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讲一讲莫言,这是一定要的。
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文学奖揭晓前,内线消息已演变成村上春树PK莫言,宛如为中日钓鱼岛大战另辟舞台。无论莫言或村上春树,台湾读者都耳熟能详,但若论在台湾的销量和影响力,村上春树显然大胜莫言,也于是今年成为台湾读者对这“年度超级文学大赛”最最“有感”的一年,且铁口直断“不可能是莫言”的声音异常的强大,但结果就是——莫言。
瑞典诗人托玛斯、秘鲁小说家略萨、德国小说家赫塔·缪勒、法国小说家勒·克莱齐奧,这几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对台湾来说,都是遥远疏离乃至完全陌生的名字,但莫言不然。以博客来书店瞬时推出的“莫言专页”来看,莫言在台湾出版的作品至少就有《红高粱家族》、《酒国》、《四十一炮》、《十三步》、《丰乳肥臀》、《天堂蒜台之歌》、《透明的红萝卜》、《传奇莫言》、《说吧!莫言》、《小说在写我》、《檀香刑》、《梦境与杂种》、《红耳朵》、《生死疲劳》、《蛙》等二十多种,在台湾出版作品最多的大陆文学作家,应该也就是莫言了。
这样“没读过也听过”的莫言,当诺贝尔奖加身,质疑和反质疑的言论立时在网络上漫天开花;各家对莫言小说的评论也纷纷被端上来查验,局面变成“公审莫言”,连从没读过莫言小说者亦可据四方评论再加以评论,闹哄哄一片“莫言热”从文化界无边蔓延,套句张大春的话“似乎没有人愿意从作品里去寻索体会”。
对,文学必须放在它的时代脉络底下谈,但眼前既然有这许多作品摆着,莫言本人又已指点说,想了解他的人可先读《生死疲劳》,所以不妨稍安勿燥,莫要太快反应,先回到作品去,回到文学里,读几本莫言再来说话吧。
《生死疲劳》也成了台湾这一波“莫言热”中动得最快的一本,其次是《红高粱》、《蛙》。
南怀瑾、霍布斯邦、劳思光:大师仙去
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当然是大师,而这个月大师相继凋零,走了94岁的南怀瑾、95岁的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和85岁的劳思光。
网络时代有个好处,每有大师仙逝,只要上网搜寻,著作便一览无遗。三位大师著作对台湾都有深层的影响,思想家劳思光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四大册、《思想方法五论》;儒释道三通的南怀瑾《论语别裁》,以及一系列由老古文化出版的著作系列如《禅海蠡测》、《易经杂说》、《金刚经说什么》,“南怀瑾全集”则收录先生三十种著作。而出于某种彻底的了悟,“一无所知,一事无成”,南老如此总结他的一生。
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霍布斯邦最富盛名的“年代四部曲”——《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早从1987年起即有繁体版,其它《非凡小人物》、《原始的叛乱》、《盗匪》、《霍布斯邦看21世纪》以及自传《趣味横生的时光》也都有译本,如此高举这位信仰共产主义的大师,某种程度反照台湾之于资本主义的省思及反动。
霍布斯邦到94岁高龄还出版《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斯主义的故事》,相信资本主义已走到尽头。87岁的王鼎钧则交出回忆录四部曲(《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的“补遗篇”《度有涯日记》,以日记交待他1978年移居美国一小段时间的生活。记忆有时是太沉重的行囊,“我写回忆录是为了遗忘”,王鼎钧说。
《海贼王惊点语录》、《社情漫画》等:
本土书的创意
这个月出现了几本有趣的本土书,之所以有趣,来自于创意。
之一:《海贼王惊点语录》。出自一个拥有48万粉丝的脸书“海贼王惊点语录”,粉丝团版主冒牌生,《海贼王》漫画曾经陪伴他度过漫长的小留学生岁月,赐予他勇气。“十大杰出青年”九把刀迷《海贼王》,台湾清华大学校长陈力俊也引用“我把所有的宝藏都放在伟大航道的尽头,想要的人就去找吧”来鼓舞新生,这是《海贼王》的经典对白。《海贼王》对年轻世代的影响大大超过孔子、孟子和老师们(这还用说吗?),拿《海贼王》故事和图片说出激励人心的话,效果当然有如加强锭。
