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英 曹 晶 陈海瑾
(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上海 20093)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2007年,教育部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使工程教育更加注重工程设计与工程实践本身的系统性、完整性、认同性与和谐性教育。为了全面提升我国工程教育质量,教育部又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列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目前共有两批194所高校,成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高校。卓越工程教育注重在不同领域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工业化和国际化背景下,贯彻卓越工程教育理念,转变教育观念,推动学生培养体系改革,使学生适应并引领企业和社会需求,成为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应用型人才,是高校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旨在为未来各行各业培养各种类型的、优秀的工程师后备军,它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改革人才培养模式[2]。
本研究以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为个案,对其卓越工程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学生培养体系建构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分析,以期深化卓越工程教育理念,推动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面提升。学院坚持在本科生培养体系上不断实践和创新,近年来,探索和实践了多项制度,包括实施本科生分层次教学,根据学生层次给予专门学业指导,实行学术导师制,帮助成绩优秀同学提高学术能力;实行学业导师制,帮助学习成绩落后同学提高学习成绩等。该学院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术科研水平、参加各类专业竞赛获奖率等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同时,学院也积极进行实验室改革建设、本科生课程设置调整、学生创新竞赛等,配合学生培养体系的改革,促进学生发展。在此基础上,学院探索建立了全新的学生培养体系。
学院根据本科生特点,提出了党政两条线齐抓共管、加强一年级班主任管理、二至四年级学士导师管理的新理念,创新建立系统育人的矩阵管理体制。加强一年级新生的班主任配备和管理,引导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独立能力和学习能力,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院主要领导、专家、知名校友为新生开设学业学术的指导讲座,拓展视野,建立专业思想,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二年级至四年级本科生,实行学士导师制。由学院行政总负责,各系、教研室主任对本系学生负责,协同各专业负责人,由专门配备的学士导师根据学生特点和发展方向进行专业、学术、科研创新等能力的精心指导和培养。高年级辅导员将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党建、班团建设和对学士导师的指导上,各教研室(研究所)支部书记和专业负责人将主要精力放在抓本专业学士导师和学生的工作上。在学生培养管理上,形成学院党政两条线齐抓共管:党总支书记——辅导员——教研室支部书记——学士导师——学生;院长——系、教研室主任——专业负责人——学士导师——学生。这种纵横结合的方式,形成矩阵结构的学生管理模式,切实有效地加强了学生培养和管理工作。
学院实行学士导师制,主要针对二至四年级的本科生,每个年级5人左右配备一名学士导师。学士导师一般由具有中级职称或博士以上学历的专职教师(包括实验室教师)担任,其他人员(如不具有中级职称或博士以上学历的实验室老师)提出申请,经资格认定后也可以担任。一年级第二学期进行学士导师选择与分配工作。原则上在各专业范围内,采取学生与导师双向选择方式,最后由学院统筹安排。一旦确定学士导师与对应指导学生,原则上不再更换,对于学生的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如有充分的理由,在选题阶段,经双方学士导师同意,学院备案,才可以更换指导教师。
学士导师履行的职责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的职业发展定位(考研、出国、就业、创业等)、学业指导(选课、学习成绩、诚信考试、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科研、创新等)。学院对于学士导师的工作,给予指导每位学生每年4学时的工作量补贴。对于学士导师所带学生有突出成绩的,给予奖励,情况包括学生以第一作者或负责人的名义公开发表论文、获得专利、获得或完成省市级以上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省市级以上科技类竞赛奖项等,学生拿到第二学位、被正式录取为国内外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内正式与实习企业或其它单位工作签约,在培养学生方面取得其它一致公认的成绩等。学士导师在推荐免试研究生时具有优先推荐权,在学生评优评奖等工作中,必须听取学士导师意见。对于工作特别突出的学士导师,每年给予一次额外奖励,奖励力度视育人成果的大小而定。对于没有认真履行职责,对学生不负责任,造成不良影响的学士导师,将会影响其任期考核等级和职务晋升,严重者将会影响其续聘。
针对本科新生,学院加强班主任管理工作。每两个班约80名学生配备一名班主任。班主任主要由学院辅导员或专职管理人员担任。一年级新生面临学生学习方法、生活态度、人生观念和思维方式等多方面转变。班主任针对每位学生特点,加强通识教育,着力提高一年级学生的人际交往、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院每年年底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和获奖情况对班主任工作进行考核奖励。班主任工作成效也作为其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没有认真履行职责的,影响其职务晋升,甚至影响续聘。
