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勋 河南省巩义市人民医院肛肠科 451200
2008年以来,采用外剥内扎保留齿线,尽量少切除肛管皮肤的方法,治疗混合痔122例,局麻下充分扩肛,先结扎内痔部分,后潜行剥离外痔部分,加压包扎,术后每天便后换药。此术式避免了术后肛门狭窄,排便困难等并发症,保留齿状线及肛管皮肤,符合生理需要。术中操作,手法要轻柔,一次手术不能超过3个痔区。笔者采用此术式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本组男79例,女43例,年龄18~72岁,病程1~11年,其中混合痔数目1个45例,2个41例,3个36例。
病人于术前2h用开塞露灌肠排净大便,取截石位,常规局部消毒,取0.75%布比卡因5ml、2%利多卡因5ml、生理盐水10ml、亚甲蓝2ml的混合液,在局麻下,扩肛充分暴露内痔核,用组织钳夹持内痔部分的基底部,稍向外拉,在痔上动脉区用肠线贯穿结扎2针,继之以7号丝线从痔核基底部中央作“8”字贯穿,将内痔部分结扎,结扎线的下缘应在齿线上0.5cm处,不要损伤齿状线。然后沿外痔部分的外侧缘做一放射状弧形切口,上达齿状线以下0.5cm,再沿外痔部分的另一外侧缘做同样的切口,用小弯止血钳潜行剥离外痔核至齿状线下0.5cm处摘除,彻底止血。痔核较大者,切口可适当加长加宽。术中应注意勿损伤齿线,尽量保留肛管皮肤,要求肛管皮肤既有足够长度,又能在覆盖组织时显得平整。然后在齿线下1cm肛管皮肤处以缝合针对准内括约肌下缘贯穿缝扎1针,使此处被游离的肛管皮肤固定于内括约肌下缘,以重建括约肌间沟。最后间断缝合下方切口,缝合时不留死腔,进针出针尽量靠近皮缘,结扎要扎紧,针距为0.5cm,7~10d后缝线可自行脱落,若线头未自行脱落,可于术后第10天用血管钳夹住线头快速取下。同方法一次做完其他混合痔。术毕肛内纳复方角菜酸酯栓1枚,填塞油纱条,塔形纱布加压包扎。术后控制大便1~2d,以后每天大便后用1/5000高锰酸钾溶液坐浴,碘伏消毒创面,九华膏纱条换药至痊愈。
本组疗程12~23d,全部治愈,术后8例有不用程度的疼痛,经口服止痛片后疼痛缓解。随访半年以上,未见复发。
4.1 混合痔是肛肠科常见病、多发病,传统的手术方法外剥内扎术,如处理不当,可致肛门狭窄、排便困难、肛门感觉失常等,此种术式避免了上述后遗症。
4.2 齿状线不仅是一重要的解剖标志,而且对排便生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包括肛管皮肤,其神经分布极其丰富,若手术切除齿状线及肛管皮肤,排便感即消失,严重影响正常的排便功能,还易造成肛门狭窄,排便困难等,该术式注意保护齿状线及肛管皮肤,不仅符合生理需要,还有效避免了术后后遗症的发生。
4.3 术中操作时,手法要轻。结扎内痔时,黏膜桥要留足,要认准齿状线,勿损伤之,一次手术不能超过3个痔区。当在被游离的肛管上重建括约肌间沟时,必须将缝线固定于内括约肌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