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电视问政》后的思考

2012-12-21 13:35赵振宇
民主与科学 2012年4期
关键词:渣土下基层问政

■赵振宇

“电视问政”已经成为武汉市治庸问责、沟通政府与民众,改善和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一个平台,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2012年3月1日,武汉市交委、城管局等27家单位主要负责人通过新闻发布会,分别就规范出租车营运秩序、查控违法建设等“十个突出问题”,郑重向社会做出了整改的公开承诺。为检验上半年各责任单位承诺整改落实情况,武汉市纠风办和市广播电视总台于6月26日至7月4日,逢双日晚上8时~9时20分,联合举办2012年“十个突出问题”五场电视问政活动。电视问政活动以“治庸问责,优化环境”为主题,分五场进行。主题依次为“尽职保安全、管理保秩序、责任促成效、规范促和谐、发展惠民生”。分别邀请“十个突出问题”的承诺单位负责人走进电视演播厅,以电视直播的形式集体接受市民代表和特约评论员的提问与评议。参与嘉宾为承诺单位负责人市委常委、副市长、委办局长29名、市民代表团50人、社区居民团30人、观众席特邀嘉宾若干名。电视问政第四场,还邀请了湖北省纪委组织的全省17个地市州的纪检代表参加观摩。我应邀担任现场评论员,参加了五场电视问政节目的点评。

参加电视问政,感受颇多,现将思绪整理成文与诸位交流探讨。

政府不能为破坏者买单

在电视问政的现场,大多嘉宾对于主持人提出的问题,都能积极表态“马上就办”、“限期整改”,获得了电视观众的认可,有掌声为证。不论是在电视问政的现场,还是在媒体的平时监督报道之后,能够如此表态,我以为是值得肯定的。问题是,要“马上就办”、“限期整改”,除了行政组织力量以外,很多事是需要巨额资金作后盾的。“一文钱难倒英雄汉”的事,即便在今天领导者手里也不是不会出现的。但是,看看电视问政的现场,几乎所有回答者都是胸有成竹,蛮有把握的。为啥?因为他们手里都有钱或能够从上级行政部门申请到钱!我们关注的是,这些钱来自何方,用到何处。

电视问政有武昌片排渍主动脉之一的东湖港被渣土围堵的事。全长4.7公里的东湖港,三分之一遭渣土围困,总量约200万立方,需要资金2000万元和10台次车辆才能将其运走。我在现场说过,“我们曾对贪官说过,你怎么吃进去的,就怎么吐出来。现在要对制造垃圾山的人说,你怎么吐出来的,就要怎么吃进去”!现场嘉宾、市城管局长干小明表态,要启动调查程序,让他们把“吐”出来的渣土运走。副市长秦军认为,“赵教授说得非常好,政府不应为这个渣土来买单。应该由倾倒渣土的企业及渣土来源地的工地,来承担这笔费用。否则,我们做完这个事后,又会产生新的不公平,纳税人的钱也就白花了。”我完全赞同市、局领导的表态。

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这样的表态如何真正落到实处。

长期以来,我们的城市管理往往进入这样一个怪圈,有人或小集团一次又一次地违规违法,破坏我们的城市环境和建设,影响和损坏人民的生活安全,一旦有人举报了,就会有相关负责部门或他们的上级迫于各种压力,而花费国家大量资金去为破坏者还账。问题好像解决了,但是费用的支出却是不对的,也是不允许的!严格地说,这也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也是对人民的犯罪!感谢电视问政将这一难题摆在了相关责任人的面前,摆在了市政府的领导面前。他们的回答是有力量的,因为这种表态代表着人民的利益,符合事物的客观的公理。我更希望这种力量真正落到实处。为此,希望新闻媒体在报道清理渣土进度的同时,也要交待费用的支出情况,让此事有一个完满的结局。

