所获得的项目资源量存在很大的差异,科研人员获取的科技资源量的多寡不仅取决于个体本身,还受制于其所处的单位。

第二,男性、教育程度较高、拥有高级技术职称、担任单位中层以上行政职务、在立项审批时动用了私人关系的科研人员相对而言在项目资源获得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本文得出的个体层次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效应与以往研究得出的结论基本吻合。对于前文中有关我国科技资源分配过程中遵循普遍主义还是特殊主义原则的设问,数据结果显示的答案是,中国的科技资源分配远没有实现普遍主义的分配原则,权力、关系、头衔等因素仍在发挥着作用。

第三,本研究的重点和创新之处在于考察了工作单位属性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数据结果验证了我们提出的两个作用机制:其一,单位层次变量直接影响了不同科研机构间的平均项目资源获得量,如相对于大学和科研院所,企业科研机构平均项目资源量偏低;有较强科研实力(有博士点)的机构获取的项目资源量较多。其二,单位属性变量结构性地调整了个体层次变量对于因变量的影响效应,即个体特征对于科研人员项目资源量的作用效应因单位属性(类型、科研实力、人数规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在科研实力较强的机构中男女性别之间在项目资源获得上的差距被进一步拉大;企业内科研人员的教育程度、高技术职称对项目资源的回报率明显低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实力强的单位中,高职称及高行政职务者的项目资源回报相对更加丰厚;企业中动用私人关系所获得的收益远低于大学和科研院所;所在单位的人数规模越大,个体动用私人关系所获得的项目资源越多等等。

科研人员的项目资源获得与科技资源分配是同一问题的两种面向,个体特征与单位属性能够对科研人员获取项目资源产生影响,这恰恰是科技资源在个体之间、单位之间分配不平等、不均衡状况的反映。为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本文的数据结论为我们提供了如下一些政策性启示:实现科技资源的公平公正分配不仅要在个体层面上促进和保障科研人员的公平、有序竞争,如采取措施保证科技资源向女性、青年等弱势群体适当倾斜;提高科研项目立项审批环节的公开、透明程度;提高学术共同体在资源分配中的权力;完善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还应该在消除制约科技资源分配不平等、不均衡的外部性、结构性因素上下大气力,如重视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提高企业科研人员在科技资源分配中的话语权;科技资源向基层、一线科研机构适当倾斜;逐步消除科技资源分配中设置单位准入门槛等歧视性规定,让来自弱势科研机构的优秀科技人才获得公平竞争的机会;合理引导科技资源在机构、区域之间的配置,警惕科技资源向特定科研机构、区域的过度集中现象。

[1]罗伯特·默顿.科学社会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610-611.

[2]哈里德·朱克曼.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85-87.

[3]乔纳森·科尔,斯蒂芬·科尔.科学界的分层[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

[4]汲培文.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的“马太效应”现象分析[J].预测,2000,(5):26-29.

[5]岳洪江,张琳,梁立明.基金项目负责人与科技人才年龄结构比较研究[J].科研管理,2002,(6):100-106.

[6]古继宝,范蕊,梁樑.学术身份对科研项目申请的影响分析[J].科研管理,2008,(3):114-120.

[7]古继宝,范蕊,梁樑.行政身份对学科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109-114.

[8]马德峰.如何提高科研项目申请的命中率[J].中国研究生,2005,(1):46-47.

[9]徐建国.“科技集聚区”的界定及其战略意义[J].探索与争鸣,2005,(4):165-167.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nd Effects of Researchers’Obtainment of Scientific Project Resources Based on HLM Model

Qin Guangqiang1,Wei Qingong2
(1.School of Sociology and Population Studies,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2.Bureau of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Using the 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to analyze a nationwide sampling survey data,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and unit attributes on researchers’obtainment of scientific resources and the effect logics.The resluts show that the total differences of the researchers’resources are not only attribut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gender, education,title,power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but also the unit attributes such as the type,scientific research capabilities and size. The unit attributes accounted for nearly one fifth of the total variance,not only directly determine the average resources of different units,but also structurally adjust the effect of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on the resources obtainment.To discuss the researchers’scientific resources obtainment and the related inequality in resources distribution,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structural and institutional factors such as the unit attributes.

Research projects;Resources obtainment;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Unit attributes;HLM

中国科协2009年度调研类课题“科技工作者承担项目状况调查”(2009DCYJ06-A)。

2011-08-03

秦广强(1985-),男,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界的分层与不平等。

F062.1

A

(责任编辑 刘传忠)

猜你喜欢
资源分配资源量科研人员
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科研人员揭示油桃果实表皮不长毛的奥秘
科研人员破译黑猪肉特征风味物质
铀矿数字勘查资源量估算方法应用与验证
河南洛宁县中河银多金属矿区三维可视化及资源量估算
新研究揭示新冠疫情对资源分配的影响 精读
QoS驱动的电力通信网效用最大化资源分配机制①
基于动态规划理论的特种设备检验资源分配研究
基于动态规划理论的特种设备检验资源分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