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发展的新诉求——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平衡

2012-12-07 07:53韩爱芳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拳种中国武术传统武术

韩爱芳

(1.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系,河南 新郑 451150)

中国武术发展的新诉求
——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平衡

韩爱芳

(1.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体育系,河南 新郑 451150)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中国武术的特征及当代武术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认为:多样性是武术得以长期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而当前武术过度统一化的发展模式却严重削弱了武术的发展空间。由此得出结论,中国武术的发展应最大限度的追求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平衡。

中国武术;发展;多样性;统一性;平衡

按照文化的发展规律来看,任何文化的发展都必然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结合,当然武术也不例外。但就我国武术的发展现状来看,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失衡已严重遏制了武术的发展。有鉴于此,本文就武术发展过程中的统一性与多样性进行研究,指出我国武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取向。

1 多样性是武术存在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1.1 拳种流派的多样性

中国的武术派系一般分为南、北两大派。清代郭希汾说:“技击之南北两派,实由于天时地理之关系,出诸天演之自然,非人力所能为也。盖北方气候寒冷,饮食粗劣,北人生具其间,耐欣茹苦,成为习惯,故盘骨强健,远胜南人。体质既殊,斯技击之术,亦又不同,北派之拳术,气势雄迈,力量深厚,有非南派所能及者,不过北人生性迟钝,不若南人之灵巧,南派之技击变化神气亦有驾北派而上者。”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阐明了多样性的武术流派形成的自然条件及历史渊源。

另外武术流派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在套路风格的分类上,例如,“长拳”“短打”之类,“内家”“外家”之说,“黄河流域派”“长江流域派”之划法,“少林派”“武当派”之别。[1]从其他层面看,中国武术派系又可分为七大派系,少林拳系、武当拳系、太极拳系、形意拳系、八卦拳系、峨眉拳系、南拳系。在这些大拳系内部又有若干的拳种。到现在为止,已查明的“源流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已有130种。在北派拳系中,具代表性的有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查拳、华拳、炮拳、红拳、螳螂拳、劈挂拳、通臂拳、六和拳等。在南派拳系中,代表性拳种有洪拳、刘拳、蔡拳、李拳、莫拳、蔡李佛拳等。一些拳种不仅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而且还有所谓的门派作为依托平台,例如少林寺有自己的独特的少林拳法,而太乙五行拳则是以武当作为依托,“如果没有众多拳种的支撑,中国武术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依托和魅力”[2]。而且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独门拳术套路和器械,正是这些多样的流派及众多的拳种为中华武术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

1.2 技法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武术的门派林立、拳种众多必然形成武术拳种在技法风格上的多样特征,技击风格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拳种所依托的多样性的技击理论。各地的创拳者发挥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具有独特技击理论的不同拳种。例如,通背拳讲究一寸长一寸强,拧腰送髋,能多打一寸胜一寸;八极拳讲究一寸短一寸强,在近身搏击中紧凑进攻,步步紧逼,险中取胜;劈挂拳注重进攻,把进攻当成最好的防守,步步跟进,在气势上先压倒对方;南拳刚劲有力,不屈不挠,讲究以刚克弱;太极拳松懈舒宽,绵绵缠缠,讲究以柔克刚等等。

除此之外,中国武术在具体的攻防技法方面又有着各个拳种自己的特色。例如:长拳中的拳法、掌法、肘法、屈伸、直摆、扫转、平衡、跳跃、跌扑、滚翻等加之身法、眼法、精神、劲力的润色,使长拳的攻防技击丰富而更具观赏性;太极的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技法,可以很容易让人看到太极的博大精深;南拳的多桥法、擅标手,也是独一无二;翻子拳的冲、掤、豁、挑、托、滚、劈、叉、刁、裹、扣、搂、封、锁、盖、压;披挂的十八字诀等。所有这些技法,加起来构成了中国武术攻防技法的多样性,是任何其他技击术永远不能超越的。每种拳种的攻防技法在各自技击理论的支撑下,便构成了武术大体系的攻防技法的多样性。