之二:《台北男孩,这么漂亮》。有社会学和视觉设计背景的女摄影师陈昭旨的疯狂企划,基本上是一本拍了一百个台北男孩的摄影书,这一百个“姿色系”男孩是她在台北街头遇到、搜集并厚颜恳请配合拍摄,有的还得脱掉上衣。透过记录台北男孩,陈昭旨同时记录这个世代的男孩样貌,更重要的是,留下一个不断变迁的台北风景。
之三:《社情漫画》。它抗议,却以一种不同于直接上街头、拉白布条的方式抗议,副书名就叫“公民的肥皂箱”。作者是11组来自各行各业的创作人,音乐人、广告人、漫画家、设计师、涂鸦客、艺术家,主编是鸿鸿(导演、艺评人)与吴音宁(农民运动家)。他们不搞社会运动,却对社会上发生的种种议题有意见,或感到愤怒——这要举例子的话,看每天的新闻和谈话节目就知道了,于是他们用擅长的方式,画出一幅幅具体的、易懂的图象,丢出问题,共同思考和讨论,正所谓“粪青涂鸦救台湾”。他们说,推动世界进步的就是反叛的青年,这是他们送给台湾的礼物。
不过从销售量看,《海贼王》还是大胜叛逆青年。
如果说台湾已进入“文创品时代”,蘑菇Boody就是这个时代的品牌标记之一,它是2003年出发的台湾设计团队,以有机棉T恤和帆布包进入市场,三年后开出实体店面,卖自然、实用的自创物品,卖咖啡,也是艺文展演空间,并独立发行刊物《蘑菇手帖》,追寻一种“有限的幸福生活”。《在岛屿的角落升起营火》是蘑菇的第一本书,由十位蘑菇导游加九位大陆文青展开的一段“角落台湾”旅程,其结果就是一个“非典型台湾”。
《思考的艺术》、《失控的正向思考》:思考的方法
最有话题性的翻译书,首推希拉里·曼特尔《血祭》。
《狼厅》是史上最畅销的曼布克奖得奖小说,它是曼特尔“克伦威尔三部曲”之首部,写英王亨利八世的离婚及其与重臣克伦威尔的宫廷权力纠葛。《血祭》为三部曲之二,亨利八世第二任妻子安妮登场,演出她的不贞与叛国及至被送上断头台。《血祭》再度入围曼布克奖,结果揭晓,曼特尔竟成为44年来第一个两度获奖的英国作家。
一如所料,《钱买不到的东西》与《The Magic魔法》成为本月最畅销的两本非文学翻译书。《钱买不到的东西》承续《正义》的力量从天而降。事实如此,如今任何东西都可以用钱买到了——更好的牢房、更好的医疗、免除兵役、猎杀珍稀动物,桑德尔教授要问的是:有什么无论如何都是不该用钱去买的?这个问题似乎人人有答案,但要写成一本举证历历兼论述精彩的畅销书,就得靠哲学家的思辨力了。
从《秘密》、《力量》到《魔法》,它们说服人相信,只要正面思考,只要敢于要求,只要透过某种非科学方法的练习,健康、财富、工作、感情,微小的渴望和最大的梦想,皆可顺心如意,而这正是芭芭拉·艾伦瑞克(Barbara Ehrenreich)《失控的正向思考》所要指控的。“正向思考”、“探索内在”、“心想事成”成了控制整个世界的“大众妄想症”,问题是,如果“正向思考”正确无误,这个世界为什么没有更美好,甚至越来越坏?作者最后建议,不必正向也不必负向,要摆脱自己的想法、感觉和幻想,观察事物的真实面貌,以及行动。要改变自己和世界,就是不要整天想着我的梦想,我要如何梦想成真,挽起袖子做事就对了。
也许要先把“正向思考”的书丢到一边,来一本《思考的艺术》、《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或《安静,就是力量》。
《思考的艺术》并不新鲜,举凡讲思考训练、思考方法、思考谬误之类的书,都算其同类型产品,鲁尔夫·杜伯里(Rolf Dobelli)《思考的艺术》之所以轰动德国书市,在于他举用了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例子说明“过度自信效应”、“权威偏误”、“故事偏误”、“奇迹”等52个“非受迫性思考错误”,其实每一本关于正面思考的书都可以放进《思考的艺术》检视,然后人们会发现,原来我们一天到晚被人骗,也自我欺骗。
《为什么我们这样生活,那样工作?》,原书名就叫“习惯的力量”,也是一本习惯改造指南。习惯如何养成?能不能够改变?“习惯”,一个企管界、神经学与心理学界的热门研究议题。作者查尔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努力给了很多故事,介绍各式各样的实验,结论之一,如果想要养成新习惯,你必须选定一个简单的提示、清楚的奖酬,并让大脑对奖酬有所期待。
当“外向”是主流,“内向”成了暗藏贬意的词汇,曾经是律师的苏珊·坎恩(Susan Cain)决定为内向人写一本书,证明内向人对世界的贡献,鼓励他们,也给父母、老师、企业主管一些指引,这本书,就是《安静,就是力量》。
阅读,就是一种安静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