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海江
(怀化学院中文系 湖南 怀化 418008)
这是《诗经·鲁颂·閟宫》中的诗句,其主旨在赞美鲁僖公,毛诗《序》说“颂僖公能复周公之宇。”〔2〕(P1077)三家诗于此无异说。周公封地在鲁,当时“土境特大,异于其余诸侯”〔3〕(P614)后来邻国侵削,国境变小,僖公能使国土恢复,国家复兴,故诗人作诗称颂其德。其中“三寿作朋”一词较为费解,众说纷纭,朱熹在《诗集传》中就说其义“未详”,清代也有学者说不知何解:
尔炽而昌,俾尔寿而臧,保彼东方,鲁邦是常,不亏不崩,不震不腾,三寿作朋,如岗如陵。〔1〕(P241)
“三寿作朋”郑氏谓是三卿。或据令妻寿母,合成风、声姜与僖公为三,皆非。王厚斋曰:“《晋姜鼎铭》云‘保其孙子,三寿是利。’”则三寿乃古语也,但未知何解。(范家相《诗渖》卷二十)
按《毛传》的解释:“寿,考也。”〔3〕(P615)“三寿”当释为“三考”,然而《尚书·舜典》虽有“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一语,却和“三寿”无关。《郑笺》解释“三寿”为“三卿”,孔颖达则进一步解说:“老者尊称。天子谓父事之者为三老、公卿,大夫谓其家臣之长者称三老,诸侯之立三卿,故知三寿即三卿也。”〔3〕(P616)显然是调和二家之说。
许慎《说文解字》说:“考,老也”;又说:“老,考也。”〔4〕(P173)“老”“考”互训,转相为注,因此《毛传》对“三寿”的解释,理解为“三老”,应该能够成立。《文选》录张衡《东京赋》中“送迎拜乎三寿”一语,薛综作注,即说:“三寿,三老也。”〔5〕(P57)然而,郑玄却另辟新说,释“三老”为“三卿”,而不取《毛传》的解释。
何为“三卿”?《礼记·王制》说:
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下大夫五人,上士二十七人;次国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6〕(P1325)
可见三卿是主要对周天子负责的官员。孔颖达说:
三卿者,依周制而言,谓立司徒兼冢宰之事,立司马兼宗伯之事,立司空兼司寇之事。故《春秋左传》以季孙为司徒,叔孙为司马,孟孙为司空,此是三卿也。〔6〕(P1325)
据此,三卿应当是周天子或诸侯的属官,都是掌握实权的人物。
郑玄的“三卿说”被宋代一些学者所采信,如王黼说:“‘保其孙子,三寿是利。’则‘三寿’者,与诗人言‘三寿作朋’同意,盖晋姜观其始特保我子孙,而外之三卿亦冀寿考也。”(《重修宣和博古图》卷二)范处义却似乎有了一些怀疑:“‘三寿’谓大国三卿,亦皆寿考,与君为朋,君臣之福皆如岗陵之高固也。或曰‘三寿谓上中下也,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岁,下寿八十。’鲁人颂僖公与三寿之人为朋也,亦通。”(《诗补传》卷二十七)他采用了郑玄的说法,但又想向《毛传》方面靠拢。朱熹对此问题的态度则更为审慎,他说:
三寿,未详。郑氏曰:“三卿也”。或曰:“愿公寿与冈陵等而为三也”。〔1〕P241
他在《朱子语类》卷七九中又说:
又如“三寿作朋”,“三寿”是何物?欧阳公记古语亦有“三寿”之说,想当时自有此般说话,人都晓得,只是今不可晓。〔7〕(P2057)
《毛传》、郑玄解说不一,孔颖达意在调和,朱熹皆不取其说,这种多闻阙疑的态度是值得肯定的。
宋代以后,“三卿说”遭到反对,如王应麟说:
《晋姜鼎铭》曰:“保其孙子,三寿是利。”《鲁颂》“三寿作朋”,盖古语也,先儒以为三卿,恐非。〔8〕
王应麟虽然没有正面解释“三寿”,但他大胆地否定了“三卿说”,他凭借的是自己的学术感悟,对旧说提出了怀疑。王应麟的解释得到了清初著名学者王夫之的支持,他在其《诗经稗疏》卷四“三寿作朋”条中对“三卿说”作了颇有理据的批驳:
