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群,石 骏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创新研究
王 群,石 骏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学校在根据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分析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关于人才培养的一系列的标准的总和。它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否完善与合理直接影响着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依据新形势下的需求分析,从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就商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创新做一些探讨。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创新
从2010年教育部公布的“红黄绿牌”专业名单和《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可以清楚地看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急需大量的商务英语人才,而我们培养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却是失业量较大,就业率持续走低,且薪资较低。这不能不说是我们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出现了偏差,目标体系设计和学生个人发展与市场需求的距离太大,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直接涉及到人才培养规格和方案的设计与制订,直接关系到专业建设这个高职学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工作的成败。因此,创新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已成为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
需求分析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因为,需求分析是学校根据社会、学生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专业发展的教学方案和大纲的基础,也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构建与创新的依据。笼统地讲,需求分析通常包括目标商务专业领域对人才的特殊需要、某一特定职业岗位的需要和学习者个人的需要等。
1.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应用型外语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我国每年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仅为13万人。相对于庞大的外贸人才需求来讲,供给总量严重不足。以浙江省为例,浙江是国内外有名的丝绸、针织、印染基地,海洋产业、运输业、电子业、外贸业等发展极为迅速。外资在浙企业有3万家,浙资在外企业也有3万家,还有众多的自营外贸企业,使得当前正由外贸大省向外贸强省迈进的浙江尤为迫切地需要大批的商务英语人才。但同时由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当前的欧债危机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蔓延,中国对外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这样又对外贸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调研发现,在浙江省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区域主要分布在浙江省及长三角地区,主要在外贸、制造、商品流通、旅游酒店服务等行业从事业务及相关管理工作。行业性质依次是民营企业、合资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家族企业、自营企业及其他。工作岗位类型依次是营销、电子商务、客户开发与管理等。职位依次是营销及服务一线、初中级管理及高层助理。具体工作岗位依次是一线的外贸业务员(单证员、审单员、报关员、报检员、核销员和货代员及涉外酒店的外销人员和对客服务人员等,二线的商/业务接待员、经理助理、商务秘书、商务英语翻译、驻外商事机构代表等。另外,笔者还发现:(1)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和本科生的挤压使得高职生的就业区间不断下移。在很多民营中小型外贸企业中,工作岗位区分不明显,往往是一人身数“职”,且薪酬较低,这也使得部分毕业生选择从事涉外的旅游业或酒店业等其他行业;(2)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或在工作几年以后自主创业的也为数不少。
3.上述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任务大致包括外事接待、产品或服务推介、业务洽谈和一线工作等,具体地有信息的采集、分析与决策,业务的联络、接待与谈判,单位、产品或服务的推介与营销,各种指令、规程、往来文书及文献的接听/收、阅读、执行与归档,口、笔头翻译,各种表单的缮制或填写,合同的签订与执行,纠纷与危机的解决与排除,财务的清/结算以及会务和日常事务的处理与管理等。工作岗位上的实际工作过程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主要有“外事社交能力、外贸业务能力、实用公文能力、信息采集能力、表达工作操作过程类能力、表达解决问题过程类、表达管理组织过程能力类”(姚嘉五,2011)及英语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等。
4.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则比较实用主义,主要表现在要求英语水平达到大学英语四、六级,要求学生熟悉业务并具有较高的技能综合度,在企业里能够独立担当立竿见影。大致可以概括为:“适应时间短,工作效率高,能马上进行商务洽谈、处理商务问题,在英语、商务和电脑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能力,而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吃苦耐劳,工薪要求合理”。(曾昭涛、曾凡芬,2005)
学生的需求主要有生存型需求、适应型需求、发展型需求等。生存型需求主要是学生需要获得未来职业岗位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经验和态度,以便实现顺利就业,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英语知识与能力、对外贸易专业知识与能力、实际操作经验以及态度体验的获得与培养。适应型需求是指学生因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充实,职业不断变动而需要获得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以提高对职业岗位变化的适应性,以免出现总量失业、摩擦性失业或结构性失业,如适应现代化大生产与社会分工的合作能力、公关能力、心理生理能力及创新能力。发展型需求是指学生为了满足自身发展而需要获得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如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的需求,兴趣、爱好、理想的个性发展需求,继续教育、自我价值实现、自主创业的事业发展需求等。
构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除考虑上述需求外,还要考虑高职教育本身的属性和职能。高职教育是有别于本科教育的职业教育,也是有别于中职教育的高等专科教育。因此,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其高等教育属性就规定了“高职教育要以生为本,一切工作都为了满足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夏新燕,2011),为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就是培养知情意行统一的“完整的”人,使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成为“自我实现的”人,从而满足学生的发展型需求。其职业教育属性就规定了高职教育必须“承担培养高素质劳动力和实用性高技能人才、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的责任”,承担起这些责任就是满足学生的生存型需求和适应型需求。