1.3 价值功能的多样性

众所周知,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武术已远远超越了身体运动的范畴,伴随着历史的前进和传统文化的浸淫,它已成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文化负载力的文化存在形态,它的价值功能也由最初的技击自卫、强身健体等最基本的功能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笔者认为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其表层的、外显的价值功能固然重要,但其深层的、内隐层面的价值功用更应当为人们所认识。例如在制度层面上武术对于社会规范、社会秩序的价值,对社会成员的教育教化作用;在精神层面上对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继承功能,甚至于近些年有些学者提出的武术作为国学的价值等等。

武术的人文价值可以通过其中层结构的伦理道德和深层结构的心理情感、价值观念、精神信仰、审美欣赏等得以体现。“人文价值的核心是在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重视对人类的无限关怀;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3]在武术多元化的价值体系中,习武过程对于人的教化价值是意义深刻的,“中国武术注重言传身教与练悟的结合,属于一种实践性的教化。它通过技艺的感性形象对习武者的情感和意志实施影响。武虽艺事,但为陶淑心身之具……武术不仅仅是强身健体,强身只是手段,强心才是目的。对于一个真正的习武者来说,体强不为强,心强才是真正的强者。”[4]由此可知,武术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并不仅仅体现在对人身体外形的塑造改观,更重要的是在于通过这种实践性的教化,实现对人的情感意志的熏陶及完美人格的塑造。也正是武术价值功能的这种普适性、多元化及与时代共进的特点,才使得武术历经数百年而未被时代抛弃,使得武术的长期存在与持续发展成为现实。

2 统一性正削减着武术的生存空间

2.1 武术种类的被单一化

就武术本身而言,不少于130种拳种和超过3 000种的器械套路一直是武术博大精深的数字化依据,也是我们称之为国粹的基础。回眸历史,泱泱中华民族在接受西方体育中国化的发轫之初,之所以掀起“土洋体育”的抗争,其主要的动因不可否认地是由于武术种类的繁多和功能的独特以及坚实的社会基础,而这一基础则恰恰是两者抗争过程中最后形成分庭并行的最直接原因,也是武术今天仍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主要动因(但不排除文化中心情结)。因此,我们可以这样断言:武术的兴盛和繁荣,种类繁多和功能的多样性始终是其广泛传播和自然继承与发展的生命线,且种类繁多在这一过程中显然处于决定性地位和作用,种类繁多是功能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多元化的武术技术体系与统一性的武术理论基础,是构成武术种类繁多的重要因素,也是武术文化持续传承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不竭动力。

随着时光的流逝,岁月的前进,社会进步和繁荣的同时,武术的多样化正在逐渐地被单一化所替代。从解放初期的武术规范化,到国家统一套路(甲组、乙组、24式太极拳等)的出台,及后来竞技武术在统一评判标准下的西方体育化,武术发展的多样性正在被人们遗忘,长、太、南、刀、枪、剑、棍成了武术拳术和兵器的代名词,且这些内容的统一性更是让人们观其一而知百千。原本多姿多彩的武术百花园,正使许多充满深厚文化底蕴的武术种类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徒有虚名的种类繁多的武术现状正在成为现实。[5]

2.2 教学内容的模式化

学校武术不论是在南方还是北方,不论是在繁华的闹市,还是乡村和小镇,不论是大学还是小学和中学,人们看到的学校武术已被统一的少年长拳12势、形神拳、三路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等内容所一色化,甚至在专门培养武术专业教育人才的高等学校,单一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国际武术竞赛套路”也已全面地垄断了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导致了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千人一面,百校统一”[6],学校武术教育内容的统一化、单一化特征非常凸显。

除了学校武术外,全国各级体校及运动训练队的教学训练中模式化程度同样严重。竞技武术由于其显著的功利性目的,在统一化了的竞赛规则指导下的三级训练网络,已完全形成了“一种内容”的训练模式。不论是初级、中级训练还是高级专业队训练,大家看到的是统一的基本功训练内容,基本一致的动作组合,追求完成“高、难、美、新”的标准一样的难度动作;训练馆里的武术技术训练,内存差异的个性化训练已被需要什么练什么、规定什么练什么、比赛什么练什么的划一的模式所替代。在规定难度的强压下,竞技武术的发展已成为“难度”的奴役,进而导致竞技武术发展中整体技术的大量趋同。