《郑笺》云:“三寿,三卿也。”文义甚为牵强,且鲁僖之世,三家始命;而史克作颂之年,季孙行父、公孙敖皆少,安得遽以寿祝之。《集传》曰:“与岗陵等而为三,于文义亦不安。按《博古图》载周《晋姜鼎铭》曰:“三寿是利。”晋六卿非三;且卿之寿利不当载之姜氏之鼎,铭文无岗陵之语。是三寿古之通词,非仅为鲁设矣。三寿者,寿之三等也。《养生经》曰:“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年,下寿八十。”《左传》晏子谓叔向曰:“三老冻馁”杜预解曰:“三老谓上寿中寿下寿,皆八十以上。”《论衡》曰:“《春秋》说上寿九十,中寿八十,下寿七十。”三说不同,其为上中下之三等均也。而黄帝、尧、舜、文、武、太公、召公,及汉初伏生、张苍,皆逾百岁,则古者不以九十为上寿,是《养生经》之言确于《论衡》矣。朋,并也。“三寿作朋”者,合并三寿,祝孝孙以无疆之寿也。〔9〕
王夫之提出五点质疑:第一,史克作颂之年,季孙行父、公孙敖皆年少,按照古代礼法少年不受祝寿;第二,“与岗陵等而为三”文义不通;第三,按当时的官制,晋有六卿,而非三卿;第四,卿之寿利不当载之姜氏之鼎;第五,铭文无岗陵之语,与岗陵等而为三之说自然没有普适性。这五项理由较有说服力,足以动摇“三卿说”。王夫之不仅破了旧说,而且能立新说。不过,他认为“三寿者,寿之三等也。”这一解释却值得商榷。他不以“三寿”为名词,而是看作数量词,文意仍有不安;另外,他说“朋,并也。‘三寿作朋’者,合并三寿。祝孝孙以无疆之寿也。”则又为祝寿之词,与其“史克作颂之年,季孙行父、公孙敖皆少,安得遽以寿祝之”之说自相矛盾。
“三寿”一词在先秦时期已大量使用,欧阳修《集古录》载《韩城鼎铭》有:“保其孙子,三寿是利。”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三《晋姜鼎铭》铭文也有“保其孙子,三寿是利。”可见金文中常用此语。东汉张衡《东京赋》中说:“(天子)执銮刀以袒割,奉殇豆于国叟,降至尊以训恭,送迎拜乎三寿。”这说明直到东汉“三寿”一词还是“活”的语言,此后则渐为被遗忘。
金文中的“三寿”与《诗经》的“三寿”是否为同一词呢?这个问题古人也已论及,宋代薛尚功说:“‘又言保其孙子,三寿是利。’则‘三寿’者与诗人言‘三寿作朋’同意。”(《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卷十)
清代学者陈乔枞也说:
张衡《东京赋》云:“送迎拜乎三寿”,衡治《鲁诗》,盖《鲁》“作朋”之义如此。《汉书·礼乐志》注引李奇曰:“王者父事三老,兄事五更。”《诗》云:“三寿作朋”与衡《赋》“三寿说”合,当亦《鲁》训。〔2〕(P1083)
关于“三寿”的确切涵义,《毛传》的解释值得高度重视。他释“寿”为“考”,而“考”与“老”乃“一声之转”,《说文》“考”“老”互训,从文字学的角度,能证明“三寿”即是“三老”;而《文选》张衡《东京赋》薛综注“送迎拜乎三寿”中又可找到文献的印证:“三寿,三老也。言天子尊而养此三老者,以教天下之敬,故来拜迎,送拜往焉。”〔3〕(P57)薛综是三国时吴国人,他明确地释“三寿”为“三老”。这一解释与《毛传》对《诗经·閟宫》的解释一致,他没有采信郑玄的新说,而是采信了《毛传》。杜预《春秋左传·昭公二年传》注“公聚朽蠧,三老冻馁”说:“三老:谓上寿中寿下寿,皆八十已上不见养遇。”〔11〕(P2031)杜预则明确地释“三老”为“三寿”。
清代学者惠栋在《春秋左传补注》卷四“三老冻馁”杜注后说:
杜说是也。《晋姜鼎铭》云:“保其子孙,三寿是利”,《鲁颂》曰“三寿作朋”。三代养老之法,于国老中取三人焉,谓之三老;于庶老中取五人焉,谓之五更。”〔12〕
惠栋将传统文献与钟鼎铭文相印证,进一步肯定了“三寿”为“三老”这一解释。