剪刀下的责任

这里说的剪刀是指参加开工、庆典一类仪式中领导、嘉宾剪彩的那把剪刀。

据7月4日电视问政报道,武汉市为了发展“4环17射”大都市建设,决定修建江北快速路。该路段自汉口长江二桥至阳逻余泊大道,长约27公里,跨江岸、黄陂、新洲三区,总投资40.98亿元,设计时速60至80公里,是武汉市第一条“临江、近江、见江”的“观江大道”。建设周期36个月,建成通车后,从汉口城区到阳逻只需20多分钟。有了这样的快速大道,很为大武汉长脸。该工程2009年12月8日举行开工仪式,现场施工指示牌标明开工时间为2010年9月16日,竣工时间为2012年3月30日。但是,到了今年6月电视问政前期,记者造访江北快速路阳逻柴泊湖大桥段却发现,滠水大桥的主体结构虽已完工,但大量施工构件随意堆放且锈迹斑斑,现场没有工人作业,临水工地杂草丛生,快速路工期被拖延至今。指挥部负责人说,2009年开工仪式时就不具备开工条件,但当时为了抢工期,只有采取边开工、边设计、边建设。

电视上晃了一下当时开工盛典的场景,看不清有哪些人士手握剪刀参加了该工程的开工仪式(可能就是要让我们看不清,电视编导用心良苦啊)。但是,参加这样大项目的开工盛典,少不了有关方面的领导、专家和嘉宾。在锣鼓喧天、灯光闪烁中,剪彩者的形象自然是神情飞扬、十分风光的,特别是在剪下飘带的那一刻!但是,当彩旗飘扬的舞台拆除之后,他们是否知道这项工程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进度呢,恐怕能说清楚者少。

多少年前,我们就批评、反对过“边开工、边设计、边建设”的“三边”工程,北京西客站一建成就破损就是一个典例。为什么,就是因为它不符合建设生产特别是大型工程生产的一般规律。而我们的江北快速路,就是这样一个“三边”工程。由于当年开工不具备条件,拖延工期至今也就顺理成章了。当然,我们还可以亡羊补牢,采取措施予以补救,那是后话。现在要说的是,为什么要抢工期举行热烈隆重的开工仪式?是下面的积极性和利益所求,还是上面的领导意志、瞎指挥,或是为了政绩工程、面子工程或是背后有什么不可示人的目的。尽管电视问政已经过去了,尽管现任区长已经表态,努力调整建设模式、寻找新的合作伙伴,有信心解决好这些纠纷和矛盾,但是,我还是想提请有关监察部门对于这样的“三边”工程作一点深入调查,看看里面有没有值得挖掘和总结的东西。这样做,对前任领导和现任领导都是负责任的。对于其他类似“三边”工程都该作这样的清查。

提醒一句,参加过这次剪彩的领导和嘉宾们,在看过这声电视问政后,难道不该作点反思,以后呢?剪刀也不是那么好拿的,包括一切使用剪刀的地方和时候。

让“马上就办”成常态

电视问政期间,场上嘉宾说得最多的就是“马上就办”、“明天到现场处理”。这是电视问政的威力,这是上场嘉宾的姿态,自然也是广大市民所欢迎的。但是,随着问政的深入,人们已不满足于“马上就办”,而是希望能通过问政变成为政府工作的一种常态。这又是一种进步。

如何实现这种转变,我在现场点评时给出了一个答案:“常下基层转转。”

常下基层转转,不是什么新创造,它是我们党的老传统、优秀传统。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干部考核方式的某些改变,有些领导干部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弱化了,下基层的次数和时间少了而已。

常下基层转转,可以帮助我们接近群众,体察民情。以武汉市每天有400多万人要吃早点、进餐的小餐饮为例,是这次电视问政反映突出的一大难题。试想一下,如果在这些小餐饮上经常能够看到市局领导、政府官员以普通百姓的身份坐下进餐的话,我想,其间不卫生的问题、管理不到位的问题,都会体验到了。而且,经常能在小餐桌上与政府官员一起进餐,这该是多么好的干群关系啊!举一反三,凡是需要领导干部体验的地方,都应看到他们的身影。前几年就有过广州市长下珠江游泳、哈尔滨市长先喝第一杯治理后的自来水,以示环境卫生和水的质量的报道。领导的行动是最好的说服力,如果常下基层转转能成为武汉市全体领导干部、政府官员长期行动的话,我想,武汉市干部的作风是会有根本性转变的。

常下基层转转,有利于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工作效率。在此次电视问政的现场,大多数媒体报道的地方,领导们都能说出它存在的问题,因为他们到过现场。但也有少数嘉宾回答不出来,显然是对自己分管工作还不那么熟悉。为什么,就是下基层少了。领导工作的重要内容就是制定政策,实施计划,保证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落到实处。但是,你分管的地域或部门,经常看不到你的身影,只有到了问题很严重反映上来了你才知道,虽有时也会“马上就办”,难免会出现草率从事的时候。领导管理的重要就在掌握实情,科学决策,而这些均离不开对基层具体情况的深入细致的了解。一个领导干部,对自己分管工作的实情都不甚了解,仅靠下级汇报,恐怕是很难做到科学决策的。有些问题,发生在基层,只要领导到了,弄清楚了,三方四面一碰头就解决了。长此以往,对于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是大有帮助的。