2.3 评判标准的统一化

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出现,使武术的评价变成一种统一的评价,而统一性评价的建立,极大的伤害了原本只有文化统一而没有技术要素统一标准的武术发展。现今武术圈中的统一性评价,是一种类似法律条款中的霸王条款,往往是强制性的。非但如此,这种统一性评价在长期的实施过程中已成为当今人们对武术优劣、好坏的价值判断标准,且已经成为了根深蒂固的僵化标准。

现代武术的过度“体育化”使得武术的推广传播完全沿用了西方体育的发展模式,不仅如此,为了竞赛的需要,武术在朝着“高、难、美、新”方向发展的同时,甚至评判的标准也完全嫁接了西方体操的评价标准,将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的传统武术人为割裂为划一的比赛模式,而这种标准正引领着武术的发展,且有越走越统一化的迹象。一种标准下的(竞技)武术发展也就不可避免地使多样化的武术逐渐单一化。

3 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平衡是武术发展的正途

3.1 注重武术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将武术作为一种文化样式,而不是简单的身体运动来看待,对于武术的正确发展无疑具有方法论上的重要指导意义。武术发展中当代问题的出现,其实质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武术发展出现了一种片面的解读武术(竞技武术)的方式,从而导致了武术生命力的减弱。武术生命力的强大,不应只有一种形式,也不能只用一种形式的武术来解读,而应是多样性的解读,尤其是文化视野下注重武术文化多样化的解读,只有多种解读武术方式的出现,才会促进武术发展和保持武术旺盛的生命力。

“文化具有难以消除的隔离和不可统一的差异”,这同样也可以作为武术需要多样性存在的理论基础。人类文化中大部分的东西可以被解释为是在多样性中寻求统一性,并寻求一种方法来平衡生活中相互冲突的种种要求。当今武术发展极大地破坏了武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平衡。德国哲学家斯宾格勒认为:“人类不是以种族,而是以文化来区分。文化应当以‘复数’来计算,而不应设想一种‘单一的文明’。”[7]他把人类文化比作“田野里的花”,各种颜色不一样,互相差异,各有特色。“文化”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一种文化一旦形成,它就具有很大的延续性。文化不是容易改变的,不是像技术上的更新换代,它的存在样式与景况深刻反映一个民族、国家的社会风尚和地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有学者认为文化“比军事、政治和经济更具有核心的作用”。[8]今天的武术发展之所以面临如此多的困境,很大原因正在于对武术“去文化”性的改造及对武术多样性的机械削减,用看似统一,实则单一、武断的方式扭曲了武术发展的方向。

武术的发展必将树立“文化比技术更重要”的发展理念,只有用开阔的文化视野看待武术,将其看作为一种负载众多文化元素的文化样式,武术的全貌才能得以展现,武术的功能才能得以发挥。作为文化的武术体系是庞大的,更是多样的。抽取了文化内涵的武术只能是一具空壳。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怀特在《文化的科学》一书中指出:“对于文化必须依据文化自身,从文化学上加以解释”。[9]沿用理论界常用的关于“文化的三层次”学说,我们不妨将把传统武术文化的结构分成表现为拳种套路、器械功法等的外显层(器物层),训练传承、师门规范等的中间层(制度层),以及所反映出的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等的内隐层(精神层)三个方面。[10]武术要想平衡的发展,就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协调发展,就必须实现对武术挖掘的“器物技术层”到“制度习俗层”和“心理价值层”的转变,因为外显层面的运动形式、技术动作是单一的,深层的负载文化信息的层面才是稳定的、多样的,也是武术的本质精神所在。

3.2 注重传统武术与现代武术的平衡发展

传统武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全息影像”,它“与中国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在历史演进中与传统文化相互渗透与影响”[11],最能全面的反映武术多样性的特征,多样性的传统武术是现代武术的“源头活水”,现代武术则是传统武术的发展和弘扬。所以,武术的发展必须要处理好的问题就是,多样性的传统武术与统一性的现代武术的平衡问题。

