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动态教学模型研究

2012-12-14 06:32张毅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计算机考核理论

张毅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基于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动态教学模型研究

张毅

(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提出了“一线、二体、三层、五框架、多考核”的动态教学模型,并从多角度分析了实际教学中应该采取的改革措施,阐明了各个环节的具体做法。

计算机应用;教学模型;模块;实践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为了使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能够适应市场需求,更具竞争力,高职院校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该研究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实际教学工作,从专业培养方案、专业教学层次、课程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考核方式6方面展开论述,构建了“一线、二体、三层、五框架、多考核”的动态教学模型,以期对高职教学改革有所裨益。

1 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改革措施

1.1 不断优化“岗群—目标—技能”的专业培养方案

不同时代,岗位结构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当今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因此,在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要敏锐把握市场需求,精心设置专业岗群,即: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各企事业单位管理部门、服务行业的一线从事计算机中小型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维护、微型计算机系统的使用和维护、网络技术的应用等技术工作。有了岗群,专业建设就有了依据,也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实现从岗群到就业群的链式转换,从而提高了专业建设的动力和生命力。

根据毕业生的工作领域和岗群,不断调整、优化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方案,准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综合素质高、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中,一是强调“综合素质”,包括基本能力与素质、专业能力与素质、人文素质。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二是强调“高技能应用型”,这是体现高职特色的定位,能够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设置课程,突出实验实训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构建学生专业技能体系。

1.2 巧妙构建“能力—模块—课程”的专业教学层次

根据培养方案中的技能需求,巧妙构建“能力—模块—课程”的层次对应关系。将每个能力进行细化,将其分成若干个领域范畴,即模块。在此基础上,对每个模块再次进行细化,分成若干个子模块,而每个子模块中包含的主干课程则作为支撑该子模块的基础,即根据能力确定模块,根据子模块和岗位需求提炼出主干课程[1]。

例如,可以将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专业能力与素质分成四个模块:系统安装维护能力、网站建设能力、软件开发能力和信息系统开发能力。将其中的网站建设能力模块分成三个子模块:网络数据库开发能力、网页制作能力和动态网站建设能力。

1.2.1 模块集中学习

可以按照教学进度要求,分学期集中学习每个模块,给不同的学期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集中学习某个模块。通过集中学习,使学生不断强化所学的专业领域知识,并迅速建立起该专业领域的体系结构,加深对所学能力模块的认识[2]。如果同一个领域模块的教学内容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学习,就不容易取得上述教学效果。

1.2.2 子模块集中学习

在学期里面,合理安排课程学习的先后顺序,分几周集中学习某个子模块所包含的课程,使学生在某个时间阶段里面,强化学习某一个专业子模块。上一个子模块是下一个子模块的基础,下一个子模块是上一个子模块内容的延展,这样可以使学生建立起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降低了相似专业课程学习的难度,增强了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采用这种教学层次模型,不但集中了教师的精力、学生的注意力和学校的物力(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学生在短时期内达到较高的知识水平,体现出了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主旨。

1.3 恰当采用“实践—理论—实践”的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多数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尤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即采用传统的“理论—实践—理论”的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下,首先是理论教学,教师准备了大量的理论资料,从课程学习之初就介绍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使学生难以接受,从而失去了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当进入到实践教学环节的时候,多数学生感到陌生,并且很难学以致用,进一步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只好再次重复理论教学的内容。

经过不断总结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下,首先由教师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地应用将要学习的课程理论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环节中体现理论强调的知识点。学生通过这个实践环节消除了对新课程的陌生,了解了课程的大致结构体系,从而培养了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和主观能动性。然后,进入到理论教学阶段,使学生逐步融入到课程里面。最后,再次使用实践教学强化所学,夯实理论基础,达到举一反三。

1.4 合理构建“实训—顶岗—工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应用能力,是实现能力结构要求的重要教学环节。实践教学体系不仅仅包含某门课程中的实践环节,还包括广义上的实践项目和方式,例如:实验、顶岗实训、顶岗实习、课程设计、工学结合、毕业设计、创新制作和社会实践等各个实践环节。通过合理配置,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技术应用能力层次,循序渐进地加以安排,将实践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具体落实到各个实践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学到必备的、完整的、系统的应用技能和技术[3]。

1.4.1 满足顶岗实训(实习)要求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为了保证学生实践教学的质量,根据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要求,在校内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践教学基地,建立专业所需的创新实验室,承担本专业全部课程的实践教学任务和实训课程设计;加强与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共建与合作,利用他们先进的设施、设备等条件为专业开展各项实践教学。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建立能满足学生顶岗实训(实习)要求、运行较好的校外实训基地。

