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诊断与病理分析

2012-12-05 02:56肖顺国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2年22期
关键词:消化道胃肠道恶性

肖顺国

(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妇幼保健院,毕节55170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笔者从2010年4月~2012年5月所主治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的研究分析,患者的发病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7岁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岁左右;发病至就诊时间为4天到两年不等;男性案例16例,女性案例10例。腹痛、腹胀9例 (34.6%),黑便8例 (30.8%),贫血7例 (27%),腹部肿块、肠梗阻共2例 (7.7%)。

1.2 方法 26例患者进行手术切除治疗。其中:全胃切除2例,胃间质瘤组行胃切除7例,胃间质瘤近端胃部分切除术3例,远端胃部分切除术5例,联合脏器切除3例,1例行MILE手术,1例局部切除,直肠间质瘤2例,空回肠2例。

1.3 护理 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做好术前心理指导。介绍手术治疗的必要性、手术方式和术后相关知识的健康指导,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消除紧张、焦虑情绪,为手术创造良好环境。术后早期活动可促进肠蠕动,预防肠粘连,促进呼吸和循环,减少术后并发症。肠道手术病人,未排气前予以禁食及全胃肠外营养,肠蠕动恢复后即予以进食流质,进食遵循少量多餐的原则,4~6餐/d,若无不良反应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术后一周进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少渣饮食,2周左右逐渐过渡到普食[1]。

1.4 统计学分析 本次数据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检查 对26例患者的肿瘤部位进行检查分析,得到如下数据:胃间质瘤18例 (69.2%)、十二指肠1例 (3.8%)、回肠6例 (23%)、结肠1例。在18例胃间质瘤的患者中,对15例患者进行术前胃镜检查,发现15例患者中有9例被诊断为粘膜下肿瘤,阳性率为60%;其中有1例被确诊为胃间质瘤,确诊率为6.7%;余下的5例中有3例被确诊为慢性胃炎,2例为低分化腺癌。通过钡餐透视的3例中,有1例为胃占位,阳性率为33.3%。对8例病患的十二指肠间质瘤和空回肠间质瘤进行CT检查或者消化道X线造影,均发现有占位形象。

2.2 病理类型 16例胃间质瘤位于胃底6例 (37.5%),位于胃体8例 (50%),贲门2例 (12.5%)。26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与病理的类型是:腔外型9例,腔内型5型,壁内型4例,混合型7例。组织类型为:恶性18例,良性5例、交界性3例。在26例患者中,共有18例恶性肿瘤,肿瘤直径>5cm的共20例,肿瘤的大小与良、恶性相关,其差异具有显著的意义 (χ2=2.23、0.55、3.76、2.65,P<0.05)。CD34、SMA、S-100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21例 (81%)、12例 (46%)和7例(27%),其阳性表达率与肿瘤良、恶性不相关 (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肿瘤良恶性与免疫表型的关系 (n)

3 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发病于各个年龄段,高峰期在56岁左右,平均年龄为45岁。其发病时的共同特征为腹痛、消化道出血,通过这两种临床表现发现的分别占了61%和30%,消化道出血以腔内型出血最为常见[2,3]。

胃肠道间质瘤发病无性别差异,男女发病比例相当。其术前诊断较为困难,术前检查一般运用消化道造影或者是内窥镜的检查方式,但是并不能够发现肿瘤细胞。进行CT扫描或内镜超声检查时可以发现病变情况,并且提供良恶性判断的参考数据。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以手术观察和后期观察为主要途径。而免疫表型特征并不能够完全作为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主要判断指标[4]。

[1]莫洋,张其健,杨荣 .胃肠道间质瘤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J].实用预防医学,2010,02:007~008.

[2]周雷,王岩,姚力,等.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及临床病理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3,18(1):45~47.

[3]王平,杨翀,董兵,等.52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与病理分析[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03,6(5):295~297.

[4]顾学文,陶小钰,肖芹,等.胃肠道间质瘤41例免疫病理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01,17(9):855~856

猜你喜欢
消化道胃肠道恶性
大面积烧伤并发消化道溃疡大出血及胸腹腔感染1例
恶性胸膜间皮瘤、肺鳞癌重复癌一例
胃肠道间质瘤的CT诊断价值
观察消化内镜新技术在消化道早癌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探讨消化道早期癌前病变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治疗后的护理干预
超声诊断小儿胃肠道淋巴瘤合并肝肾转移1例
卵巢恶性Brenner瘤CT表现3例
柘木提取物对胃肠道肿瘤的抑制作用
24例恶性间皮瘤临床分析
多层螺旋CT在甲状腺良恶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