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甸县桑褐斑病的发生与防治

2012-12-08 21:03杨国育苏炳启
云南农业科技 2012年2期
关键词:褐斑病桑园养蚕

杨国育,苏炳启

(施甸县茶叶蚕桑工作站,云南 施甸 678200)

施甸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属于立体气候,无明显四季之分,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日照充足,适宜种桑养蚕。 “十五”以来,全县抓住“东桑西移”的机遇,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恢复发展蚕桑生产,把蚕桑产业作为继烤烟、蔗糖之后的支柱产业进行培植和提升,取得了较好的效益,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到2010年底,全县桑园面积2 000 hm2,其中投产桑园1 333.3 hm2。种桑涉及9个乡镇,83个村委会,7 500多户农户。全县共养蚕2.2万张,实现农业产值2 100万元,养蚕农户5 000多户,户均收入4 000多元。但是,随着桑园面积的增加,病虫害也在不同程度发生,特别是桑褐斑病危害更为突出。2009年、2010年全县桑褐斑病普遍暴发,危害面积达1 333.3多hm2,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万元,严重影响全县蚕桑产业的发展。为进一步摸清桑褐斑病发生危害特点,由县茶桑站、植保站组成调查组,并邀请有关专家参加,深入乡 (镇)、村、组、农户调查分析,并提出桑褐斑病防治对策措施,现将其介绍如下。

1 桑褐斑病的分布、病症及发病规律

1.1 桑褐斑病的分布与病原

桑褐斑病又称烂叶病、焦斑病、烂斑病,为真菌性病害,病原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黑盘孢科,粘隔孢属。病原真菌以厚垣孢子和落地未腐熟的病叶上的分生孢子盘越冬,也可以菌丝体在病梢上越冬。翌年春暖时产生新的分生孢子,传到嫩叶上引起初次侵染和多次侵染,是桑树叶部的主要病害之一。在云南省鹤庆、祥云、沾益、陆良、楚雄、保山等蚕区及施甸县各种桑养蚕乡 (镇)均有发生,山区地势低洼、排水不良、靠近河池的桑园及坝区密植桑园桑褐斑病普遍发生较重。

1.2 桑褐斑病的病症

桑褐斑病只危害叶片,以嫩叶发生较多,病斑分布于叶片的正反两面。发病初期,叶片的正反面都可见到针尖大小的水渍状斑点,病斑周围叶色稍变黄,迎光看轮廓十分明显,随着病情的发展,病斑逐渐扩大,形成近圆形的茶褐斑或暗褐色病斑,如果受叶脉的限制便形成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发病后期病斑直径约2~10 mm,病斑边缘色较深呈暗褐色或茶褐色,中央呈淡茶褐色或灰色,并散布小点状白色或淡黄色的粉质块,略作环状排列,这种粉质块在同一病斑的正、反两面都存在,最后变成黑褐色残留在病斑上。晚秋发病的病斑周缘通常有紫褐色晕,叶脉被侵害也变成紫褐色,叶背更为明显。当遇到多雨多湿天气时,病斑吸水膨胀,随即腐烂穿孔;遇干燥天气病斑中央往往开裂。发病严重的叶片上,许多病斑可相互连接成大斑,不久叶片枯焦,形成“斑”或“烂叶”而脱落。如叶柄、新梢发病时,则呈褐色、长形略凹陷的病斑。

1.3 发病规律

桑褐斑病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最易发生,特别是多湿是发病的主因。其次,桑园栽植过密、通风透光条件差、偏施氮肥以及培肥管理差的桑园发病较重。此外,桑褐斑病的发生与桑树品种的抗性也有很大关系。根据施甸县的情况看,一般春季发病较少,进入夏秋季节发病达到高峰期,特别是7月至9月是发病的重点时期。

2 桑褐斑病发生、流行的原因

2.1 桑树品种

不同的桑树品种形态和结构具有一定差异,对褐斑病的感病性也不同。一般叶子侧生、表面光滑、角质层厚、叶肉厚的桑树,叶片不易积水,透气性好,病菌难以侵入,不易发病。根据县茶桑站2009年对不同桑树品种调查,农桑8号、农桑14号对褐斑病抗性强,农桑12号抗性稍差,湖桑32号感病偏重。而施甸县2009年以前,发展种植的桑树品种25%以上是湖桑32号,50%是农桑12号,只有15%左右是农桑8号和农桑14号,品种对褐斑病抗性弱。