在实施学士导师制的同时,对于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综合竞争力落后的同学,采取帮扶措施,给予特殊的指导与帮助。安排落后学生和专业教师结对(学士导师优先,也可是博士或硕士研究生),给予能力提高的指导;和学生党员结对(本班学生党员),给予思想提高的帮助;和成绩优秀同学结对(同专业优秀学生)“一帮一”,给予学习和能力提高的日常帮助和及时监督。
为每位学生建立发展数据库。新生入学后,为其设计一张四年重要信息电子表,基本信息由辅导员或班主任填入,并导入学校有关的信息系统数据。二年级转给学士导师,由学士导师跟踪填入相关信息,包括学生的职业发展方向、不及格课程、特长、重大奖项等。日常管理中,由学士导师在学校信息系统通过个人信息门户在网上进行信息录入和管理,实现学生管理的电子化。所填写的信息同时作为年底考核和奖励的重要依据。(信息门户系统未开通阶段,通过补充填写电子表格,更新学生信息。)
人才培养不仅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并促进人的发展,还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并促进社会的发展。按照这种观念,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当消除传统工程教育的弊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作为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从2010级学生起,三年内完成理论课教学,第7学期增加“专业综合技能实习”环节(14学分,学时16周),根据学生就业、创业、出国、考研、选读第二学位等不同志向设计不同的专业综合技能实习内容。课程主要分为三个模块:生产实习模块、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模块和创新与创业实训模块。第8学期进入毕业设计,就业学生可进入单位完成毕业设计。对有条件的专业可修改2009级学生的培养方案,参考2010级学生的培养方案先行实行。
“专业综合技能实习”环节课程主要分为三个模块:生产实习模块,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模块,创新与创业实训模块。
生产实习模块:通过生产实习,使学生实地获取专业及相关的生产技术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扩大知识面,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促进学生尽早了解社会和企业实际情况,同时也让企业了解学生的情况,利于学生择业和就业。本模块包括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专业教师和公司、企业专业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到相关公司、生产企业全面了解相关企业最新的科技发展、各生产环节和工艺等。近年来,学院与诸多企业签订了实习基地相关协议,为高年级学生到企业实习创造有利条件。目前,学院大多数本科毕业准备就业的学生,能够利用暑假等课余时间,到企业实习实训,了解就业需求,提高实践能力。这一模块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受到企业用人的欢迎。
创新与创业实训模块:主要利用学院实验教学中心和学院与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基地进行教学。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实验教学中心或产学研基地完成科学研究、实验、产品开发等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及实践能力,增强创新创业意识。学士导师制实行以来,对学生参加竞赛的专业指导大大增强。学院落实了对优秀学士导师指导竞赛获奖的奖励,也激励了学士导师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学士导师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各类竞赛,需要投入很多业余精力。学院多位教师不辞辛苦,积极投入到竞赛组织与指导中,安排学生参加集训,提高专业知识和能力,指导学生参赛。2011年,学院学生参加电子设计竞赛,有3组获上海市一等奖,其中有2组获全国二等奖。这充分体现了光电学士导师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敬业精神,成为学士导师中的表率。
专业综合技能实训模块:这一模块是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就业、考研、出国能力而设置的。内容包括专业课程综合设计(实训)、研究生入学考试能力训练、国际交流生合作项目等内容。近年来,我院本科出国人数也持续增加,2009年为 34人,占 4.8%;2010年为 46人,占5.8%;2011年为41人,占5.4%。2011年,还有多位毕业生,因安排在9月份之后出国,没有统计在数据之内①。
学院学生工作的重心向低年级转移,担任班主任的专职辅导员或管理干部每周都要去新生校区,集中精力抓好新生的工作。为使学生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了解熟悉专业相关知识及发展状况,学会职业规划和设计,树立创新创业思想,学院在第1学期增加“学业学术系列讲座”课程,由知名教授、专业负责人、学院主要领导、部分优秀教师以及企事业单位高级技术人员给新生作学业学术系列讲座或报告,使学生尽早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了解熟悉专业相关知识及发展状况,学会职业规划和设计,树立创新创业思想。对于一年级新生,班主任、讲座专家和辅导员共同努力,从做人道理、学习态度方法、专业思想、理想目标、校纪法规及恋爱审美等全方位对其进行教育。
杨振宁认为,改革教学方法必须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4]。学院改革实验环节,实验室全部开放,实验内容全部清理,使本科学生也能享受学科建设的成果。实验以动手、设计、创新为主,以做出结果为考核标准,学生可以重复做,直到做出为止,消灭实验不及格现象。
大学间应建立起国际合作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进行国际化学习的机会,包括提供攻读双学位、联合学位和学分转换的机会[5]。学院与国外大学进行多渠道多方位的合作,组织有能力的教师开出更多的全英课程,相关政策向能开出全英课程的教师倾斜,争取有更多的学生与境外学校交换培养(互派一学期或一学年),吸引更多的境外学生来院交流学习。在鼓励更多的学生去国外攻读硕士研究生的同时,争取招收更多的外国留学生。