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中说:“考,犹老也。……昭三年《左传》:‘三老冻馁。’杜注:‘三老谓上寿、中寿、下寿皆八十以上。’《文选》李善注引《养生经》黄帝曰:‘上寿百二十,中寿百年,下寿八十。’皆‘三寿’即‘三老’之证,《笺》说非。”〔2〕(P1083)马瑞辰的这番言语可以说是对“三寿”之释的正确总结。
“三老”的起源甚早,《尚书·泰誓》中有:“今商王受,力行无度,播弃犂老。”受即纣王,武王伐纣誓词中举其第一大状便是“播弃犂老”。“犂老”,孔颖达《疏》引《尔雅·释诂》“鮐背耇老,寿也。”又说:“老人背皮似鮐,面色似犂,故鮐背之耇称犂老。”〔13〕(P181)《左传·昭公三年传》记载晏子与叔向在齐景公婚宴上的对话,两人都各自讲述自己国家的现实问题。晏子说齐国已经到了衰世,贫富分化非常突出,贵族巧取毫夺,社会财富集中到了少数贵族手中,三老冻馁,百姓涂炭。〔11〕(P2030)《史记·赵世家》记载赵世灵王(前325-前299)以国王的身份每月向“国三老”致礼。〔14〕(P1803)《史记·乐书》又说周武王“食三老五更于太学……所以教诸侯之悌也。”〔14〕(P1230)这些记载都暗示着所谓“三老”并不是职官。
杜佑《通典.职官》中说:
老者,旧也、寿也。三老五更取有道妻男女完具者为之。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亲袒割牲,三公设几,九卿正履,使者安车软轮送迎至家,天子独拜于屏,其明日,三老诣阕,谢以其礼,遇太尊故也。〔17〕(P110下)这里言及“三公”、“九卿”迎接“三老”,很明显,“三老”不是“三公”、“九卿”等职官。
郑玄说:“老、更,互言之耳,皆老人更知三徳五事者也。”〔14〕(P1230)“三老”的条件,一是高寿,二是德高望重,三是智识丰富,另外还有杜佑所说的“妻男女完具”。孔颖达说:“名以三、五者,取相三辰五星,天所因此照明天下者。”〔6〕(P1410)也只说地位尊贵,并未言及官职。郑玄说:“三老五更各一人也,皆年老更事致仕者也。”〔6〕(P1410)更证明是已退出官场者。
“三老五更”中的三、五都不是数量上的实数。蔡邕认为“三老为三人,五更为五人”〔6〕(P1410)是缺少事实根据的。服虔以为“三老者,工老、商老、农老。”〔11〕(P2031)遭到孔颖达的反对:“民有四老,其老无别,不宜以三种之民为三老;且士之为老者,亦应须恤,不当独遗士也。”杜预则认为三老是按上中下高寿的等次划分,孔颖达也提出异议:“此亦以意言之。”《后汉书·黄琼传》“无恨三泉”唐代李贤注:“三者,数之极。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人之极数,故以三为名者,取其深之极也。”〔15〕(P533)
然而清代学者惠栋仍说:“三代养老之法,于国老中取三人焉,谓之三老;于庶老中取五人焉,谓之五更。”(《春秋左传补注》卷四)他仍认为三五皆是实数。齐召南说:“以东汉事证之,一人为三老,一人为五更。郑注自确,疏引蔡邕说非也。”〔16〕可见齐召南对此问题研究较惠栋为深入。
后汉明帝以李躬为三老,桓荣为五更;安帝以李充为三老,灵帝以袁逢为三老,魏高贵乡公以王祥为三老、郑小同为五更;后魏孝文帝以尉元为三老,游明为五更;后周以于谨为三老。〔17〕(P110下)
这里“三老”、“五更”都分别以一人充任,未见有同时以某某三人或五人为“三老”、“五更”的记载。
《汉书·百官公卿表》里说:“十里一亭,亭有亭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又说“三老掌教化”。《汉书·高帝本纪》说:“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率众为善,置为三老,乡一人。择乡三老为县三老,与县令尉以事相教,复勿繇戍,以十月赐酒肉。”是乡、县各有三老。孔子晚年就做了鲁国的国老:“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11〕(P2167)季孙氏贪冒无厌,欲改革税制满足私欲,作为国老的孔子看穿了他们的野心,所以不予支持。
