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士宇,戴勉
(1.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2.杭州市环境保护局西湖环保分局,浙江杭州31001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绿色社区创建的思考
——以杭州市西湖区为例
孙士宇1,2,戴勉2
(1.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92;2.杭州市环境保护局西湖环保分局,浙江杭州310012)
西湖区区级以上绿色社区50%的覆盖率与城镇化趋势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高目标还不相适应。与省市绿色社区指标相比,区级指标倾向于公众参与和居民自治,建议从区域环境质量、节能减排、生态文化、“三产”等方面进行补充,并提出量化指标、设置否决指标、动态管理和复查退出机制、绿色示范工程、环境认证管理及碳汇林试点等对策。
绿色社区;指标体系;节能减排;环境管理;生态文明
“社区”泛指聚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绿色社区”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狭义的绿色社区指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设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的社区;广义的绿色社区指实现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构建绿色社区,对于提升城市品位和环境管理水平,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我国自2001年开始创建绿色社区,创建对象是狭义的绿色社区,笔者讨论的绿色社区均为狭义的绿色社区。
杭州市自2003年启动生态市建设,2009年被列为全国第二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10-2020)》中对绿色社区的创建也提出了高要求,即到2015年,全市市级以上“绿色社区”比例从2010年的20.85%提高到35%,2020年达到50%。绿色社区的创建集中在城市化程度较高的主城区,西湖区现有社区138个,占主城区528个社区的近1/3,因此对西湖区绿色社区创建的积极探索可以为其他城区提供有效经验。
根据统计年鉴数据,西湖区社区和村的数量以及非农人口的变化情况见表1。2008年西湖区的社区和村的数量发生了较大变化,社区数量从61个增加到128个,原因是2007年底西湖区撤销转塘镇、龙坞镇、蒋村乡、留下镇,设立转塘街道、蒋村街道和留下街道,撤销这些街道所辖部分村并成立社区,也是西湖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社区数量不断增加,但非农人口的比例并没有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发生相应的较大改变,非农村人口数量增加的比例在0.4%~2%。新成立社区里农村人口不在少数,还存在着任意焚烧垃圾和乱排污水的现象。如何提高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成为这些社区创建绿色社区的一大挑战。
表1 2007-2010年西湖区社区、村数量及非人口数变化情况
西湖区绿色社区创建由环保和文明办等部门共同组织开展。至2011年底,全区共创建成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省级绿色社区21个,市级绿色社区28个,区级绿色社区70个。西湖区国家级、省级、市级、区级绿色社区创建数和主城区创建总数的比较分析见表2。
表2 西湖区各级绿色社区占主城区各级绿色社区的比例
西湖区已创建的各级绿色社区比例均低于主城区平均水平,其中国家级社区略低于主城区平均比例,省级、市级和区级分别比主城区平均比例低5.46%、7.29%和16.9%。原因与区域社区大量增加有关,其他主城区行政区划比较稳定,西湖区2008年以后数十个原来的行政村变更为社区,这些新社区的居民环境素质和环境管理水平等基础条件在短期内还没有达到绿色社区的要求,绿色社区创建数量的增长速率远不及社区数量的增长速率。
西湖区绿色社区创建过程中涌现出一批精品、亮点。以国家级绿色社区德加社区为例,社区绿化率达48.8%,居民环保意识强,环保活动普及化、经常化,是杭州市最早实行垃圾分类的社区之一。居民中从事文化、教育、宣传、科技工作的占68%;评选出文明家庭560户,文明楼道53个,社区居民对社区居住环境综合指标满意率达92%[2]。
绿色社区的创建考核以指标体系为基础。对现行的国家、浙江省、杭州市和西湖区的绿色社区指标体系进行比较后发现,省市区三级标准较为类似。国家级指标分为基本条件、环境管理和监督机制、社区环境污染、社区环境整洁优美、环境宣教、居民环境意识和附加等七大类共23项指标。省市区绿色社区指标均有20或21项指标,且都分为五大类:组织得力、活动经常、行为规范、环境整治和附加。每项指标被赋予不同分值,合计100分,得分达到90分以上即为绿色社区,考核方式以资料检查、问卷调查和实地检查为主。
省、市、区标准的指标差异经汇总后见表3。区级绿色社区标准更倾向于公众参与和居民自治,增加了组织志愿者队伍、环境满意度调查和宣传报道的内容;杭州市级指标与省级指标相似度更高,市级指标对部分省级指标进行了细化、量化和提高,如参加环保活动人数占社区居民总人数从20%提高到了30%,环保冰箱、空调拥有率以每年2%递增等;省级指标则对节约用水进行了附加考核,包括提高重复利用率和节水标准。
一套完整科学的指标体系能够有效地指导绿色社区的建设工作,增强建设工程的实际操作性[3]。虽然西湖区的绿色指标体系有一定的特点,但部分指标较难量化和评估。有学者比较国内部分地区绿色社区指标后提出了一种较为完整的四个层次的指标体系,也有评估体系对绿色社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甚至建立了单独的评估子系统。英国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REEAM专门设置了社区(Communities)评估子系统;美国的LEED评估体系设置了邻里发展(Neighborhood Development)评估子系统;中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则含有对社区和室外空间的评价内容[4]。
比较这些指标体系并结合西湖区实际,补充和完善西湖区的绿色社区指标,包括:(1)区域环境质量。居民对于水、气、声环境问题投诉次数低于x次/年(x由历史数据设定);设立环境问题投诉箱和投诉信息回馈栏,公开投诉问题和解决办法。(2)节能减排。有雨水收集处理装置;尽可能采用本地化的树木和灌木;建立使用电子工作档案;人均公共绿地不低于1 m2。(3)生态文化与公众参与。成立环保志愿者团队且志愿者总数超过小区居民的10%,设有环保资料借阅点和绿色消费宣传栏。(4)“三产”污染投诉。居民对“三产”污染扰民问题投诉次数低于x次/年(x由历史数据设定);区内餐饮等单位使用清洁能源,定期对区内“三产”进行检查或抽查;餐饮等服务业有污水治理和滤渣隔油处理装置。
绿色社区部分指标较难量化和评估,可考虑根据西湖区的特点和社区发展水平对指标进行量化和个性化的补充。例如,苏州制定了《苏州市绿色社区考核指标及其实施细则》,从八个方面对31项指标进行了量化,使软指标可以评估测量[5]。按现行的考核有可能某一项指标得分为0,但合计后仍然能够达到90分以上而获得绿色社区称号。建议在绿色社区指标中设置否决项指标,若这些指标有一项得分为0,则不能获得绿色社区称号。