职业发展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和新的增长点[6]。将专任教师纳入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队伍,完善学生培养和管理体系,设立学士导师制。改变原来学生管理由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相结合的体制,改为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和学士导师相结合的新体制。学士导师同时负责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和指导学习、思想和就业等,尤其是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内容,作为专任教师的新任务,给予一定的培训辅导。每年安排一定比例的专任教师,参加专业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的培训,并参加认证考试。新进教师,除了学习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方面的内容也作为重要的学习内容加以培训和辅导。在新体系下,从学生的职业发展目标来看,学院学生的本科毕业目标更加明确,学生学习与努力的方向更加清晰,本科阶段学生初次就业满意度高,出国和读研人数明显上升。2010年781名本科毕业生中,出国的本科生比例占毕业生总数的5.8%,考上硕士研究生占14.9%。2011年761名本科毕业生中,出国的本科生占比达5.4%,考上硕士研究生的占比11.0%。
学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来,深入行业调研,对行业有清楚认识,了解行业现状、发展趋势、需要技能、工作状态等,了解职场,调查各企事业单位潜在的用人机会,做好职业生涯规划[7]。以加强学生职业实践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改革,改进实验环节,压缩理论课程,三年内完成理论课教学,第7学期增加“专业综合技能实习”环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次培养,根据学生就业、创业、出国、考研、选读第二学位等不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不同的专业综合技能实习内容供不同学生选择。通过生产实习模块,使学生实地获取专业及相关的生产技术知识和企业管理知识,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促进学生尽早了解社会和企业实际情况,增强职业生涯发展能力。重新布局实验体系,构建了从本科到研究生,从基础到专业的更有效的实验室管理体系。真正实现依靠实验实践,提高学生的能力。学院学生在国家级、市级创新创业类和科技实践类大赛中多次获奖,本科生申请专利和发表论文数量明显增加。在全国电子设计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和全国机器人大赛等知名竞赛中,仅2009年与2010年两年,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项,每年都是30多项,2011年更是达到近70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学院与行业内多家企业建立稳定的合作培养关系,根据企业反馈,学院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工作胜任力和综合素养。签约知名企业的毕业生人数增加,包括签约、升学、出国、合同就业和国家地方项目构成的高质量就业率,2009年就业率为65.17%,2010年毕业率大幅上升,达到87.84%,2011年尽管因有新专业毕业生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就业率仍达到79.76%。同时,学院加强与美国、德国等大学的合作,采取多种模式开展国际教学,拓展了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能力。
在卓越工程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学院培养体系经过了两年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首先,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了学生就业自信心。学生早做规划,充分准备考研,或参加企业实习锻炼,增强了学生的竞争力。其次,认真落实的各种帮扶措施,帮助学生顺利毕业,有效提高了学生的毕业率与就业率。第三,扩大了出国(境)交流规模,从只有德国大学研究生合作项目,扩展为多个国家的本科生、研究生合作与交流项目。学院不断完善学生培养体系,不仅调整了培养方案,开拓了国际交流项目,更重要的是积极发挥学士导师、新生班主任和辅导员的重要作用,共同努力,提高学生的国际视野、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帮助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本科阶段目标。
通过进一步改进与实践,学院能够根据学生特点培养学生,服务学生,教育学生,培养出更加具备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适合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很强综合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注释:
①按有关要求,以前年度及至2009年,数据截至当年12月31日;2010年及以后,数据截至当年8月31日。
[1]李继怀.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
[2]张安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
[3]叶树江.论“卓越计划”工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4]刘根东.杨振宁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J].江苏高教,2004,(5).
[5]上海交大高教研究所课题组.培养下一代卓越的国际化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1).
[6]陈德明.我国高校职业发展教育的本土化与创新[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
[7]韩巧霞.美国生涯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继续教育.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