《后汉书·李充列传》说李充因其妻子说错一句话就将其逐出家门,由于别人盗了其母坟前一棵树,就将其杀死〔15〕(P2684),残暴之极,但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却非常赞赏他的这些行为,因为这体现所谓的“孝”,所以升了官,并且退职后还做了国老。〔15〕(P2684)
又如,后魏孝文帝时的尉元、游明根也曾做过“三老”,虽然他们具体有何作为,正史不见有载,但他们都有向孝文帝进谏推行孝道的言论。“三老”虽说地位很高,十分尊荣,却不是品官,没有实权:
前司徒公元(尉元),前鸿胪卿明根,并以冲德县车,懿量归老,故尊老以三,事更以五。虽老更非官,耋耄罔禄,然况事既高,宜加殊养。三老可给上公禄,五更可食元卿禄。供食之味,亦同其例。〔18〕
“老更非官,耋耄罔禄,”进一步证明了“三老”决不是郑玄所说的“三卿”。天子礼敬“三老”而不是“三卿”,是表示尊老尚德。充任“三老”的人都是年事已高,退官致仕的人。李充八十八岁才尊为“三老”,尉元也到了八十之年才成为“三老”,而游明根因为只有七十之龄更只可充任“五更”了。“三卿”,虽为高官,但终究为皇帝之臣,古代帝王不会也不必在他们面前表现出卑恭,否则不但不能“示天下以孝悌”,还会大失体统;再说“三卿”等官员也会愧不敢当。
章太炎对“三老”、“五更”有所论述,他说:
周之六典亡三老、五更。三老,三公也;五更者,世疑其出于秦官。秦爵: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皆以主领更卒,部其役使。凡将军有前、后、左、右,(《百官公卿表》。)而大将军具中而主莫府。故主邻更卒者五人。(《訄书重定本·官统》)〔19〕(P255)
章太炎又说:“成周改号,苌弘分官。弘其取于秦官而建五更矣。今叔旦所制,既出山岩屋壁,独苌弘后定者不传。然其足以拔乱反正,宁不得与仓姬之典乎?”他认为“三老”为苌弘所置之官,其来源久远,是可取的;但仍以之为职官,恐失于考证。
郭沬若《两周金文大系图录考释》说:“‘参寿’即《鲁颂·閟宫》‘三寿作朋’之‘三寿’,当以“三”为本字,意谓寿如参星之高也。”郭沬若以“三寿”为“参寿”,并进而认为是“参星”。但对何谓“参星”却没有进一步解说。台湾学者季旭昇在其《诗经古义新证》中采纳郭氏之说,亦以“三寿”为“参星”〔20〕。此说值得商榷,尽管西周《钟》有“降余多福,余孝孙参寿维利”之语,《晋姜鼎》有“三寿是利”之辞,《者减钟》(清乾隆间出土于江西临江县,今藏于上海博物馆,属春秋中期古乐器)有“若召公寿,若参寿”之句,但仍不足以证其为“参星”。古代尊崇天命,如果铭文中“三寿”作“参星”解,《者减钟》叙述应当先天象而后人事,而不应置“三寿”于“召公”之后,而应当写作:“若参寿,若召公寿”。此外,“参星”在中国古代文化是否即“寿星”还值得怀疑。《尔雅·释天》说:“寿星,角亢也。”郭璞注:“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据郭璞之说,寿星在二十八宿中当属东方七宿之角、亢二宿,天文学中属天蝎座,其中并非三星最亮,不当言“参星”。“参星”如作《礼记·月令》所说“孟春之月昏参中”之“参宿”解,此“参星”在二十八宿中属西方七宿,天文学中属牧夫座,则更不能做长寿的象征。王力先生说:“参宿,其形状甚为雄伟,有命将出师之象。”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诗中吟到:“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令狐相公自天平移镇太原以诗申贺》)杜甫诗中也说:“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赠卫八处士》)无论怎么说参星都说不上是吉星,又有谁愿意与之“作朋”呢?