目前西湖区已有各级绿色社区120个,且社区变动频繁,有必要建立绿色社区数据库并实行动态化管理,及时了解最新动态。对新成立社区的绿色社区创建还需加强,逐步缩短街道间差距,实现全区绿色社区平衡发展。另外,绿色社区的复查和退出机制也需要规范化和制度化。国家级绿色社区考核虽然对绿色社区的复查提出了要求,但是并没有对复查的时间和退出机制进行明确的规定。省市区近年来并没有对已创建成功的绿色社区开展定期复查,还没有绿色社区因环境管理水平下降达不到标准而被摘去绿色社区称号。
绿色社区的示范作用是以各类细胞工程,如绿色家庭、城市社区生态文明示范工程为基础和载体。绿色家庭是生态社区构成的基础单元,每一位居民的积极参与,都对生态型社区的构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从最基础的角度提取生态社区的建设模式,使生态社区的建设更趋于人性化,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6]。经初步统计,西湖区目前有国家级绿色家庭4家,省级13家,市级8家,与全市近1/7的五好文明家庭覆盖率相比,绿色家庭覆盖率不高。社区和相关部门还应在提高绿色细胞工程的覆盖面和普及度上增加投入,加大扶持力度。
国家级绿色社区指标中已将通过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作为一项附加条件。
ISO 14000适用于物业管理,可以促进社区环境改善,如对公共设施采取有效的节电措施,降低电耗;通过建立中水回用系统,减少绿化养护用水的消耗等,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对小区车辆、装修和生活噪声建立有效的控制方法,减少投诉和增强业主的满意度。西湖区的城市芯宇、金都雅苑等小区已成为浙江首批实践“绿色ISO 14000标准”的小区,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政府可以积极鼓励引导和试点推广。
近年来对减少碳排放和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但在城市区域能够改善局部环境的手段并不多,因此应利用好社区绿化这一手段并考虑其生态功能。在江苏等地已经开展了社区碳汇林的研究。乔木的碳汇能力远大于灌木、草本,相关部门应指导社区在有限的区域内,在绿地覆盖率的标准中提高乔木的比例,将大面积草坪改为乔木林[7]。同时有研究表明,女贞、柿子树、樟树等乔木排放的细颗粒物较少,因此,建设社区碳汇林并选择合适的树种可以增加碳汇,减少区域的碳排放和细颗粒物的排放。
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为绿色社区创建设置了较高的目标。西湖区区级以上绿色社区覆盖率已达到50%,但城镇化加速导致的社区基数增加,各级绿色社区比例均低于主城区平均水平。比较各级绿色社区指标体系发现,西湖区绿色社区指标结合基层特点,更倾向于公众参与和居民自治,但仍存在不足。借鉴国内外的相关指标,可以从区域环境质量、节能减排、生态文化与公众参与、“三产”污染投诉等方面对指标体系进行补充和完善。对绿色社区的创建提出建议,包括:量化指标体系并设置否决项指标;实施动态管理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复查和退出机制;发挥各类绿色细胞工程的示范作用;实现社区ISO 14000环境认证;推行社区碳汇林试点等。
[1]杨爱群,韩艳丽.绿色社区的创建与发展[J].内蒙古环境保护,2006,18(4):85-88.
[2]杭州南都德加社区.让和谐之绿色充满社区——品读杭州南都德加社区之绿色印象[J].环境教育,2007(5):68-69.
[3]李宏颖.绿色社区指标体系建立初步探究[J].环境教育,2010(4):45-48.
[4]李鹍,朱晔皓.综合解读三大评估体系中的绿色社区指标[J].世界建筑,2010(8):118-119.
[5]焦志强.来自江苏绿色社区创建的经验与借鉴[J].环境教育,2007(4):70-71.
[6]徐旋.从绿色家庭的创建论生态社区建设[J].经营管理者,2011(12):63.
[7]张丽,刘建雄,蒋妮姗.社区碳汇林建设是区域碳中和的有效途径[J].环境教育,2011(5):42-44.
Reflections on Gree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Eco-civilization——An Empirical Study of W est Lake District of Hangzhou
Sun Shiyu1,2,Dai Mian2
(1.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2.West Lake Branch of Hangzhou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reau,Hangzhou Zhejiang 310012,China)
The green community coverage of district level was up to 50%in West Lake District but was incompatible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high targe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 community that have been set in Hangzhou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plan.Indices of district level green community were focused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compared to that of other levels'system.Suggestions of modifying the index system wer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quality control,emission reduction,ecological culture and catering enterprises management.Several countermeasures for improving green community construction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dynamic operation mechanism,demo projects and carbon sink afforestation.
green community;index system;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 reduction;environmental management;eco-civilization
X171.1
A
1008-813X(2012)03-0019-05
10.3969/j.issn.1008-813X.2012.03.006
2012-03-21
孙士宇(1983-),女,江苏南京人,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主要从事环境管理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