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 艳 王文焕 王 智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医院血液科 内蒙古巴彦淖尔 015000)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骨髓造血干细胞和/或造血微环境损伤性血液病,可能由于多种病因导致造血干细胞或基质细胞损伤,造血调控因子产生或功能异常,造血干细胞表面死亡受体表达增强或对致凋亡作用敏感性升高,机体产生针对造血干细胞的异常自身免疫[1]所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严重者出现致命的出血,尤其是颅内出血及感染。现将2007~2010年我院收治的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分析回顾如下。
1.1 一般资料 2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均表现为贫血,网织红细胞、白细胞减低,骨髓增生明显减低,非造血细胞增多,不伴有其他疾病,符合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分为观察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40~50岁4例,15~20岁4例,15岁以下4例;对照组8例,男2例,女6例,年龄40~50岁2例,10~15岁6例;观察组治疗前血红蛋白45~65g/L;对照组治疗前血红蛋白45~65g/L。一般资料经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入院后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单用环孢素A),必要时输血;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生血宝合剂15mL,3次/日,口服。比较两组方案在治疗2.5~3年血红蛋白的恢复情况并观察血小板及白细胞。
1.3 疗效评价 有效:治疗2.5年患者,血红蛋白稳定于70~80g/L,不输血0.5年以上。缓解:口服环孢素A及生血宝合剂治疗1.5年以上患者,血红蛋白稳定于90~100g/L。不输血半年以上。无效:治疗1.5年患者中,血红蛋白有所上升但达到有效标准,或血红蛋白未上升[2]。
观察组治疗2.5年后有效及缓解者11例,无效1例。观察组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疗2.5年后有效及缓解者6例,有效率75%。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效果优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简称再障。系多种病因引起的造血障碍导致红骨髓总容量减少,代以脂肪髓,造血衰竭,以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综合症。据国内21省(市)自治区的调查,年发病率为0.74/10万人口,明显低于白血病的发病率;慢性再障发病率为0.60/10万人口,急性再障为0.14/10万人口;各年龄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多见;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一般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发热(高热或低热),并伴有活动后乏力,气短/头晕等症状[2]。
环孢素A治疗再障的作用机制可大致归纳为:①调节T细胞亚群比例;②抑制T细胞表达白介素-Ⅱ受体,生成白介素-Ⅱ及T细胞对白介素-Ⅱ的反应性;③抑制了T细胞生成γ-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和白介素―Ⅱ对造血的负调控;④间接提高 CFU-GM 生长[1]。
贫血属祖国医学的“血虚”、“血枯”、“血证”、“虚劳”、“虚损”等范畴。《黄帝内经》记载:精气内夺则积虚成损,积损成劳。而恶性肿瘤病理机制为虚、毒、瘀、痰、湿交织,停留于机体,引起气血与脏腑功能失调,发病实际上是虚实夹杂、由虚致实、由实加重虚损的复杂病理结局。《内经》的“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以及《景岳全书》的“脾胃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是对恶性肿瘤病因和发病机制的高度概括。生血宝是我国著名中医药学专家的经验方,临床应用了30余年,以益元补气、养血生津中药经现代工艺制备而成,扶正培本适合于各种贫血及恶性肿瘤的辅助治疗,特别是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恶性肿瘤中晚期。生血宝合剂在治疗再障中的作用为:①提高干细胞分化池中干细胞的增殖能力,从而促进血细胞生成;②降低外周血细胞破坏的程度,减少细胞破坏,消耗过多;③调整循环池及边缘池的比例,进而调节细胞分布紊乱[3]。
口服生血宝合剂联合环孢素A可以有效升高血红蛋白,减少输血,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改善患者的贫血症状。本组资料治疗有效11例,有效率占91.7%;对照组有效6例,占75%。充分说明中药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疗效明显。
[1]宫立从,张茂宏,徐从高.再生障碍性贫血发病的免疫机制[J].国外医学·输血与血液学分册,1998,26(6):384
[2]第四届全国再生障碍性贫血学术会议.再生障碍性贫血诊断标准[J].中华血液学杂志,1987,468,8(8):封 4
[3]张乃红,邵宗鸿.环孢菌素A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和机制[J].中华血液学杂志,1998,19(4):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