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杭州农业产业转型的对策研究

2012-12-08 08:09程春健邓红宁王菊英杭州市农业局
杭州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农产品农业

程春健 邓红宁 缪 良 王菊英 杭州市农业局

促进杭州农业产业转型的对策研究

程春健 邓红宁 缪 良 王菊英 杭州市农业局

杭州地处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一些深层次矛盾显现,加快转型升级成为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水平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农业伴随全国农业发展也大致经历了三次大的结构调整。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从单纯追求“数量”增长到强调“优质、高产、高效”,进而更加注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杭州农业已从传统农业成功地向现代农业转轨。

都市农业(现代农业)的特点是高资本集约、技术集约和信息集约,高质量农产品供给充足,知识、信息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市场竞争力和生活质量,以满足城乡居民对多元化、个性化农产品的需求。

杭州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了《杭州市发展都市农业实施意见》和《杭州市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的实施意见》,实施都市农业发展战略,按照贸工农一体化的要求,加快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科技为动力和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都市农业。

杭州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基础条件

主导产业优势凸显,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业主导产业的培育,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2010年杭州市优势特色产业产值219.5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9.4%,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2006年开始,进一步深化都市农业发展,围绕茶叶、花卉苗木、水产、畜牧、蔬菜、竹业、水果、干果、蚕桑、中药材、粮油和休闲观光等12类产业,全面推进西湖龙井茶等50条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城市、平原、山区三大农业圈层的格局基本形成。

基地建设成效显著,产业规模加快集聚。以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的各类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了产业规模的集聚化。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基地,如西湖和名胜1.5万亩的西湖龙井茶基地,萧山10.3万亩南美白对虾、15万亩的花卉苗木、100万头的规模生猪基地,余杭2.4万亩中华鳖、5万亩的径山茶基地,临安1.7万亩的高山蔬菜基地,富阳1.3万亩的芦笋基地等。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快了主导产业集聚、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形成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据调查,农业产业带内主要农业产业(不含畜牧)总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占同类产业的比重分别达到50%、72%、70%,其中,茶叶、水产、蔬菜、蚕桑集聚程度较高;规模基地面积的比重达到15.1%。

科技投入持续增加,竞争能力全面提升。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高端化。一是科技创新应用,生产水平提升。种子种苗工程深入实施,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责任农技推广制度全面落实,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得到应用和推广;标准化生产被提到议事日程,建立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9个、面积5.44万亩,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30个、面积17.23万亩。二是农业装备加强,综合实力提升。全市以钢管大棚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达10余万亩,与设施农业配套的工厂化育秧、节水灌溉、大棚作业机械迅速发展,农机总动力达到315万千瓦;累计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13期,建立市级示范方444个,面积30万亩,提高了土壤地力等级、抗灾能力和土地产出率。三是农业品牌提升,产品质量提高。2008年底,全市农产品拥有市级以上著名商标116个、市级以上名牌产品170只、浙江名牌农产品7只,杭州“贡牌”西湖龙井茶叶和千岛湖“淳牌”有机鱼荣获首批“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西湖龙井被授予“浙江特别荣誉名茶”称号。目前,全市通过省级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06万亩,通过“三品”认证的农产品610只,认证数量和规模均居全省第一。

农业产业品牌培育提升的薄弱环节分析

⒈生产分散、质量不稳影响了品牌的创建。由于目前杭州的农业经营仍以千家万户为主,在种子种苗的供应、技术标准的实施、病虫害的防治等方面难以做到一致,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为创建品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⒉品牌多杂、品牌意识不强影响了品牌效益的发挥。由于杭州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起步较晚,水平较低,有的甚至仍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部分经营者文化素质较低,从而对创品牌不够重视,品牌意识淡薄。如“西湖龙井”茶以其“色、香、味、形俱佳”而获“全国十大名茶之首”、“浙江特别荣誉名茶”之盛誉。但由于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整体开发推介弱,难以做大做强,2万亩的西湖龙井产区共有企业品牌44个,但获得市级以上认定的品牌仅有6家,且没有1个集体或证明商标,同业竞争激烈,“兄弟同室操戈”,品牌效益不明显。又如蔬菜,据调查,全市共有各类蔬菜注册商标近400个,但获得市级以上认定的品牌仅有27个,品牌效益较差。

⒊监管不严、治理不力影响了品牌的生存环境。优质农产品品牌与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文化密切关联,切需通过很多年甚至几代人的努力,然而由于依法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保护品牌的力度不够,影响了著名特色品牌的形象。再以西湖龙井茶为例,政府打假力度不大,企业打假意识不强,更有少数企业和农户受利益驱使,从外地购进鲜叶甚至干茶,冒充“西湖龙井”,严重损害了该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地位,阻碍了利用品牌拓展市场的发展路子。

⒋营销不畅、资金不足影响了品牌的发展壮大。一个品牌的创建及社会的认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畅通的营销渠道和大覆盖面的宣传推介,是扩大品牌知名度的有效手段,均需资金的支持,杭州市部分农产品质量、品质等特性具有较强的优势,企业在经营中也创建了自己的品牌,然而农产品加工经营在较长时期内没有获得大规模的工商资本的注入,致使农业企业难以建立完善畅通的营销渠道。

