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阶段性影响

2012-12-11 06:47尹念龙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态度课外

尹念龙

(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部,广东广州 510006)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体育态度及行为的阶段性影响

尹念龙

(广东工业大学体育部,广东广州 510006)

研究从2006年9月开始,随机抽取2006级1400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追踪法、问卷调查法等就研究对象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影响下,不同阶段所持的态度及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变化展开研究,经过4年追踪研究结果发现:随着影响时间的增加,大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理解不断完善,认知水平不断显著提高;大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情感喜爱程度的人数比例随着年级的提高不断显著性增加,介于中间情感水平的人数比例随着年级的提高不断显著性降低,不喜欢的情感水平大学期间保持在相对平稳的较低水平;大学生体育态度的意向水平随着年级的提高不断显著性增加;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和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符合大学生的体育态度在“知、情、意”方面的变化规律。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体育态度;体育行为;追踪调查;大学生

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物较一贯、较固定的心理倾向[1]。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体育态度形成的心理机制包括认知、情感、意向和行为等方面[2]。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参与的行为选择和行为反应,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3]。“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是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和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两者结合的一种具体形式[4]。它既承担课内体育教学俱乐部的课堂教学任务,又兼顾课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锻炼和业余训练功能;既是对学生进行课堂授课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也是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具体组织形式,是学校体育运动的一种新体系。本文就大学生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影响下,不同年级阶段所持的态度及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的变化展开问卷调查追踪研究,比较分析大学生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影响下不同年级阶段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变化,揭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对大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影响的规律。

1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概况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是高校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结合贯彻高校《全民健身条例》进行体育教学改革创建出的一种全新实效的的教学模式,它包括体育教学俱乐部和课外体育俱乐部两个部分[5]。

体育教学俱乐部是以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为基本手段,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课外体育俱乐部包含课外体育活动、群体竞赛、运动队训练等,配备专业指导员或教师是课外体育俱乐部正常运转和发挥功效的重要保障[6],并负责对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活动进行指导和培训学生骨干,指导组织各种形式和层次的体育竞赛和运动队训练,提高学生组织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的能力,壮大学生体育骨干的队伍。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中,体育教学俱乐部是整个教学活动开展的核心,课外体育活动、学生群众体育竞赛、运动队训练等课外体育活动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图1)。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采用校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下的双轨管理和分层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即课内教学采用校体委——体育部——各单项俱乐部——班级俱乐部的四级管理方式。课外体育锻炼采用副校长主管下的校体委——校团委领导下的校学生会俱乐部联合会和体育部相配合——院系学生会俱乐部联合会一年级俱乐部联合会——班级俱乐部的五级学生自主管理方式[5]。

1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内部关系

体育教学俱乐部和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方式因教学侧重点不同而有所不同。大一、二年级学生技术水平相对较低,教学方式以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师教授为主,结合课外体育俱乐部教师指导为辅,提高学生运动水平和体育基础理论知识,习得运动技能,增强参与体育锻炼意识。大三、四年级同学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由于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主要以教师辅导为主,学生自主练习或充当教师课内实习,形成锻炼习惯,具备完全独立锻炼能力。”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培养目标包括培养学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培养过程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两者各自逐步发展,又相辅相成(如图2)。

图2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培养目标

“课内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评价体现考评制度对学生参与运动的引导作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建立了包括专项与基础理论知识、专项与基本身体素质、专项技术、出勤和课堂表现以及课外体育参与五块内容的综合教学评价体系[6]。考核的方法就是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只要参加课内教学的出勤率达到规定百分比例,业余锻炼的出勤率达到规定次数,就获得6O分基础分。根据参加不同的比赛加上不同的分值;考教分离进行技术考评;平时成绩由教师和学生间互评,最后通过计算机软件综合评判;体育知识采用作业或问答形式进行[5]。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006年9月随机从广东工业大学14个体育教学俱乐部抽取2006级大学生1400人,其中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网球、乒乓球、健身、健美操、瑜伽、毽球、散打、跆拳道、定向越野、游泳体育教学俱乐部各100人,追踪观察研究至2010年6月,研究时间为4年。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资料室、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站等查阅关于“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体育教学俱乐部、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等相关资料。

2.2.2 追踪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大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所持的认知、情感、意向及参加体育锻炼行为等相关问题的调查问卷,分别在2006年9月14日、2007年6月3日、2008年6月4日、2009年6月7日和2010年6月5日先后对研究对象进行共5次追踪问卷调查,每次采用亲自发放与回收的方式,每次发放问卷1400份,总有效回收率≥94.7%,每次间隔15天进行信度检验,信度系数γ≥0.899。聘请华南师范大学、广州体育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的12位专家对本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确认问卷结构合理、内容贴切的反映问卷主题。

2.2.3 数据统计法

对回收问卷的数据运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进行t检验,P<0.05表示差异性显著,P>0.05,表示差异没有显著性。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阶段大学生体育态度的认知水平及比较分析

表1 不同阶段大学生体育态度的认知水平 (﹪)

表2 不同阶段大学生体育态度的认知水平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 (P)

态度中的认知,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的知觉、理解、信念和评价。大学生不同阶段回答认知相关问题:“你认为实施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目的是否是为了考得较理想的成绩并顺利通过考试?”的情况如表1。大学生不同阶段体育态度的认知水平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如表2。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教学目的是一种身心发展的体验、知识和技能在个人意义上的发现、加快个体社会化进程目标的追求的正确认知,并非是为了考得较理想的成绩并顺利通过考试的错误认知[7]。从表1、2可以看出:随着认知时间的增长,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在不断变化,错误的认知水平①不断降低,不同阶段之间的差异性表现显著(P<0.05),介于中间认知水平②不断提高,不同阶段之间的差异表现显著(P<0.05),正确的认知水平③逐渐增加,不同阶段之间的差异表现显著(P<0.05)。这说明错误的认知水平随着年级的增加不断显著性降低,正确的认知水平随着年级增加不断显著性提高。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随着影响时间的延长,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理解不断完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3.2 不同阶段大学生体育态度的情感水平及比较分析