2.2 气候条件

多湿、日照少是桑褐斑病发生、流行的主要因素。降雨或多湿有利于桑褐斑病菌孢子的形成、传播、侵染、繁殖。施甸县地处西南边陲,地形地貌复杂,垂直气候差异较大,冬春干旱,夏秋多雨,特别是7月至9月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而且施甸县桑园面积多数分布在坝区,田桑多且属于丰产密植栽培,密度较大,透气性较差,日照偏少,给桑褐斑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2.3 施肥水平

根据施甸县茶桑站技术人观察分析,缺肥的桑园比肥力充足的桑园发病重,尤其是土壤养分易流失的桑园,桑褐斑病发生普遍严重;偏施氮肥的桑园比增施有机肥且氮、磷、钾配合使用的桑园褐斑病发生普遍严重。而施甸县种植桑树有机肥用量偏少,冬春气候干燥,雨量偏少,无法施肥及发挥肥效,中后期雨量偏多,肥效来得快、流失大。所以,在施肥上重施速效肥,特别是氮肥偏施过重,磷、钾肥使用少,致使桑树徒长,叶质幼嫩,抗桑褐斑病能力减弱,导致桑褐斑病发生流行。

2.4 桑园管理不善

2004年前,施甸县桑园面积零星分散,桑褐斑病发生不明显;2004年后,桑园连片面积大幅度增加,桑褐斑病发生逐年加重,但防治意识淡薄,冬季桑园未及时进行伐条、清理,未喷洒农药消灭病菌越冬场所,夏秋季节没有对症选药及时防治,导致桑褐斑病一年比一年严重。根据施甸县茶桑站2008年至2009年对不同防治方式的桑园褐斑病发病情况调查,凡是冬季严格按要求抓好桑园管理,夏秋季及时做好桑园病害统防统治工作的,桑褐斑病发病率明显减少,说明重视桑园管理是减少和遏制桑褐斑病的有效措施。

3 桑褐斑病防治措施

必须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农业防治、物理机械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一系列综合防治措施,广泛宣传发动,增强蚕农防病意识,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1 农业防治

3.1.1 栽植抗病性强的桑树品种

根据近几年来示范推广的桑树品种,可选择农桑8号、农桑14号,适当搭配种植湖桑32号、农桑12号。

3.1.2 减少越冬病原菌

在进行冬季桑园管理时,及时深翻土壤 (深度为30~40 cm),深翻后让病菌充分暴露并通过阳光照射降低病原菌基数。清除桑园里的杂草、枯枝、病叶并集中烧毁。冬季修剪时应及时把枯枝、弱枝、病枝剪除烧毁,以减少病原菌基数。

3.1.3 改进栽培技术,加强培肥管理

桑树栽培时应合理密植,实行宽窄行移栽,每公顷栽1.2~1.5万株为宜,低洼多湿的桑园要及时开沟排水。同时,要加强桑园中耕除草,促进桑园通风透光。在施肥上要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施用,结合冬季桑园中耕工作,每公顷施有机肥22.5~30 t,春、夏、秋追施速效肥时,要求氮、磷、钾肥配合使用,从而增强桑树的抗病性。

3.2 化学防治

3.2.1 打好关门药

每年养蚕结束,约在10月下旬第4批蚕上蔟后对桑园进行1次彻底的药剂防治,可喷施4~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0.7%波尔多液;伐条后,再喷施1次4~5波美度的石硫合剂或0.7%波尔多液药液,减少越冬病原菌基数。

3.2.2 养蚕期间把握时机,及时打药

施甸县共饲养4批蚕,春季雨量少,桑褐斑病发生不严重,不作为防治重点,防治重点放在夏、秋蚕饲养前。要结合养蚕批次,抓住时机,在春蚕、夏蚕、秋蚕上蔟后及时喷施农药,必须采取以村、组为单位,实行统防统治,才能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养蚕期间选用的农药必须是药效期短、见效快的农药,药效期一般在5~7 d较为理想,用药时间必须在发蚕种前5 d,否则会造成药物中毒。一般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施,每隔10~15 d再喷1次。或用25%丙环唑乳油2 000~3 000倍液或用10%苯醚甲环唑粒剂对水喷雾。

[1]黄尔田.桑树保护学 [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1992,46~50.

[2]华德公.桑蚕病虫害防治 [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11~12.

[3]丁善明.云南蚕业实用技术[M].昆明:云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02~105.

猜你喜欢
褐斑病桑园养蚕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苹果园褐斑病防治正当时
养蚕不易
采后柑橘褐斑病的研究进展
2020年苹果褐斑病严重发病的原因与防控建议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宁南全年5批次养蚕模式分析
水稻细菌性褐斑病及其防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