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口蹄疫防控

2012-12-08 02:44
四川畜牧兽医 2012年3期
关键词:血清型水疱口蹄疫

赵 燕

(四川省西昌市畜牧局,四川 西昌 615000)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以感染偶蹄动物为主的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疫病。本病以患病动物口腔黏膜、鼻镜、蹄冠、乳房等处出现水泡和溃烂为特征。口蹄疫是人畜共患病,但很少感染人。人接触或摄入被污染的畜产品后,口蹄疫病毒会通过受伤的皮肤和口腔黏膜侵入人体而致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规定其为Ⅰ类动物疫病,猪是该病的易感动物。

1 病原特性

口蹄疫病毒(FMDV)属于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口蹄疫病毒血清型多,易变异。已发现的口蹄疫病毒有A、O、C、SAT1、SAT2、SAT3 和 ASIA1等7个血清型。各型的抗原不同,不能相互免疫。每个血清型又有多个亚型,目前共有65个亚型。

口蹄疫病毒的致病力很强,发热期病畜血液内的病毒含量最高,其退热后,口涎、眼泪、粪便、尿、奶内都含有一定量的病毒。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很强,自然情况下,含病毒的组织和被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力达数周至数月。口蹄疫病毒不怕干燥环境,但对酸碱敏感,通常可用火碱、过氧乙酸、消特灵等药品对被污染的器具、畜舍或场地进行消毒。高温和紫外线对病毒有毁灭作用,在直射阳光下,病毒经60 min可被杀死,高温煮沸3min可杀灭病毒。食盐对病毒无杀灭作用,在盐腌肉中病毒能生存1~3个月。酚、酒精、氯仿等消毒药物对口蹄疫病毒不起作用。

2 流行病学

2.1 传染源 病畜和带毒畜是主要传染源。病毒既能通过直接接触传染,又能通过间接接触传染。

2.2 传播途径 口蹄疫的传播途径多、传染速度快。发病或处于潜伏期的动物是主要传染源,发病初期的病畜是最危险的传染源。病毒可通过空气、灰尘,病畜的水疱、唾液、乳汁、粪便、尿液、精液及被污染的饲料、褥草,接触过病畜人员的衣物引起传染,猪的消化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门户。口蹄疫通过空气传播时,病毒能随风散播到50~100 km以外的地方。猪、牛、羊等易感动物的感染发病率几乎为100%。一般来说,成年动物患口蹄疫的死亡率在5%~20%之间,幼畜的患病死亡率为50%~80%。

2.3 易感动物 最易感染的动物是黄牛、水牛、猪、骆驼、羊、鹿等,黄羊、麝、野猪、野牛等野生动物也易感染此病。口蹄疫是猪、牛、羊等家畜和其他家养、野生偶蹄动物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

2.4 流行特征 病畜发热期,其粪、尿、奶、眼泪、唾液和呼出的气体均含病毒,以后病毒主要存在水疱皮和水疱液中,康复动物能长时带毒。

近年发现口蹄疫还可导致隐性感染和持续感染。本病与一般传染病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较易从一种动物传到另一种动物。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病毒进入易感畜的呼吸道、消化道和损伤的皮肤黏膜而引起发病。最危险的传播媒介是病猪及其制品、泔水、被病毒污染的饲养用具和运输工具。本病常呈流行性发生,一般多发于冬季,到夏季往往自然平息。

3 临床症状

3.1 患病商品肉猪以蹄部出现水泡为特征,病初其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或废绝,舌、唇、齿龈、咽及鼻镜等处发生水泡;蹄冠、蹄叉、蹄踵等部局部发红、微热、敏感;若无继发感染,一般一周左右结痂自愈,若有继发感染,则形成溃疡,发生化脓性和腐烂性炎症,严重者蹄壳脱落,患肢不能着地,卧地不起。病猪鼻镜、乳房常有烂斑。

3.2 种母猪患病后口腔黏膜(舌唇、齿龈、咽、腭)及鼻周围出现水泡,蹄叉和蹄踵、蹄冠等部位红、热、痛,不久病部出现米粒大至蚕豆大的水泡并破裂、出血、糜烂。哺乳母猪乳头病变较为常见,有的母猪乳房、乳头皮肤上出现烂斑,后期出现大水疱及慢性结缔组织增生。病母猪因蹄冠部溃烂、疼痛而跛行。患猪口腔发生水疱时如护理得当常呈良性经过。

3.3 患病哺乳仔猪通常因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其死前尖叫,抽搐,痉挛。病程稍长者口腔(齿龈、唇、舌等)及鼻面上有水疱和糜烂。

