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初秋时节的台中,天气微阴而炎热。坐落于台中市西区五权西二街的东海书苑,是中台湾老字号的人文书店。书店的一楼藏有不少人文社科类的好书,还设有雅座供客人阅读、休憩、喝茶聊天。从书店一楼尽头的楼梯蜿蜒上到二楼,是今天活动的场地。不大的空间,约莫二三十坪的场地,还有一些文学书与简体书坐落其间,显得雅静。
行前已经大略得知,今天的“编辑带读”活动,并不会有太多人参加。报名全程的读友只有五位。一来是活动时间长达八个月,二来是此次“编辑带读”并没有什么文化明星与会,单纯是由一群来自读书共和国出版集团(下简称“共和国”)中人文社科类出版社的总编辑发起,以每月一次(第三个星期六的下午)的方式,总共八次八个主题,向读友介绍每一个出版主题下的中文好书,以及此一主题值得一探的内容。
一群平日多在台北活动的出版社总编辑们,之所以完全不考虑营利,决定每个月花一天的时间来到台中,直接面对读者,以读书会的方式,介绍自家与别家出版社的出版品,最主要的原因,是近年来台湾的新书出版趋向单书化,阅读变得碎片化,书与书之间的连结性变得薄弱。此次活动主要发起人之一,卫城出版社的总编辑庄瑞琳指出,纵然某一本新书在营销上取得巨大的成功,读者想要根据同一主题展开阅读时,却会面临找不到书的困境。
由生产者直面阅读者
有鉴于此,卫城、广场、左岸、八旗四家出版社,发起一个由生产者直面消费者的“编辑带读”主题读书会,今次总主题为“中国,周边有事!”9月22日是此次读书会首演,由广场出版社总编辑沈昭明打头阵,以广场出版社出版的《大漠:游牧民的世界史》一书破题,有意点出中国与四邻(蛮夷狄戎)关系的“辩证性”,从“华夏秩序”的角度切入(有别于教科书中的中国中心论),带出尔后七场读书会的主题,藉此深入探讨五千年来,“中国”此一观念的发展演变。
沈昭明旁征博引,以柏杨、许倬云等人的历史书写,串起五千年的“中国”论述,内容相当精彩、丰富。参与者也多半面色专注地聆听。也许是与会人数并不多的原因,当主讲人讲到一些有意思或有争议性的观点时,其他与会者随即开口提问,甚或直接进行补充。主讲者和与会来宾可以即席互动,是其它大型演讲会少见的情况。沈昭明主讲完毕后,与会者便针对主讲内容发问与讨论。此时现场的气氛显得较为活泼、热闹,问答往返,一派和谐,笑声此起彼落,十分温馨而欢乐。
讨论告一段落后,左岸文化总编辑黄秀如邀请读友们自我介绍,谈一谈怎么会想到要来参加这样一个“编辑带读”的读书会。与会来宾之一的高中历史老师万老师说以前高中历史课程知识量庞大,但现在光从教师手册所得到的资讯不够,总希望可以多吸收一些历史知识,好补充教材成为授课话题。万老师说:“台中这类的活动太少,一看到有这样的好活动,便跑来参加了!”
这其实也是东海书苑的老板当初邀请“共和国”的出版社来办这个活动的原因之一。相较于台北的文艺活动繁盛多元,台中算是文化活动相对稀少的“文化沙漠”。希望能透过编辑带读这样的活动,让读者更能清楚意识到东海书苑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不只是书籍的买卖,更是一个知识交流的空间,能够引发人和知识的互动。
由生产者直面读者,则是此次“共和国”举办编辑带读活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希望让平日关在办公室里选书、编书的编辑,可以直接和读者接触、互动,看见一张张具体清晰的读者之脸,对着有血有肉的读者,介绍自己所选择并编制的出版品。了解读者的想法、需求,也许能够作为日后编选书的参考。
有一位大学刚毕业的社会新鲜人则表示,因为觉得自己对历史不够了解,希望逼自己多读一些书,了解历史,所以前来参加。另外,也是想一睹编辑的风采。还有长年隐居山林的艺术创作者,笑称山中无岁月,不知道山下发生了什么事情,刚好看到此活动,就来参加一下,顺便了解一下山下的世界大事。另外的与会者还有保险从业人员、专治常民史的文史工作者,出版同业等等,人数虽然不多,组成却十分多元,上班族、老师、艺术创作者,似乎反映了历史阅读的多元性,也反映了台湾读者对于“大陆”以及“周边”所发生的故事,很有兴趣。
编辑带读,主题阅读的读书会
“编辑带读”以读书会的形式开展,与其它一般读书会不同的是,每一次的活动不只是阅读一本书,而是阅读一个“主题”底下近年来台湾出版过的中文出版品,且所阅读之出版品,并不限于“共和国”自家出版的书籍,只要与其所制定之主题相关的作品,全都会介绍给读者。“编辑带读”有明确的主题,选书架构,选书的切入点,只呈现出版品本身的观点,没有结论,也不探讨该主题最新的研究信息结果。
也有不少人好奇,“共和国”主办的“编辑带读”活动,与之前台北永和的小小书房举办的“报品趴”有何异同?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是由编辑直面读者,书籍的生产/制作者与消费者直接面对面接触,对着活生生有血有肉的读者介绍书籍。不同之处,在于“小小报品趴”是在一场活动中,由六位出版社的编辑,以一人介绍一本即将出版的新书的重点精华,也与读者分享出版该书的一些“小故事”的方式进行。体例上完全借用每个月出版社在重点新书即将上市前,向连锁零售通路的图书采购介绍新书的“报品”活动,只是报品对象由书店采购改为读者。说穿了,“报品趴”不过是一种另类图书营销活动,本质上仍在营销新书。
建立读者的系统性阅读能力
推出这样一个“编辑带读”活动,若单从“成本/效益”的角度来计算,是绝对不划算的事。每一次活动,出版社要有人从台北下台中,行前也没有人能预估有多少读友会持续参加下去,透过此活动能够卖出的书有多少,也没人知道,编辑还需要花很多心力读书,准备读书会上的主题演讲,完全是吃力不讨好的傻瓜行为。
庄瑞琳说,推动“编辑带读”活动的精神有点像“传教士”精神,有着想要把知识传递出去的热忱,才会不计成本效益去推动。“希望透过这个活动,制造丰富多元阅读的可能性,要求读者直接面对知识本身,打破近来的单书营销/阅读思维,建立系统性的阅读能力,进而建立思辨能力。”
说来有趣,当“共和国”与东海书苑合作的“编辑带读”推出后,诚品书店随即有人找上门,邀请主办编辑带读的四家出版社,在诚品敦南门市的深夜讲堂上,也推出类似的编辑带读活动。9月与10月的双周五深夜(9月14、28日与10月12、26日晚间10时),诚品敦南旗舰店的“深夜讲堂”主讲与“食物”有关的出版主题。
卫城出版社总编辑庄瑞琳与读者畅谈汉堡、披萨、冰淇淋走上全球化之路背后的故事;左岸文化总编辑黄秀如,带领读者了解我们吃的东西,其实透露了我们的身份、我们在社会中的位置,甚至我们的社会在世界上的位置,You Are What You Eat;八旗文化总编辑李延贺,揭开黑心食品不为人知的秘密;广场出版总编辑沈昭明与读者分享,食物本身其实隐藏了阶级意识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