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散木
反观篇 》》》
跨世纪的两代“80后”
文/散木
李泽厚说:每一代人都有其时代所赋予的特点和风貌、教养和精神、优点和局限。那么,近代以降,大致可分为“辛亥”、“五四”、“大革命”、“三八式”、“解放”、“文革”这样的六代,本期我们讨论的19世纪的“80后”,正是由这前两代的人所组成,其特点和风貌等等是:“处于封建社会彻底瓦解的前期,他们或来自农村环境或与社会有较多的关系和联系,大都沉浸在忠诚的爱国救亡的思想中,比较朴质认真,但他们又具有较浓的士大夫气息,经常很快就复古倒退,回到封建怀抱中去了。”
不过,因为是乱世,加之“海通”成为事实,作为新一代的知识分子和青年,他们大多具有如下的特点:一、强烈的时代意识(所谓“三千年之变局”)。二、新颖的知识结构。至今仍为人们所艳称的“中西合璧”,即在他们身上发生的蜕变,不独是对时局的敏感,而且是其所拥有的知识与结构的更新。其中严复说得最好:“固知处今而谈,不独破坏人才之八股宜除,举凡宋学汉学,词章小道,皆宜且束高阁也。”他们原本都是饱读“中学”诗书的人,然而一旦他们明白了“中学”之陋“其为祸也,始于学术,终于国家”时,又转而热烈地学习“西学”,所谓“一理之明,一法之立,必验之物物事事而皆然,而后定之为不易。其所验也贵多,故博大;其收效也必恒,故悠久;其究极也,必道通为一,左右逢源,故高明。”三、新的共同体的角色认同。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规训到岗位意识,此前士大夫过于强烈的单一角色体验曾令天下士子奔竞于狭窄的人生之路上,此后则可依据个人的选择,在现实政治和学术两极之间有多层次的抉择,如此则其面貌更加丰满了。
不得不说,作为近代以降的几代人,似乎是因为上述的种种,19世纪的“80后”让人眼前一亮。其中之佼佼者,如以本篇所列的“政客”、“行伍”、“文人”、“红颜”,可谓数不胜数,就以儿童般的眼光望去,也是“英雄”和“坏人”共舞,这里,既有18世纪“80后”的“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以及爱国将领关天培、葛云飞,也有昏庸的皇帝道光以及“投降派”穆彰阿。到了19世纪,则随着被迫“开关”,渐次外患内忧,仁人志士的对策和药方,其上行线是洋务新政、思想启蒙、维新运动,下行线则是乱世英雄的义和团等等,可谓不一而足。
总之,“时势造英雄”。辛亥革命的第二梯队就是由19世纪“80后”所组成:宋教仁、张继、赵声、熊秉坤、熊成基、熊克武、吴禄贞、林觉民、喻培伦、刘道一、詹大悲、彭家珍、胡汉民、汪精卫、朱执信、冯自由、章士钊、邹容、蔡锷、李烈钧、蒋百里、尹昌衡、唐继尧、程潜、蒋介石、阎锡山等等。其中又是民国枭雄的渊薮,军政大佬如张宗昌、孙传芳、徐树铮、唐继尧、冯玉祥、陈铭枢、蒋光鼐、宋哲元、刘湘、龙云、张敬尧等等鱼贯而入。
至于中共元老,则有李大钊、朱德以及“五老”之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以及“山西中共第一人”的高君宇等等,因中共诞生而产生的工运领袖,则有林祥谦、施洋、邓培、苏兆征等。
至于民主党派的首领,如李济深、谭平山、杨杏佛、邵力子、张奚若等,也是风生水起,而文坛巨子如鲁迅、柳亚子、马叙伦等,以及科学家范旭东、李四光、翁文瀚等,以及资本家如吴鼎昌、李烛尘、刘鸿生侪辈,一一登上历史舞台,甚至包括了汉奸人渣的汪精卫、梁鸿志、殷汝耕等,以及黑道人物的杜月笙等。这就是那个大风大浪和鱼龙混杂的19世纪,那个19世纪的“80后”。
据说鲁迅生前曾经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以描摹包括自己这一代人在内的四代中国知识分子,可惜最后未能实现。老实说,我们迄今还匮乏这样一部巨著,于是,近代以降每一代中国人的时代使命、道德责任、现实功能和其间的传承、冲突等,我们还不是十分清晰。今天已然是21世纪了,如今活跃在社会上的,是20世纪的“80后”了。无疑,这就有了一个代际比较的话题,上一代和下一代,两代的“80后”有同有异,而时代总是需要青年来开创的。面向未来,后一代当需敬重上一代,当然也应该知道上一代的局限,这样才能扬长避短。
回顾历史上每个世纪之交,几乎都是历史转折的关头。所谓时代主题词的“变”,社会大变动,以及新思想新思潮大量涌入,青年人由于对新鲜事物的敏感,他们的多数是欢迎新鲜事物的到来的,这是“慕新”。当年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吸纳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就是因为共产党人多是年轻人。李大钊则说:“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而且是“国家之魂”,以及“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如今谈论“80后”,有种种的议论,其大处仍然是其身上所显示出来的30年改革开放为之提供的彰显个性的时代烙印。当然,由于是成长在盛世之下且是“计划生育”制度之后的一代人,这一代人的生活、成长和文化发展等,也都有其特别的问题,曾有人将之放大为“垮掉的”、“自私的”、“叛逆的”,以及“蜗居的”、“进出北上广的”、“小资的”、“苹果的”,都是不尽然的皮相之谈。
“80后”,无论是城市中的“白领”,抑或外来务工人员,对这一个庞大的族群进行社会学的分析和研究,当然不是本篇所能开展的。换言之,在世界持续震荡、中国日益受到国际瞩目,而新的技术带来网络化和文化大开放,在这样的格局下,其所见所闻必是多元的和复杂的,用简单的一两句话概括是行不通的。我们在这里寻觅的是两代“80后”所共有的或不同的社会准则和理想追求,并以之为历史承继。或许,我们是由此来感知或者定位两代“80后”的吧。
编辑:陈畅鸣 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