4 病理变化

剖检见患猪口腔、蹄部有水疱和烂斑,有时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黏膜可见烂斑;心肌切面见黄白条纹相间于红色心肌纤维,称为“虎斑心”,心肌松软,似煮熟样。按防疫法规要求,对烈性传染病患猪一般禁止剖检,必须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要剖检必须由专业人员在严格消毒和控制污染的情况下,在有关部门的监督下进行。

5 临床诊断

根据本病呈急性经过、流行性传播,主要侵害偶蹄兽及结合特征症状、病理剖检等可作出初步诊断。如要对病毒的血清型进行鉴定,可采取病猪蹄部水疱皮或水疱液置50%甘油生理盐水中送检。传统的检测方法是进行补体结合试验和乳鼠血清保护试验,以后又采用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和琼脂扩散试验。近年来常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验,据报道,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比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灵敏可靠,阻断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已用于进出口动物的血清检测。

6 防控

6.1 预防

6.1.1 综合防疫。采取综合防疫措施是防控本病的根本,及时进行免疫接种是防治本病的关键,生物安全措施是防治本病的核心。对所有猪进行O型和亚洲Ⅰ型口蹄疫强制免疫,所有新生家畜初免后,间隔1个月左右进行一次强化免疫,以后每隔4~6个月免疫一次。疫苗的免疫保护率不是100%,并且口蹄疫病毒可导致持续感染,故需开展免疫监测,以及时进行补免并采取相应措施。

6.1.2 中药保健。黄芪提取物(黄芪多糖70%以上,黄芪甲苷0.2%以上),每1000千克饲料添加0.3~0.5千克(饮水亦可)。板蓝根提取物,每1 000千克饲料添加0.2~0.3千克(饮水亦可)。

6.1.3 加强消毒。禁止闲杂人员进出猪场,对外来人员和所有物品进行严格消毒。

6.1.4 加强引种检疫。种猪须从无病地区引进,做好种猪和运输工具的消毒,引进的种猪隔离30d后方可入群。

6.1.5 加强相应防疫措施。严禁从疫区(场)购买猪只及其制品,不得用未煮开的洗肉水、泔水喂猪。

6.2 疫情威胁时的防控

6.2.1 做好猪场的消毒工作。严格消毒是预防口蹄疫的有效措施。猪体可用0.2%~0.5%的过氧乙酸喷雾消毒;畜舍、场地和用具用2%~4%的烧碱液或10%生石灰乳或0.2%~0.5%过氧乙酸或高锰酸钾或其他高敏感的有机酸、复合醛类消毒剂喷洒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或用5%氨水消毒;

6.2.2 紧急预防注射。用与当地流行毒株血清型相同的口蹄疫合成肽疫苗注射假定健康猪只。疫情平息后,各年龄猪应加强免疫一次。

6.2.3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只机体免疫力。做好猪舍的保温、防潮和通风工作,控制饲养密度,保持猪舍安静。给猪提供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饲料,为增进食欲和提高饲料适口性,可在饲料中适量添加红糖和微生态制品。可在饮水中添加适量黄芪多糖和多维以提高猪群的抵抗力。

6.3 对经济价值较高的病猪的治疗 猪发病后,应在严格隔离条件下,采取强化消毒、精心饲养、加强护理、对症治疗等措施,同时应防止出现继发感染。口腔病变者可用食醋、0.1%高锰酸钾、1%~3%明矾水或硫酸铅溶液等清洗口腔,2~3次/d,糜烂面涂布碘甘油或撒布冰硼散;蹄部病变者可用3%来苏儿或硫酸铜溶液洗净并擦干后,涂结晶紫溶液或松馏油、抗生素软膏等;乳房病变者用肥皂水或2%~3%硼酸水清洗病部,然后涂以青霉素软膏或其他刺激性较小的软膏。对恶性口蹄疫患猪除进行局部治疗外,可用强心剂和滋补剂。体质虚弱者可适当给予强心补液治疗。

猜你喜欢
血清型水疱口蹄疫
牛口蹄疫的鉴别诊断与防治
猪注射口蹄疫疫苗 出现应激反应咋办
口蹄疫
猪水疱病的诊断与防治
猪传染性水疱病的鉴别诊断和防治措施
通辽地区牛肉与牛肉制品沙门氏菌血清型调查
广东地区水禽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
肺炎链球菌血清型鉴定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牛水疱性口炎的诊疗实例分析
多重PCR检测肺炎链球菌血清型方法及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