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孟忠
文化引领数字化
邓孟忠
数字化是一个热门话题。当今社会,数字化不仅在悄悄地改变人们的生活和行为方式,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方案》提出“推动现代科技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建设国家开放大学”,是完全正确的。不难设想,如果离开了数字化,离开了信息技术,远程开放教育将难以实施。但是,信息技术毕竟只是一种手段,作为一所新型大学,在确定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之后,应该考虑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字化的问题。
电大发展30余年,成绩巨大。但是,电大的地位和它所作出的贡献似乎不成正比,电大似乎总处于一种被边缘化的地位。这是为什么?如果把被边缘化归咎于技术运用、质量高低、规模大小等问题,显然是简单化的做法。深层次的原因,应该在于电大这么多年来,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被社会所公认和称道的、不可取代的文化,在教育领域甚至在全社会发挥一定引领作用的文化。
当今社会,话语权决定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实力,另一个是文化。深圳作为我国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所以被世人瞩目,当然首先是它的经济发展奇迹,但是,深圳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而带来的文化影响、甚至是文化冲击,也不应该被忽视。一个最显著的例子是深圳的观念。深圳曾经被人们称为“文化沙漠”,但正是在这片“文化沙漠”上诞生的一些观念,如“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敢为天下先”等,对我们这个国家和社会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这就是一种文化引领。
经验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开放大学必须注重数字化,离开了数字化,开放大学就举步维艰;但是,既然是一所大学,就不应该停留在简单数字化(某些技术的运用)上面,我们需要关注文化,以文化引领数字化。文化决定开放大学建设所达到的高度。
所谓文化引领数字化,就是在开放大学的建设中,在学习借鉴国外开放大学的经验,选择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同时,努力把握大学的功能和本质,让数字化服务于开放大学的文化选择和文化追求。在数字化过程中,或者说在借助信息技术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服务的过程中,开放大学应体现出一种文化自觉,努力追求和打造自己的文化代表、文化符号和文化品牌,形成开放大学的文化自信。
第一,提高文化自觉。开放大学从一开始就应该努力培育自己的大学精神,明确价值倡导,把大学精神和价值倡导贯穿、融合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和学科建设、教学模式改革,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教学服务过程当中。要使每一个学习者在开放大学的学习期间,能够深刻感受到开放大学独特的文化熏陶,鲜明的大学精神,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
第二,培育文化代表。开放大学的文化代表应该由三个群体来构成:名师、优秀学生和杰出校友。名师成就名校。开放大学扬帆起航之时,既要像当年一样延请华罗庚一样的名师,更要着力培育和打造自己的“华罗庚”。拥有自己的一批名师,开放大学的价值追求才能更好地被学生和社会所接受。优秀学生和杰出校友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一所大学的办学成就,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激,是对学校的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宣传,实际上也是对学校精神和价值追求的丰富和传播。
第三,铸就文化符号。开放大学的文化符号,就是有特色的专业学科和优质的课程资源。作为一所面向各类社会成员的大学,专业学科的多样性和课程的丰富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既然是一所高校,就需要有自己的特色学科和专业,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优质课程和学习资源,只有这样,这所大学才能成其为大学,有较大的吸引力。
第四,创新文化载体。开放大学是一种新型的大学,惟其新,文化载体的创新就有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就有丰富、无限、多姿、多彩的可能性。我们既可以传承、借鉴一般高校的作法,又可以在数字化上做文章;学生群体年龄跨度大、具有不同的工作背景和生活经验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既是开放大学文化的接受者,也很有可能是开放大学文化的建设者。这是开放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第五,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自觉,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如果说,电大30来年总是摆脱不了被边缘化的困惑的话,原因之一,就是缺少文化自信而自我边缘化。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是开放大学建设全过程的努力,也需要广播电视大学全系统的共同努力,毕竟,开放大学的建设是广播电视大学的一次重要战略转型。
可以设想,若干年以后,如果开放大学的校友们在谈到母校时,除了称赞开放大学数字化的学习帮助他们掌握了专业知识,获得了大学文凭,更加感激开放大学的学习使他们深化了对人生的感悟、增强了自信,开放大学的精神和价值追求一直在激励着他们,那时候,也许就可以说,我们距离一流开放大学的目标已经不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