新闻界目前正在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为了促使领导干部下基层,让“马上就办”成常态,媒体不妨开设一个《记者基层访领导》专栏,报道那些经常下基层干得好的领导干部。刚开始,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作秀”,时间长了,大家都这样做了,还是“作秀”么?当这些下基层的报道没有什么新闻可写时,一个大新闻就会出现:干部作风转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这正是武汉千万市民的期盼,自然也是电视问政的重大成果。

怎样面对新闻媒体

参加电视问政的嘉宾在台上“很紧张”、“直冒汗”,但网友们却表示问政很“温和”,感觉领导各个都回答得很“太极”,戏称“几位大人是去武当进修了的吧”。也有网友直言“答非所问”。还有网友表示,一些坐在问政席上的官员“打官腔”、“说空话”。面对这样的诘问,没有一个嘉宾承认自己是网友所指。在电视候场的间隙,我曾与有的嘉宾聊起,他们也觉得不解:“这些都是很专业的问题,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不说清楚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说多了又说我们打太极,而且主持人经常打断我的话……”看来,如何面对媒体,是当今时代的一个新话题。

正确有效地面对媒体,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是新的形势发展对领导干部提出的一项新要求。2009年3月,习近平在中央党校指出:提高领导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当前干部队伍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其中一项是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尊重新闻舆论的传播规律,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要与媒体保持密切联系,自觉接受舆论监督。这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次将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提到如此重要的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闻媒体与政府官员之间的关系也愈加微妙,政府被置于公众的注视之下,面临的传播压力也日渐增强。

有研究机构曾对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习培训的500多名领导干部进行了关于“中国领导干部媒体关系”的问卷调查。其中,“您觉得面对媒体的主要障碍是什么”,选择“担心说错话”占31.7%,“不习惯面对媒体”占22.6%,“怕记者做文章”占21.9%,“环境不允许多说”占19.5%,“不知该如何面对”占4.3%;“您是否愿意接受记者采访”,选择“愿意接受”占42%,“看情况而定”占38%,“不愿意”占10%,“无所谓”占 4%,“回避”占 4%,“拒绝”占 2%;从调查的整体来看能够正确对待媒体,接受记者访问的还是多数,但是,这其中“不知该如何面对”、“回避拒绝采访”的少数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见2010年第2期《新闻记者》)

第一,正确认识新闻媒体。中央多次提出,要让政府工作在阳光下运行。为什么?就是要做到公开、透明,让人们监督。而新闻媒体就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最好工具和渠道。既如此,各级领导干部就要学会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当本部门工作出现问题和差错时,更要学会与媒体打交道。我到过许多政府机关讲课,他们对于媒体的监督职能不理解。不知道新闻记者为什么对本单位的好人好事不感兴趣,而对官僚主义、腐败问题、监督报道很上心,而且报社还要鼓励多计分。看来,媒体的朋友有空与政府的官员交流沟通是有必要和好处的。

第二,学会在媒体面前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见。接受媒体采访和回答记者提问与自己检查工作做报告不一样,它必须符合新闻传播的规律,在电视直播的现场要求更高。其一,它要求用大家都听得明白的简短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其二,它要求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它。要做到这两点其实是很难的,正因为难,才需要我们都来学习提高。这次电视问政为了保证官员回答问题守时,采用了电脑读秒计时,超时就会发出翁鸣声至到关闭话筒。

怎样面对新闻媒体,是一个新课题,尤其是对身处要职的领导干部。听说市里要组织这方面的知识讲授和模拟训练,这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好事。

猜你喜欢
渣土下基层问政
“万名文艺家下基层”走进弋阳
健全党建引领下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送文艺下基层演出
网络问政节目应为公众所期盼
谈之色变的“马路杀手”
“监管滑坡”比“渣土山”滑坡更可怕
新型渣土车落户怀化市
城市渣土车轻量化环保型研发设计方案
下基层
『广场问政』应『去戏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