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欣,毕红星
(1.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250102;2.东北财经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辽宁大连 116025)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城市体育设施的规划布局对于整个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日渐重要。城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的主要目的与意义在于围绕推动全民健身、提高竞技水平、发展体育产业、推广体育文化四大任务,完善体育设施配置,优化体育设施布局,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为实现城市体育建设规划目标、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为落实《全民健身条例》(2009)、《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2)、《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辽委发[2004]9号)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大委发[2006]6号)的精神,促进大连市体育事业和谐、持续、快速发展,实现由体育大市向体育强市的跨越,大连市政府决定以辽宁省承办第十二届全运会为契机,开展大连市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城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编制工作涉及到城市建设的很多相关部门。首先由市政府牵头,会同相关的市政单位,组成城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工作领导小组。大连市为了编制好专项规划,市政府于2008年11月11日,成立以副市长为组长,市体育局局长、市规划局局长为副组长,17个相关委办局为成员单位的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由规划局、体育局牵头组织编制本次专项规划,规划编制单位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部门。
体育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事业的发展水平就是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象征,是评价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体育活动对于提高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作用,同时,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对于地区经济的腾飞又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我国越来越重视体育事业的发展,并且正在经历从体育大国到体育强国、从竞技体育到全民健身转变的过程。
1.1 积极发展体育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鲜明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体育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要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精神。身心健康是小康生活的前提、事业发展的依托、社会和谐的基础,而体育是人们保持身心健康的有效途径之一。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身体运动,更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体育中蕴藏着和谐理念与和谐精神。
在“全面小康”过程中,经济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创造了新的机遇,赋予了新的生命。发展全民体育,构建和谐社会是新时期体育工作的一项根本目标、首要任务和必然要求。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9月29日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的重要讲话(简称“929”讲话)强调:“要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体育需求,加强城乡体育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健全群众体育组织,完善全民健身体系,为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体育公共服务,让人民分享体育发展成果、享受体育带来的健康和快乐,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1.2 国家相关体育法律法规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第四十五条要求“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对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将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安排”。《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第十条要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数量、种类、规模以及布局,应当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环境条件以及文化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兼顾,优先配置,并符合国家关于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规定。”
1.3 国家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初步方案提出新的发展目标
国家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总结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和开展群众体育、发展体育产业的经验,解决体育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实现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努力实现体育事业的新发展、新跨越。
2.1 大连举办全运会赛会的刚性诉求
2009年1月29日国家体育总局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举产生了2013年第十二届全运会的承办权,确定由辽宁省承办。辽宁省全运会承办城市主要集中在沈大高速沿线城市。十二届全运会所设的31个大项分别安排在辽宁的14个城市进行。作为辽宁省第二大城市、沈大沿线和辽南沿海的核心城市,大连市体育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辽宁省全运会的举办。而且当前大连市体育设施整体基础薄弱、欠账较多,要想完成承办全运会的重要任务,编制体育专项规划、落实设施建设用地迫在眉睫。
2.2 体育事业对提升大连城市综合竞争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体育设施是发挥体育事业的重要基础,具有一种独特的文化内涵,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文明状态及人民生活质量的综合体现,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城市政府和人民的重视,成为宜居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足球城”的美誉已成为大连市的一张重要名片,从某一方面展示了大连市改革开放的成果。2004年国务院批复的《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中就明确提出要把大连建设成为文化、体育和现代产业协调发展的国际名城。新一轮的《大连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确定大连市的城市发展目标之一是“文体之都”,使大连成为体育事业发达的现代都市。体育作为建设国际名城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写到城市性质里面的,是关系到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可以说体育事业的发展是提升大连城市综合竞争力、提高城市魅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重要因素。
