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新
高职校企合作模式研究
邓志新
校企合作一直是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难题,由于职业教育具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双重目标,因此,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所必需的。通过归纳中国高职校企合作的六种主要模式,分析其特点和比较其优劣势,目的在于学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和专业特点来选择适合自身的校企合作模式,而不是一概而论。
高职;校企合作;模式
《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指出,加快推进校企合作机制体制创新,以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目标的实现,不断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活力,提升办学质量,提高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过去的校企合作,是一般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是单纯以学校为主体,如派出的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性的培训和企业借助于某些方面的资源和条件进行某种程度的合作,而现在的“四合作”目标要求企业进入学校办学、深入学校办学、企业自身办学和配合学校自身办学,这种形式的校企合作,比过去的校企合作深化了许多,是一个革命性的转变。
校企合作与职业教育密不可分,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必须要通过校企合作来实现,校企合作做的越好,职业教育的效果就越好。职业教育的途径如下:首先,学校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制定教学大纲和课程设计;其次,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学习和仿真实训,培养专业技能;再次,学生进入企业,进行真实实训,使学生具备真正的职业技能;最后,学生进入企业就业。这四个环节缺一不可,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校和企业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因此,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是职业教育能否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所在。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校企合作流于形式,采用的模式较为单一,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还有较大的差距。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互惠互利,发挥各自优势,资源共享,共守协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本文通过分析和比较中国高职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认为不同的专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适合本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从而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和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及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整合社会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功能,而且还可以极大地调动学校、学生和企业的积极性,因材施教,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对学校来说,保证了学校在人才培养时有的放矢,针对用人单位需求和实际岗位需要,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职业技能,保证学生的就业;对学生来说,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提高了学习效率,也不太需要为就业浪费大量精力;对企业来说,保证人才培养的优质高效,使学生能够很快适用工作岗位,为企业的人力资源提供了充足的补给。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受“订单”的约束,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上的狭窄和单一,影响其进一步深造和发展;同时,使学校在教学建设和学生培养手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短期性,影响教育资源效益的全面提升;此外,对企业的人才需求规模要求高,能进行订单培养的企业不多。
“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三年教学两年在学校组织,一年在企业进行。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实习经历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学校与企业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2+1”模式强调的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动力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其实质是由校企两个育人主体在校企两个育人环境中培育学生做人、做事的本领,目的是使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
“2+1”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学校很难帮助学生联系到合适的企业能接纳这么多学生,学生自己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实习岗位,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单位也很少,使一年在企业的实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到企业生产实践与在学校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第一学期到企业实习,由企业负责学生的入学教育与专业思想教育,学生通过轮岗学习,了解现代企业的管理和生产技术,了解企业员工的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感受企业文化;第二、四、五学期学生在学校进行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的学习,第三学期又到企业顶岗参加生产实践,第六学期则独立上岗并完成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学校在保证专业需要的基础上,以实践教学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改革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企业全面参与,突出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学用紧密结合的合作教育模式。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最大的优点是边实践边学习,这样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理论学习来解决,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针对性,在理论学习中的知识可以通过实践来强化加深印象,能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本模式的局限性在于,对参与“工学交替”模式合作的企业要求较高,一般需要具备以下条件:生产规模较大,生产技术能代表国内某一行业的先进水平;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对高职教育有比较全面的认识;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有较高的要求。
“企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企业为主的合作办学模式,是为了满足人才市场对某一行业人才的需要,学校与在人、财、物具有优势的某一企业合作办学,学校由企业管理,共同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特定行业应用性专业人才的一种办学模式。企业学院可以是非独立法人合作型,也可以是独立法人合作型。
这种模式对企业要求较高,首先,要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能够为学校提供经费支持。其次,具有较强的无形资源,在社会或某一行业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影响,可以整合某一行业资源,凝聚行业优势弥补高校办学条件的不足。第三,企业对行业的业务及运行规律非常熟悉,对教学规律有一定的了解,对办学有很强的责任心,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熟练掌握该行业的专业技能,毕业就能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企业可以在办学过程中,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了无形资产价值。
所谓“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是指政府、学校和企业在合作教育中都要投入必须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合作教育项目负有相应的教育管理责任,合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多赢”的合作教育模式。
全方位合作教育最大的特点是有政府的参与,政府在全方位合作教育中扮演多重角色,政府可以是领导者,站在战略的高度,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满足市场需求,促进产业发展,服务社会,从而形成多赢的局面;政府也可以是参与方,投入自身的资源,参与合作;政府同时也是中介方,通过提供政策支持和经济补贴等措施来促进学校和企业的合作,从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全方位合作教育需要合作方共同努力,整合优势资源,实现“多赢”的局面,因此,全方位合作教育的条件要求是最高的,不但合作方要有共同的合作教育理念,而且要有彼此合作的利益点。此外,还需要具有较为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具有双师型的教学力量,更重要的是要有教育教学资金保障,才能使合作教育进行下去。
中国高职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上五种,每一种都有其自身的特征和一些特殊的要求,在此做一个比较(见下表)。
中国高职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上五种,每种模式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劣势,因此,要根据学校的情况和专业的情况具体分析,来选择合适的校企合作模式。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适合于专业技术专业,如软件设计与开发专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量身定做,企业自身有一些培训课程,同时,也需要学生来参与,学习毕业后可以直接到企业就业,也可以去企业的客户那里就业,但是这种需求不是很大,因此,“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规模不可能很大。
校企合作模式比较表
“2+1”人才培养模式适合于一些与社会紧密联系的经济管理、文秘和旅游专业,如市场营销专业,首先必须通过2年的理论学习,其次,必须要有1年的社会实践经验,把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只有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使学生具有高级职业技能。
“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适合于岗位要求比较高,学生需要较长时间企业实践才能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如机械制造、汽车维修等专业,需要通过到企业实践才能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
“企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适合于设计行业,如广告设计、服装设计、软件设计等专业,企业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较大。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愿意以自己的品牌来命名,从企业学院毕业的学生也能受到行业的欢迎。
“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合作教育模式,适合于与一些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合作,比如银行、石油企业、钢铁企业等,因为大型国有企业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能够提供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培育人才,服务社会。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第四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Y2010024)
邓志新,女,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
G710
A
1674-7747(2012)02-0030-03
[责任编辑 李 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