⒌规模生产经营程度较低。现代农业主体发育滞后、农业发展模式创新推广较慢,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限制了农业社会、生态功能的拓展。

⒍农业多功能的协调管理体制有待理顺。农业功能多元化发展是构建“3+1”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基础,涉及农业、国土、旅游、文化等多部门。目前,在规划引导、用地政策、服务管理、文化宣传等方面缺乏部门的统筹性和协同性,统一协调的长效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措施

推进杭州农业转型升级,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总体要求,立足现状,破解瓶颈,做好“优化、转变、提升”三篇文章。要明确战略定位和建设重点,要引导生产集约化、环境生态化、经营组织化,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促进科技创新、产业延伸、功能融合,以提升产业层次;从而构建杭州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保持农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⒈优化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以强化产业功能区建设为载体,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稳定发展传统基础产业。以稳定粮油生产,加强生猪、叶菜、常规鱼等“菜篮子”基地建设为重点,保障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按照“落实责任、稳定面积、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创新机制、长效建设”的要求,努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保护提高粮田综合生产能力。要提升功能区建设水平,大力推广各种稳粮增效、种养结合的生态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环保、高产高效、农民增收。

以破解产业发展的瓶颈为重点,提升优势产品生产水平,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围绕主导产业,重点扶持培育优势特色品种、著名农产品品牌,发展“精品农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全市的各优势特色产业,均要以区、县(市)为单位,因地制宜,有重点地对品牌进行整合提升,探索建立“一带一区域一品牌”的创建机制,形成农业品牌拳头。要加大推介宣传力度,提高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培育一批通过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名牌产品、著名(驰名)商标认定的品牌,提高杭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以开拓农业多种功能为切入点,深化都市农业建设,积极培育现代新兴产业。要依托各地的农业主导产业、自然资源,努力挖掘与农业相关的地域历史、人文典故,运用科技、文化艺术等创意手法,丰富农业内涵,把农业与教育、体验、旅游结合起来,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以农业产业为依托组织开展开茶节、桃花节、中药材节、枇杷节、草莓节等农业文化节庆活动,带动农业休闲观光和特色农产品销售。把目前已形成的休闲观光农业气氛搞浓、水平提高、品牌提升,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⒉转变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创新农业机制,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在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有序”的原则,创新土地合理流转机制,推进生产经营规模化;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共赢的产业化利益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积极推行合同订单农业,提高农业企业、合作社的带动辐射力,促进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

创新农作制度,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不断创新农作制度,发展集约、循环、生态农业,深化农业创业创新典范创建活动,推广一批稳粮高效、农牧循环、健康养殖、水旱轮作、间作套种(养)、综合利用、节能减排的产业发展模式,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促进农业产业持续协调发展。

培育新型主体,促进农业经营理念转变。首先,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鼓励院校毕业生、科技人员等从事农业生产开发,投资创办农业生产企业。其次,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一批加工流通型为主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集团,尤其要培育农产品深加工企业集团,要积极扶持引导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农业企业。再次,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引导支持村经济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自我合作服务;鼓励支持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农村经纪组织、农机租赁组织、科技信息服务公司、民间研究所、农业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经营性服务;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服务组织,要着力改变目前与农民结合不紧的状况,变松散为紧密,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使之成为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取得“双赢”。

⒊ 提升层次,增强产业竞争能力

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促进农业产业提升。设施农业是现代农业的象征。要优化资金、土地、科技、人力、政策等资源配置,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推进生物技术、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在设施农业中的集成应用,进一步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挖掘设施农业综合利用潜能,建立一批具有杭州特色、规模化、高质量、高效益的设施农业产业基地。

发展加工流通业,促进农业产业延伸。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建立一批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和研发中心。不断创新营销思路,大力培育营销主体,加强以市场交易、网上销售、产品物流为重点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提高杭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现有资源和区位优势为基础,强化农业产业强县强镇和农业产业状元镇(乡)建设,推广“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优势产业规模集聚和农业三次产业有机融合,形成优势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的集聚区,打造一批生态环境优美,一二三产集聚,集观光、休闲、娱乐和工程化生产、信息化服务、标准化管理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

发展农业服务业,促进农业功能融合。要统筹布局农业功能区划,重点强化农业经济功能,大力拓展农业生态、社会、文化功能,以发展农业服务业为切入点,促进农业多种功能的融合。一是面向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介组织,推动农业产业社会化分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稳定发展农业经济功能。二是依托农业产业,发展休闲观光和体验农业,建设一批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区和农家乐旅游特色村,结合当地自然风貌和山水资源,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历史名村型、产业集聚型、主题开发型的“风情小镇”,吸纳农村劳动力就地就业,培育农业新的增长点,促进农民增收,充分发挥农业的社会功能。三是积极培育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加快农产品进超市的步伐,达到不但杭州的农产品有竞争力,而且杭州的农产品市场同样具有竞争力的目的。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农产品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