1.4.2 工学结合的订单式培养

由于采用了“能力—模块—课程”的专业教学层次模型,根据企业需求,有计划地学习相应领域和模块的课程,学生会在短期内达到该模块要求的较高水平的能力。这样,学生在掌握了企业所需技能的基础上,进入企业继续学习,强化所学内容,真正做到了学有所用、用得其所。企业不是协助、帮忙,而是直接参与教育,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实施教育教学。

1.5 合理构建“基本—扩展—研究”的理论教学体系

“基本—扩展—研究”的理论教学体系主要实现传授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以达到知识结构对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要求,适当扩展知识领域,本着够用为度的原则,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探索空间,进行应用技能的培养,也为完成和相关专业的应用技能对接奠定基础,形成宽面的基础平台和研究型扩展领域的理论教学新体系[4]。理论教学体系不仅仅包含某门课程中的理论环节,还包括广义上的理论教学方式,例如:基本理论知识、专业知识、选修课和相关领域理论等等。

1.5.1 理论教学内容要面向一线应用

按各课程体系进行整合,优化课程内容,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和割裂现象。

1.5.2 开设丰富的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适当扩展知识领域,以适应当前社会对毕业生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及个性化发展的要求。

1.5.3 理论教学内容要以够用为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论教学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在建立兴趣的基础上,探索新知识,研究新问题。

1.5.4 专业知识教学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中,并使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

正确处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把核心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交叉点和教学重点[5]。

1.6 综合采用“实践—理论—岗群”的多种考核方式

完备的考核体系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考核体系的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具体措施。

1.6.1 理论教学采用了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

成绩的评定根据平时作业成绩、实验成绩、测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等,综合、客观地确定课程的学期成绩。

1.6.2 实践教学突出应用能力的考核,注重综合设计

考核体系包括平时单元考核、作业、实习日志、阶段性成果、综合设计成果等。教师从应用角度出发,与学生一起设计主攻方向、研究路线、预期成果,把握实践考核中的创新点和阶段性成果,并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6]。

1.6.3 结合岗群特点,制定相适合的考核方案

用岗位要求检验教学效果,突出创新能力的考核,使考核方式多样、形式多元、角度客观。

2 计算机应用专业动态教学模型

综上所述,笔者总结出了“一线、二体、三层、五框架、多考核”的动态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在该动态教学模型中,“一线”是指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综合素质高、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主线;“二体”是指实践教学体系和理论教学体系;“三层”是指模块、子模块、课程的顺序层次关系;“五框架”是指图中模块、课程、实践体系、理论体系和考核五个框图以及和主线的联系;“多考核”则是指考核的多样化、多元化和全面化。根据主线强化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理论教学体系,设置主干课程,检验教学效果[7]。该动态教学模型可以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适当调整和动态选择,所以,同样可以将该模型应用于计算机应用专业以外的其他高职工程技术领域的教学中。

3 结语

针对新形势下信息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应该不断优化专业培养方案,巧妙构建专业教学层次,恰当采用课程教学模式,合理构建实践和理论教学体系,综合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强化学生综合应用实践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教学模型的采用,体现了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并为全面深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图1 动态教学模型

[1]张毅,张英奇,苗玉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设想与实践[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7(2):108-110.

[2]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94.

[3]李定清.构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思路[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39-40.

[4]曹贞.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8(6):84-85.

[5]姜大源.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1,8.

[6]包空军,钱慎一.计算机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11):123-124.

[7]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57.

Research on Dynamic Teaching Model based on Computer Application Specialty at Vocational Colleges

Zhang Yi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College of China,Qinhuangdao Hebei 066004,China)

Integrat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mputer application specialty,the dynamic teaching model with multiple characteristics was presented.The paper made a multi-angle analysis on the reformation measures that should be taken in actual teaching,and expatiated on the specific practices in each aspect of the model.

computer application;teaching model;module;practice

G712

A

1008-813X(2012)03-0076-04

10.3969/j.issn.1008-813X.2012.03.022

2012-02-27

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以考试改革为中心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SZ2010358);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学网络管理系统优化及潜力开发研究》(JYGH2010041);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立项课题《基于项目教学的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内容开发和教学设计研究》(20090026)

张毅(1979-),男,河北沧州人,毕业于燕山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硕士,讲师,主要从事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就业指导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计算机考核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计算机操作系统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内部考核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