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爱华 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 301900
心房颤动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发生率较高的心律失常,因此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观察。经临床验证发现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其有显著疗效,并且未发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同时还可缩短住院时间。
1.1 一般资料 搜集2003年1月-2010年6月期间,所有有明显症状收住院治疗的初发心房颤动患者共83例,男50例,女33例,其中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脑梗死22例,风心病合并脑梗死6例,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39例,扩张型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16例,平均年龄(57.36±14.87)岁,所有病例心功能NYHAⅠ~Ⅳ级。其中2005年12月以前未建ICU,患者44例,设为对照组,平均年龄(56.36±17.55)岁;2006年1月-2010年6月在ICU接受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的患者39例,设为治疗组,平均年龄(56.79±13.7)岁。两组年龄差异无显著性(t=0.096,P>0.05)。初发心房颤动是指初发心房颤动小于7d,经常规12导联心电图证实为心房颤动者。上述病例均除外病窦综合征、甲状腺疾患、慢性肺部疾患、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以及药物中毒导致的房颤。
1.2 方法 所有病例治疗前常规心电图检查,持续心电、血压监测。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完善X线胸片、甲状腺功能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根据年龄及心功能状况给予静脉注射胺碘酮首剂150mg加入生理盐水20ml,10~15min内注入,随后以0.5~1.0mg/min维持静脉滴注。房颤控制不理想者,间隔30min追加150mg,追加不超过2次。病情好转后,逐渐减少静脉维持量,至房颤转复停止静脉用药。出现心动过缓(心率<60次/min),BP<90/60mmHg(1mmHg=0.133kPa)则停止静脉滴注胺碘酮。静脉给药时,同时口服胺碘酮600mg/d,待病情稳定1~2周后,再逐渐减至200mg/d维持。所有患者同时给予积极改善心功能等综合治疗措施。对照组给予首剂西地兰0.2~0.4mg静脉注射,5~10min内注入,以后0.2~0.4mg/d,并给予狄戈辛0.125~0.25mg/d口服。
2.1 治疗组39例患者,35例在24h内转复为窦性心律,有效率为89.74%;对照组44例,20例转复为窦性心律,有效率为45.45%。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2 治疗组在ICU住院时间平均(5.44±3.22)d,对照组在病房住院时间平均(9.86±4.71)d,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2.3 毒副作用观察:治疗组静脉给药时1例出现头晕,为一过性低血压、心动过缓;2例出现静脉炎,经硫酸镁湿敷缓解。
2.4 治疗组39例患者中,左房内径2.7~5.6cm,平均(3.92±0.87)cm,35例复律成功,左房内径平均3.9cm。自发病至开始治疗时间分别为<24h28例;24~48h11例;4例未复律患者中左房内径平均4.5cm,随着左房内径的逐渐增大,治疗成功率逐渐降低,同时自心房颤动发作至开始治疗的时间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一旦发生心排血量减少25%甚至达50%,尤其同时存在心功能损害时,可诱发或加重心力衰竭、肺水肿,诱发心肌缺血。由于心房失去收缩力,容易导致心房内血栓形成,脱落引起脑梗死或其他外周血管栓塞[1]。恢复窦性心律或控制心室率对改善血流动力学,控制心力衰竭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近年来,胺碘酮广泛应用于恶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优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3]。胺碘酮的另一大优点是左室功能障碍的患者对它的耐受性良好,因为其负性肌力作用很小,甚至可能有部分正性肌力作用。而且作为抗心律失常的胺碘酮仅有微弱的致心律失常作用,不加重充血性心衰。应用胺碘酮可以有效地减少猝死率[4]和总病死率[5]等,使得许多临床医生开始把胺碘酮作为治疗心律失常的一线药物。
本组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初发心房颤动,总有效率为89.74%,取得明显效果,对心脏泵功能无明显抑制作用,未见严重不良反应,患者耐受性良好。胺碘酮的电生理效应主要有[6]:(1)抑制钾离子通道,延长动作电位时程(APD)和有效不应期(ERP),从而延迟复极时间,可使Q-T延长、T波改变。(2)抑制心房及心肌传导纤维的快通道Na+内流,减慢传导速度,在心电图表现为P-R间期延长。(3)阻断慢钙通道内向电流,减慢房室(AV)传导速度,对房室旁路前向传导的抑制作用大于逆向。通过抑制L-型Ca2+通道而抑制后除极引起的触发活动,故虽可以延长Q-T间期,但极少引起尖端扭转室速。(4)直接抑制窦房结和房室结的自律性,对静息膜电位及动作电位幅度无影响。显著延长心房不应期,轻度延长心室不应期。(5)对α、β受体、毒蕈碱受体均有非竞争性阻滞作用,其代谢产物能抑制甲状腺素与受体的结合,因此具有抗交感神经活性及抗甲状腺素活性,有助于心肌细胞的稳定,并可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率。(6)静脉应用可直接扩张血管。胺碘酮口服吸收缓慢,生物利用度低,起效时间长,为7~20d。静脉应用浓度高,使心肌组织暴露在较高的血药浓度下,故起效快,主要用于急症治疗。静脉注射15min其作用达到最高点,以后4h内逐渐下降,故需要静脉维持用药[6]。在静脉用药的同时给予口服制剂,既缩短药物的起效时间,又保持了稳定的血药浓度。当口服开始起效时,停用静脉胺碘酮,完成静脉至口服的平稳过渡,防止房颤复发。治疗组左房内径的大小、自发病至开始治疗的时间亦直接关系到转复的有效与否。急性静脉应用中可出现低血压、心动过缓、静脉炎,因此在ICU持续监护,及早用药,有利于静脉胺碘酮临床观察,注意毒副作用的发生,特别注意应使用大静脉滴注,防止发生静脉炎。
综上所述,胺碘酮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其致心律失常作用小,负性肌力作用轻或无,用于治疗初发心房颤动安全、有效,应作为在ICU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1] 许俊堂,胡大一.非瓣膜病性房颤的抗栓治疗〔C〕.北京:心血管血栓的溶栓抗栓治疗与实验室检测及血栓防治研讨会,2002.
[2] 程祖亨.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初发心房颤动伴快心室反应的疗效观察〔J〕.中华心律失常杂志,2002,6(2):76-77.
[3] Chow MS.Intravenous amiodarone:pharmacology,pharmacokinetics,and clinical use〔J〕.Ann pharmacother,1996,30:637-643.
[4] The cascaed invstigators.The cascade study-randomized antiarrhythmic drug therapy in survors of cardiac arrest in seattle〔J〕.Am J Cardiol,1993,13:442-449.
[5] Levine JH,Massumi A,Scheinman MM,et al.Intravous amiodarone for recurrent 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the intravous amiodarone multicenter trial group〔J〕.J Am Coll Cardiol,1996,27:67-75.
[6] 汪芳,李一石.胺碘酮的临床药理及其应用进展〔J〕.中国医刊,2006,41(2):2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