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慧仙 阮妙华 陈 其 张园海 吴蓉洲 项如莲
川崎病是儿童常见的发热性疾病,其严重并发症是冠状动脉损害,可引起缺血性心脏病、心肌梗死及猝死等,经大剂量IVIG治疗的川崎病患儿中仍有约2% ~3%的患儿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目前尚无准确预测冠脉病变的方法。现对102例在笔者医院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血清NT-BNP水平在预测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
1.一般资料:2009年1月~2011年1月在笔者医院住院的102例确诊为川崎病的患儿,均符合1988年第3届国际会议修订的川崎病诊断标准[1],不完全川崎病则以冠状动脉病变加上诊断标准中的4条。冠状动脉扩张的诊断标准:0~3岁>2.5mm,3~9岁≥3mm,9~14岁≥3.5mm,或冠状动脉内径和主动脉根部内径比值>0.17[2]。其中男性67例,女性35例,患者年龄2~108个月,平均年龄20.1个月,其中冠状动脉扩张25例(24.5%),均为急性期心超结果,无扩张77例;发热时间3~17天,平均7.25天,两组间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观察指标:所有患儿根据是否存在冠状动脉病变分成:冠状动脉病变组(CAL+)和冠状动脉无病变组(CAL-),观察患儿在使用IVIG之前的发热时间(热程),所有患儿在使用IVIG 之前采血,检测血清NT-BNP、CRP、ESR、ALT、血清钠离子水平及白细胞计数。
3.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并采用ROC曲线分析各试验的诊断价值。
1.冠状动脉病变组(CAL+)和冠状动脉无病变组(CAL-)比较,比较结果显示:CAL+组患儿的发热时间大于CAL-,白蛋白水平较低、年龄较小,ALT水平升高,而NT-BNP水平明显高于 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表1。
表1 冠状动脉病变组和冠状动脉无病变组指标比较
2.ROC曲线分析结果:对CAL+和 CA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ROC曲线分析,结果见图1,曲线下面积见表2。在4项指标中,血清NTBNP曲线下面积最大,对预测冠脉病变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当BNP诊断界值 为827pg/ml时,约登指数最大,为0.541,灵敏度 =0.84,特异度 =0.701,此时阴性预测值 0.93,阳性预测值 0.48,OR=12.3。
图1 ROC曲线分析
表2 各指标ROC曲线下面积
川崎病是一种主要发生于儿童的非特异性全身血管炎性疾病,冠状动脉病变为本病的严重并发症。既往研究认为白细胞>12×109/L、红细胞比容<0.35、血小板 <350×109/L、血清白蛋白 <35g/L、CRP强阳性、年龄<1岁及男性患儿等为冠脉病变的危险因素[3]。。我们也曾研究发现,年龄<1岁、发热时间>7天及血清钠离子水平下降为川崎病冠脉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4]。BNP主要从心室心肌中合成分泌,通过拮抗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发挥利尿、利钠和扩张血管作用,从而实现对血压、血容量以及水、钠的调控,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有诸多文献报道川崎病患儿血清BNP水平出现升高[5~7]。有人提出,血清 NT-BNP水平的高低可用于预测川崎病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而川崎病患儿中血清NT-BNP水平升高是否和冠脉扩张有关,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
笔者选取美国心脏病协会认为和川崎病合并冠脉损害密切相关、且临床易于获取的指标行回顾性研究。单因素比较发现,合并有冠状动脉病变组患儿的发热时间较长、白蛋白水平较低、年龄较小、血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血清NT-BNP水平明显升高,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和我们以往的研究类似,两组间血CRP、ESR、血清钠离子水平、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及年龄两项指标ROC曲线下面积<0.5,诊断试验的准确性较差,合并有冠脉损害组患儿血清谷丙转氨酶水平升高更为明显,然ROC曲线分析示曲线下面积0.624,P >0.05,无统计学意义。血清 NT -BNP 曲线下面积达0.803(95%CI:0.712 ~0.893),诊断的准确性较高。当血清NT-BNP水平<827pg/ml时,其阴性预测值达93%,当NT-BNP>827pg/ml时其出现冠脉损害的OR=12.3,是冠脉扩张的高危因素。而川崎病患儿中出现NT-BNP升高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考虑和以下因素有关:有文献报道心肌缺血可导致血清BNP水平升高,BNP主要由心室肌合成和分泌,川崎病是全身的血管炎症,可出现心包炎、心肌炎及心内膜炎、冠状动脉损害等,心肌局部的炎症及小血管炎致局部心肌缺血,导致BNP水平升高[5];其次可能和炎症因子的刺激有关,有报道在川崎病急性期患儿中血清中的TNF-α、IL-β水平出现升高,从而促进心肌分泌BNP增多。发热时间亦是预测冠脉损害的良好指标,其曲线下面积为0.732(95%CI:0.634~0.831,P <0.01),我们曾发现发热时间 >7天其出现冠脉损害的 OR=3.071[4]。
本研究提示,年龄小,白蛋白低、发热时间长、谷丙转氨酶及血清NT-BNP水平高的川崎病患儿易并发冠状动脉损害,血清NT-BNP的诊断准确性最高,是预测冠脉损害的良好指标,其次为发热时间,发热时间长则出现冠脉损害的风险增加。
1 Behman RE,Kliegman RM,Arvin AM,et al.Nelson textbook of pediatrics[M].Philadei- phia:Saundres,2000:725 -727
2 胡亚美,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698-704
3 Sato N,Sugimura T,Akagi T,et al.Selective high dose gamma -globulin treatment in Kawasaki disease:assessment of clinical aspects and cost effectiveness[J].Pediatr Int,1999,41(1):1 - 7
4 仇慧仙,陈其,张园海,等.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扩张危险因素分析[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6,36(6):534 -538
5 Dahdah N,Siles A,Fournier A,et al.Natriuretic peptide as an adjunctive diagnostic test in the acute phase of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 Cardiol,2009,30:810 -817
6 Sun YP,Wang WD,Zheng XC.Levels of serum 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nd the correlation to heart 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J].Zhongguo Dang Dai Er Ke Za Zhi,2010,12(3):169 - 171
7 Kurotobi S,Kawakami N,Shimizu K,et al.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 as a hormonal marker of ventricular diastolic dysfunction in children with Kawasaki disease[J].Pediatr Cardiol,2005,26:425 - 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