笔者分析了多个学校的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经研究发现,在目标制定上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基础英语目标要求过高,不切实际。英语能力固然是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必备的核心能力,但有的学校的英语目标似乎向普通高校的看齐,常见的字眼有“精通、熟练、较强”等。冯增俊说,“我们的职业技术学校和普通教育学校就是用分数把人分流,……学生进入职业技术学校不是因为他那个方面很优秀,而是因为他分数低,是差生进职业学校”。(刘潇,2010)现实是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高校大扩招、办教育的功利主义使得高职生源质量越来越低,除位于省城的高职学校外,位于其他地市的学校的生源质量越发低下。在这样的情况下,利用极为有限的时间达到那么高的要求,谈何容易?况且,这样的要求也违背了“够用”原则。
2.专业英语目标不明或缺省。商务英语是以商务为背景、商务活动为内容、英语为工具的商务专业英语,它能使学生的英语应用技能与专业技能得到很好的综合和培养,从而发展学生用英语做“事”的岗位能力。然而,从一些人才培养目标看,只制定了孤立的英语能力目标和专业职业能力目标,而岗位能力目标则不明或缺省。
3.英语各技能要求被均衡化。2008年广东省的一个课题研究表明,“工作岗位对英语技能的要求,听说能力占38%,阅读能力占18%,写作能力占10%,翻译能力占15%,五项技能的综合能力占19%”。(姚嘉五,2011)这充分说明学生的目标工作岗位对英语五项能力的要求是有差别的,然而我们的培养目标中没有对此进行区别化要求。
4.目标要求太职业化。冯增俊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是‘标签化’太厉害,它不是一种自由选择。学生学习技术就丧失了学习理论的机会,学习理论就丧失了学习技能的机会。在德国、美国,学生有很多机会不断地向上发展,可以根据需要不断转学、升学”。(刘潇,2010)这种情况也深刻地反映在我们的培养目标中。高职教育不仅是职业教育,它还是高等教育,也就必须满足学生的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型需求。现在,各省市的“专升本”政策的实施为改变这一现状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也应该适应这种变化。
5.人才培养口径比较“窄”。有些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仅为了满足学生的生存型需求,而忽视了学生的适应型、发展型需求。例如,大多数培养目标针对的是一线的外贸业务员岗位,而对二线岗位、岗位变换、自主创业等没有给予充分的考虑。
6.目标体系缺少相应的标准。很多培养目标太抽象,没有设定相应的标准,与目标体系相对应的标准体系还没有建立或完善,这使得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具体的实际的指导意义。
关于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创新,我们制定的原则是,以“人”的培养为前提,以“才”的培养为目的,以够用为原则,以实用为宗旨,以岗位能力、创新能力为核心,以证书为标准,以模块化为方法,构建梯级化的目标体系。(见下图)
1.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人才,那么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就必然包括成“人”与成“才”两个目标体系。
2.成“人”目标体系中的“人”有两种概念:一是自然的“人”,二是社会的“人”。作为自然“人”,专业培养目标应当是使每一个学生个体成为“身体健康、心理卫生、人格健全”的人,其标准应当是通过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大学生生理心理测试;作为社会“人”,目标应当使他们成为具有“公民、道德、自律、劳动、人际、个性、学习、发展”等社会意识的人,其行为应当符合各种社会规范和标准。成“人”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成“人”目标,成“才”目标也难以实现。
3.成“才”目标体系可以包括“知识、能力”两个模块,每个模块又包括“英语、专业、职业素养”三个方面。具体地讲,知识模块包含英语知识(如词汇、语法、语篇、体裁等)、专业知识(如外贸业务、电子商务、工商经企管、法律、经贸地理、商务应用文、企业文化等)、素养知识(如计算机基础、跨文化、商务礼仪、公共关系等);能力模块包含英语能力(如听说读写译等)、专业能力(如信息采集与处理、市场调研与决策、业务营销与管理等)、素养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跨文化交际、商务礼仪应用、危机处理与公关等)。
4.知识模块以岗位知识(以素养知识为背景以英语为表达工具的职业知识,即商务英语知识)的获得为目标,以“够用”为标准;能力模块以岗位能力(用英语从事岗位工作的能力,即商务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获得为目标,以“胜任”为标准。具体而言,英语知识与能力以大学英语三级为标准;专业知识与能力以代表职/行业标准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如外销员证书、单证员证书等)为标准;职业素养知识与能力以相应的水平考试(如计算机水平考试)为标准;岗位知识与能力以代表岗位标准的商务英语等级证书(如BEC、国际商务师证书等)为标准。
5.在确保岗位知识与能力获得的前提和基础上,重点考虑学生的适应型与发展型需求,制定梯级目标。具体地说,以商务英语岗位知识与能力为一级(或核心)培养目标,满足学生顺利就业的生存型需求;以相关专业岗位知识与能力(如旅游英语、会展英语、文秘英语、翻译等)为二级培养目标,满足学生适应岗位变换的需求;以可持续发展能力(如大学英语四六级、管理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为三级培养目标,满足学生升学、升职、创新创业等发展型需求。
6.江泽民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我们的最高目标。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想、创新方法等,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贯穿整个专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学校在根据经济社会对人才需求分析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关于人才培养的一系列的标准的总和。它是学校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是否完善与合理直接影响着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在“黄牌”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创新研究就显得非常紧迫与必要。当然,一个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会受到诸如学校自身特点、生源、地方经济结构等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本文是在自身环境下展开的研究,权作抛砖引玉之用。
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科研计划项目“‘黄牌’背景下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研究”(项目编号:y201121624)
王群,男,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比较教育;石骏,男,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G710
A
1674-7747(2012)02-0007-04
[责任编辑 秦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