态度中的情感,是指态度主体对某一类社会事物和社会现象喜爱或厌恶的情绪体验。大学生不同阶段回答情感相关问题:“你是否喜爱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体育教学?”的情况如表3。大学生不同阶段体育态度的情感水平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如表4。

表3 不同阶段大学生体育态度的情感水平 (﹪)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与不同需求,自主选择各类选项课[8]。这一措施是本着学生的实际需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体现了以学生本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从表3、4可以看出:大学生不同阶段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情感喜爱①的人数比例随着年级的提高不断增加,并且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显著(P<0.05),与不同阶段的正确认知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介于喜欢与不喜欢之间情感水平②的人数比例随着年级的提高不断降低,并且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显著(P<0.05),与不同阶段的正确认知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学生不喜欢③的情感水平不同阶段保持在相对平稳的低水平,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影响下,学生随着影响时间的延长,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接收程度不断加深,情感水平不断提高。

表4 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态度的情感水平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 (P)

3.3 不同阶段大学生体育态度的意向水平及比较分析

态度中的意向,是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意欲表现出来的行为倾向。大学生不同阶段回答情感相关问题——“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中,你的学习行为倾向是采取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的情况如表5。大学生不同阶段体育态度的意向水平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如表6。

表5 不同阶段大学生体育态度的意向水平 (﹪)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是建立在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的基础上,把课外体育锻炼作为体育课教学的延续,确保学生课上与课下锻炼的连续性,是解决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脱节的最佳办法之一,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由于意向水平是由认知和情感水平所决定的,大学生不同阶段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正确认知和情感水平随着年级的提高不断增加,且成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从表5、6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大学生体育态度的意向水平的变化也呈现这一相同规律。随着大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认知水平提高,喜爱程度的加深,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积极主动。

表6 不同阶段大学生体育态度的意向水平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 (P)

3.4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

表7 不同阶段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统计(﹪)

表8不同阶段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 (P)

学生的体育行为表现与“知、情、意”具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大学生不同阶段对待“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参加体育锻炼行为态度如表7。大学生不同阶段参加体育锻炼情况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如表8。

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目的、意义、价值的理解和评价,对体育课教学的情感体验,以及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意向反应通常是相伴出现、相互影响、共同起作用的整体,并对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行为表现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9,10]。从表7、8 可以看出,不同年级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和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符合不同年级学生的体育态度在“知、情、意”方面的变化规律。

4 结论

4.1 随着认知时间的增长,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在不断变化,错误的认知水平①不断降低,不同阶段之间的差异性表现显著(P<0.05),介于中间认知水平②不断提高,不同阶段之间的差异表现显著(P<0.05),正确的认知水平③逐渐增加,不同阶段之间的差异表现显著(P<0.05)。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影响下,随着影响时间的延长,大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理解不断完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4.2 大学生不同阶段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情感喜爱①的人数比例随着年级的提高不断增加,并且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显著(P<0.05),与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正确认知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介于中间情感水平②的人数比例随着年级的提高不断降低,并且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显著(P<0.05),与大学生不同阶段的正确认知水平呈现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大学生不喜欢③的情感水平大学期间保持在相对平稳的低水平,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不显著(P>0.05)。

4.3 大学生不同阶段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正确认知和情感水平随着年级的提高不断增加,且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性,大学生不同阶段体育态度的意向水平的变化也呈现这一相同规律。随着学生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俱乐部认知水平提高,喜爱程度的加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越来越积极主动。

4.4 大学生不同阶段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和相互之间比较的差异性,符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体育态度在“知、情、意”方面的变化规律。

[1]李浩然.北京奥运会对大学生体育态度影响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3):10 -12

[2]赵俊荣.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学生体育态度变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8(4):98-100

[3]蒋宁.从大学前体育教育对大学新生体育态度的影响看普通高校的体育改革[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7(2):111-113

[4]孙俊伟.高校俱乐部制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08(4):63—65

[5]安儒亮.世界发达国家体育俱乐部概况[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5-27

[6]尹念龙.体育俱乐部配备专业指导员对学生体质影响的实验[J].体育学刊,2010(9):69-71

[7]文英利.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54—55

[8]尹念龙.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质的影响[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4):74-77

[9]刘志敏.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新体系的构建——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探索[J].体育与科学,2008,5(3):82-86

[10]谢敏,葛耀君.体育新课程模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指标的影响[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2(6):650-653

Tracking analyse:the Effect of“In-and-out-of-class Integration”Sports Teaching Club on the Attitude and Behavior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YIN Nian-long

(Guangdong industry university sports headquarter,Guangzhou 510006,China)

This research began from September of2006,randomly took 1400 grade 2006 college students as study objects.It studies the change of sport attitude and behaviors of the objects under the effect of"In-and-out-of-class Integration"sports teaching club.The findings show the popular trend of increasing fondness degress with the rising of the grade.

“In-and-out-of-class Integration”;Sports Teaching Club;Sports behavior;Tracking Investigation;College student;

G812.17

A

1007-323X(2012)04-0119-05

2012-01-25

尹念龙(197?6-),男,讲师,安徽人

研究方向:运动与健康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态度课外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态度
别人对你的态度,都是你允许的
夏天好烦 懒也能穿出态度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态度决定一切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