2.3 大连市体育设施匮乏,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大连市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升,市容市貌明显改观,但体育设施处于滞后状态,虽较过去有所发展,但速度缓慢、条件简陋。目前,大连现有体育设施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在质量方面,不仅距离国家规范要求相去甚远,而且在国内同类城市中也处于落后状态。据初步调查,大连市区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指标仅有0.13 m2,与国内同类型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如青岛市目前人均公共体育设施用地约为0.37 m2,厦门为0.3 m2。同时,大连体育设施用地指标也远低于《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要求的人均0.6 m2的下限水平,体育名城的建设目标更是任重道远。
2.4 体育设施的公益性决定需要编制专项规划进行用地保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寸土寸金的城区范围内,用地非常紧张,如果政府不强制预留空间,必然会受到房地产、商业等强势产业排挤。反观国内同类型体育设施完备、体育事业先进的城市,无不将体育设施的建设通过科学的规划,从法律上予以保障,如济南、南京、青岛、厦门等城市都相继编制了《体育设施发展专项规划》,对于体育设施的发展进行了专门研究和立法规定,有效地保障了城市体育设施依法配套建设。
城市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需要科学依据。大连市围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建设部令第146)、《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全民健身条例》(2009)、《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务院令第382号)、《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200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2002)、《中共辽宁省委、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意见》(辽委发[2004]9号)、《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意见》(大委发[2006]6号)、《大连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进行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
在科学依据的基础上大连市提出了明确的编制任务。首先,通过详细摸底调查、现场踏勘以及资料汇总,梳理大连体育设施现状规模、具体分布及存在问题,为下一步科学合理配置体育设施奠定基础;其次,研究相关政策法规,总结国内外成功案例,为大连体育设施配置提供经验借鉴及标准制定依据;第三,采用“问题导向法”和“目标导向法”建立大连市体育事业未来发展的目标与战略;第四,构建科学配置、城乡统筹的公共体育设施分级体系和配置标准;第五,制定大连市区体育设施用地布局,确保用地落实;第六,为村镇及市域其他地区域区体育设施建设提出规划指引;第七,制定各级公共体育设施近期建设规划,与体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相衔接;第八,提出公益事业单位附属体育设施规划指引,促进体育设施社会共享;第九,制定规划实施措施,强化规划的可操作性。
大连市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规划必须遵循有关的原则。第一是以人为本,利民便民。通过制定体育设施规划,促进大连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合理布局,为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不断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第二是城乡统筹,均衡共享。立足主城区,并带动周边乡镇,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村镇人口与城市人口在体育设施使用方面享有同等的便利,充分体现公共体育设施的便民性、公益性,满足人民群众对体育设施的需求。第三是分级配置,层次清晰。公共体育设施布局总的要求是“调整结构、完善新建区、加强分级布局”,积极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布局的战略调整。具体按市级、片区级、社区(含镇级)级等不同要求设置,构建完善的体育设施服务体系。第四是立足现状,适度超前。从现代体育的内涵和发展趋势出发,整合大连现有体育设施资源,结合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人口结构、城市空间结构、环境条件以及体育发展需求等因素,合理确定体育事业的发展规模和标准;同时放眼长远,在设施数量、规模、档次等方面适度超前,留有发展空间,不断完善功能,提升整体服务水平。第五是挖掘内涵,彰显特色。大连素有“体育名城”、“足球之城”的美誉,也是我国重要的体育人才培养基地,体育设施规划和建设应立足于大连市特有的体育文化和滨海城市的特点,进一步彰显大连城市特色。
[1]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1):1 -6.
[2]焦连成.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对比[D]∥东北师范大学,2007:25-39.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 - 03 -16/c_121193916.htm.
[4]陆大道.2000年我国工业生产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1986,(2):110 -118.
[5]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体育事业统计年鉴[M].2010:227-239.
[6]魏后凯.走向可持续协调发展[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98-135.
[7]大连市人民政府.大连市建设文明交通城市行动计划(2011-2015 年)[EB/OL].http://my.dl.gov.cn/rss_info.jsp?diid=100D04000110517004811051142&url_id=18.
[8]我市人口分布趋向合理[EB/OL].http://my.dl.gov.cn/rss_info.jsp?diid=127B01000110310053211030919.
[9]陈林华,王跃,等.上海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娱乐中心城市的基本构想及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1,33(5):39 -43.
[10]马志和,马志强,戴健,等.“中心地理论”与城市体育设施的空间布局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445-447.
[11]杨万钟.经济地理学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8.
[12]雷晓琴.基于点轴网理论的区域城乡旅游互动模式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9:18-25.
[13]王智勇,郑志明.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规划布局初探[J].华中建筑,2011,(7):120 -123.
[14]城乡建设部,国家体委.城市公共体育运动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EB/OL].http://we nku.baidu.com/view/787280dbad51f01dc281f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