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筱毅
内外结合,改变学生“被运动”状态
□江筱毅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目前全国中小学学生因缺乏体育运动导致运动素质不佳的心理因素并提出解决途径。
学校体育;运动素质;自发性动机
2011年10月24日,下午,一场在北京某小学举行的中俄小学生足球赛,我方足球队0∶15惨败于俄罗斯小学生队,赛果震惊全国,中国学校体育迅速被推到风口浪尖,当代中小学生身体运动素质状况再次牵动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心。
学生身体运动素质发育状况受遗传、营养、体育锻炼、生活作息等多种因素影响,但要具备良好的运动素质,积极的体育锻炼是绝不可少的。
2006年8月19日,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司长杨贵仁在“首届中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论坛”透露,1984年至2004年间,国家教育部、卫生部、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分别组织了四次全国多民族的大规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每次有将近40万学生参与,调研结果表明,此20年间我国学生虽然身高和体重增加了不少,但耐力、爆发力以及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等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而超重及肥胖的检出率也呈上持续升趋势。
2008 至2009 年间,笔者曾以本市城区几所小学的毕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学校体育对学生体质发展影响”专题调查研究。调查发现,一所学校(以下简称A校)的学生与其他几所学校的学生相比,无论从身高体重比例还是从综合运动素质上均有明显优势。进一步调查研究发现,这几所学校的毕业班每周所上的体育课节数相同,而且均由学校体育骨干教师任课,学校上下课、课间操等学生作息时间安排基本一致,每周开展体育大课间的活动次数也相同。最后发现,A校学生与其他几所学校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情况上最大的差异之处在于学生的课外自主活动情况。A校学生教室与学校体育活动场地之间路程较短,校内外体育活动场地资源比其他几所学校略为丰富,A校的学生无论是否处在毕业阶段,只要有课外活动时间,不管外面太阳多晒、温度多高,校内的篮球场、足球场和体育天地的器械区总是爆满的,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很高,而其他几所学校则少有毕业班的学生像A校学生那么积极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体育活动。
从这个专题调查研究的结果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学生自主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程度是体育因素中影响学生运动素质发展差异的关键因素。
为更好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激励学生积极进行身体锻炼,2002年7月4日,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印发教体艺(2002)12号文件,就贯彻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及《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实施办法》发出通知(以下简称《标准》)。2004年,国家开始组织各地中小学上报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对上报数据进行监控分析。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来指导学校体育工作。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国家政府机构这些年来为了提高中小学生身体素质所做的一系列动作: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标准》实施、中央七号文……2006年至今,在全国上下各级教育、体育部门的不懈努力下,我们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理想了吗?
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这一问题上,国家各级教育部门花了大力气,虽有成效,但收效却仍然不理想。事倍功半,原因何在?不难看出,为了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让学生从小打造一个强健的体魄,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学校无不为此着急,但学生有为此事着急过,有为此事在意过吗?没有!我们一直以来的着急只是一厢情愿!
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对于提高自身体质健康水平没有危机感,没有责任感,没有紧迫感,没有自觉参与体育锻炼意识习惯,我们的体育课上得再足再精彩,国家印发的指导文件再具体、再多,也改变不了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因缺乏体育锻炼而体质不佳的现状。
动机是推动个体行动的内在动力,是个体之所以有某一行为的根本原因。体育运动动机就是促使行为主体者进行体育运动的内在动力。人的活动动机可以分为自发性动机和非自发性动机两大类。自发性动机是行动者在不受外来压力影响下完全由于自身意愿需要而自然产生的行动动机,由个体的内在需要和外部诱因引发,通常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产生,其特点是动机产生的自主性与主动性,由自发性动机引发的行动行为者往往容易对行动产生积极投入的活动态度;非自发性动机则是行动者在外力影响或牵制下顺应外力作用而产生的行动动机,其特点是动机产生的非自主性与被动性,由非自发性动机引发的行动通常带会使行动者产生消极应对情绪。
显而易见,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己到运动场参与打篮球、踢足球等活动由自发性体育运动动机引发。学生参与课间操、体育大课间等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时所带的活动动机属于非自发性体育运动动机。因此,学生在参与学校组织安排的体育活动时容易产生消极、被动的活动情绪,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运动”。要改变学生的“被运动”状态,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需要
需要是个体因缺乏某种东西而力求获得满足时引起的内部紧张状态和不舒服感,是促使个体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始动力,是产生动机的心理基础。体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活动需要是一种“缺乏感”体验,以力求能参与体育活动的意向、愿望等形式表现出来,最终成为推动人主动进行体育活动的动力。[1]
体育有着增进健康、促进生长发育、塑身美体、宣泄情感、建立友谊、展示自我等多种多样能满足学生生活需要的价值功能,学校体育工作者应多了解不同年龄学生的需要,针对性地向学生介绍体育活动对应的功能价值,巧妙地在学生的需要与体育的功能价值之间架设桥梁,激发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在需要。例如针对部分初中女生爱美、希望能有一副修长苗条好身材的心理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讲讲某明星如何通过每天做什么运动塑造出健美好身材的事例,增加学生对体育塑身美体功能的认识,相信一定能让不少爱美的学生认识到自己坚持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在需要。
(二)丰富吸引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外部诱因
体育参与的诱因泛指能激起个体体育参与行为的外部原因,它是能引起个体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并能满足个体需求的外在刺激。这些刺激包括物质因素,也包括精神因素,统称为环境因素。导致体育参与行为的动机可由需要诱发,也可由环境因素引起,但往往是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交互影响的结果。[1]
可以引起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环境因素有很多,校园里最常见的有两种:漂亮的体育场地器材、教师或同学的表扬与赞许。某些学校把篮球场、健身活动区设在学生每天进校经过的路边,是很高明的做法。这样可以让学生一进校园就看到这些漂亮的体育场地器材,在外部诱因的作用下产生体育活动动机,情不自禁地跑过去玩起来。此外,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体育活动的表现经常给予表扬和鼓励也是能有效引起学生产生体育活动动机的诱因之一。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当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给予鼓励时,学生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都得到满足,慢慢地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会把体育与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联系起来,在潜意识里建立起“体育—尊重—自我实现需要满足”条件反射。在内需力量的驱使下,潜意识里建立有“体育—尊重—自我实现需要满足”条件反射的学生会对参与体育活动产生强烈欲望与行为动机。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80-86.
[1]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市富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