寿星又称“老人星”,唐代武三思《贺老人星见表》说:
伏见太史奏称八月十九日夜有老人星见,臣等谨按:《黄帝占》云:“老人星一名寿星,色黄明,见则人主寿昌。”又按:《孙氏瑞应图》云:“王者承天,则老人星临其国。”又《春秋分候悬象文曜镜》云:“王者安静则老人星见。”当以《秋分候之悬象》著符于上,人事发明于下。寿昌者知亿载之有归;安静者示万邦之必附。澄霞助月,非唯石氏之占;散翼乘芒,何独斗枢之说。臣等谬参缨笏,叨目祯祥,庆抃之诚,实倍殊品,无任踊跃之至。(《文苑英华》卷五百六十一)
《黄帝占》《孙氏瑞应图云》《秋分候之悬象》等书今佚,这此书中所说“老人星一名寿星,色黄明,见则人主寿昌”,“王者承天,则老人星临其国”,“王者安静则老人星见”等等,说明在传统文化中,“老人星”的确与国君之寿昌、国运的长久有密切关系,所以凡遇老人星出现在天空,文臣往往要进“贺表”或献“贺诗”。《艺文类聚》和《初学记》就收有这类文献不少,如李商隐《为荥阳公贺老人星见表》说:“臣得本道进奏院状报司天监李景亮奏八月六日寅时老人星见于於南极,其色黄明润大者,圣惟合徳,神实効祥。必垂有烂之文,以表无疆之祚。”(《渊鉴类函》卷四)据这些文献记载,“老人星”不常见,似乎不是恒星,“参星”之说值得怀疑。
陈子展先生《诗经直解》把《鲁颂·閟宫》中的“三寿作朋,如冈如陵”译为:“要和上寿、中寿、下寿相比为朋,永恒存在,好象山冈、好象丘陵。”〔21〕(P1173)陈先生采纳了杜预的解释,认为“三寿”为“上寿、中寿、下寿”之人。程俊英先生《诗经译注》把“三寿作朋,如冈如陵”译为:“寿比三老百年长,犹如巍巍南山冈。”他是把三寿与三老联系起来了,似乎信心仍然不足,因而在注释中仍然把“三寿”注为上寿、中寿、下寿。金启华先生把“三老”解释为“三类老人”,周振甫先生则解释为“三个寿人”,其说近似而未为达诂,倒是《诗经通诂》的作者雒江生认为:“三寿,三老也,谓能安邦定国之国老。”此说较为恰当。
综上所述,“三老”当不属于封建职官体制范畴,所谓“能安邦定国”自然也是夸大之词。但是尊事“三老”,却是古代社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历代有不少诗歌歌咏其事,如“翼翼三寿,蕃后惟休”(晋代张华《食举东西厢乐诗》),“八音俱举,三寿既盥”(唐代李舒《让皇帝庙乐章·酌献》),“簪缨三寿客,笔削两朝书”(宋代王明清《挥麈后录》),“共称齐三寿,惟愿乐千秋”(明代贝琼《名都篇》)等等。《尚书·盘庚》说:“人惟求旧”,《微子》载父师斥责纣王“违戾耇老”,《泰誓》载商王之罪有“播弃犂老”,《顾命》有“养国老之座”:“东序西乡,敷重丰席,画纯雕玉仍几。”凡贤明之主都会把敬老尊贤作为显示自己美德的方式,而人们也以此为赞颂贤君,祈福国家的题材。《鲁颂·閟宫》中的“三寿作朋”反映了重老尊贤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优良传统。
〔1〕朱熹.诗集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1980.
〔2〕王先谦.三家诗义集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7.
〔3〕阮元.毛诗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4〕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李善等.六臣注文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
〔6〕阮元.礼记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7〕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王应麟.困学纪闻〔M〕.四部丛刊三编本(第 33册),上海:上海书店1985.
〔9〕王夫之.诗经稗疏〔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0〕新觉罗弘历.诗义折中〔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1〕阮元.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12〕惠栋.春秋左传补注〔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3〕阮元.尚书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1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1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6〕齐召南.四库全书考证〔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
〔17〕杜佑.通典〔M〕.北京:中华书局1963.
〔18〕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9〕章炳麟.章太炎全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0〕季旭昇.诗经古义新证〔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1.
〔21〕陈子展.诗经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