武术应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应该充分体现武术的多样性,但由于武术传授过程中的种种文化上的劣根性,特别是具有多样性的传统武术,由于其受保守,封闭等传统武术传授思想的影响,多样性的武术传播只在很狭窄的范围中进行。人们所公认的群众武术正如同学校武术、竞技武术一样,在锻炼的人群中,在群众参与的广场武术、公园武术中,也已形成统一的武术占据主导地位的局面。24式、42式太极拳,太极剑已成为群众武术的代名词,扎根于社会民众阶层中的武术多样性在极度地枯萎,多样性的武术摇摇欲坠。统一化的武术是从传统武术中派生出来的,它不可能全面替代传统武术,而只是武术的一部分,或者说是武术多样性的一个方面,它更便于武术的传播和推广。所以,今天我们评价两种不同形态的武术时,就不能偏颇的选择一种标准来衡量。“我们应该倡导多种评价标准的共同存在,今天,我们对武术发展的评价,不但应站在社会需要的角度,而且也应该站在文化继承的角度,评价武术的发展方向和方式。用理性和多元的发展模式来评价传统武术、现代武术的发展,来看待现代武术的改革。”[12]

我们应该承认,当代武术要发展就必须实现武术的现代化,就必须正确处理好多样的传统武术与相对统一的竞技武术之间的关系。所以,武术的发展需要精心设计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彼此的交流,而不是鼓励任何一种形式武术在武术发展过程中独占领地。

武术发展中的统一性完全不同于一致性,它不是基于消除各种差别,而是基于使多样性之间在一个和谐的整体中整合。没有整合(即实现在多样性基础上的统一),武术的世界化、现代化就不可能有实质性的发展。武术的现代化和世界化就会远离武术的本质,世界化和现代化的武术就会面目全非;保持传统武术的多样性,如果仅仅停留在消极的保护甚至“被动防御”的地步,那将是武术的倒退,武术的世界化和现代化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甚至导致武术的灭绝;没有差异的统一性只能是武术的传统退化和削弱。武术需要多样性,而且需要统一性。正如“社会中的单一文化就像农业中种植单一作物一样,短期内看来好像是有效的,但不能持久”一样,武术的发展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多样性的传统武术是统一性的竞技武术的源泉,统一性的竞技武术有利于传统武术的整体发展。只有平衡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当代武术的发展才会更蓬勃。

所以,最大限度追求武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平衡才是武术发展追求的目标,也是值得我们重新深思和深度反思的问题。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中国武术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13-14.

[2]屈政梅.中国武术拳种特征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1,31(2):64.

[3]赵连保,栗胜夫.从结构功能角度看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J].中国体育科技,2006(3).

[4]王岗.中国武术:一种追求教化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3).

[5]王岗.从武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说起[J].搏击·武术科学,2005(2).

[6]王岗.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问题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5):86.

[7]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没落[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231.

[8]姚国华.文化立国[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2:80.

[9]L·A·怀特.文化的科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123.

[10]周伟良.文化安全视野下中华武术的继承与发展——试论当代武术的文化迷失与重构[J].学术界,2007(1):122.

[11]李吉远.文化生态嬗变下传统武术的历史走向[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3):322.

[12]王岗.换一种视角认识武术[J].中华武术,2005(11).

New Appeal of Chinese Martial Arts Development——the Balance of Diversity and Unity

HAN Ai-fang
(Zhengzhou University,Xinzheng Henan China)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and logical reasoning,the paper analyzes and research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Wushu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martial arts,believing that diversity is the foundation of the long-term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force of Wushu while the over unified development mode has severely weakened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Wushu.The conclusion is thus drawn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should pursue the maximum balance between diversity and unity.

Chinese martial arts;development;diversity;unity;balance

G852

A

1001-9154(2012)01-0060-04

G852

A

1001-9154(2012)01-0060-04

韩爱芳(1979-),女,新乡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2011-10-20

猜你喜欢
拳种中国武术传统武术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中国武术“元问题”的历史思考——《中国武术思想史》评析
以“模件”思想解读中国武术拳种与流派规模化产生的机制
技术还是技艺:应该如何看待武术
传统武术拳种及传承人保护机制分析
弃粗制滥造错误百出 扬泱泱中华拳种雄风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