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二语听力理解研究现状分析

2012-12-04 09:26张北镇
当代外语研究 2012年10期
关键词:听者二语外语

张北镇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听是人类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日常交际的重要手段。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听还是语言输入的主要渠道。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听力理解认识的不断深入,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也逐渐引起外语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国内,听力理解能力的培养已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提出:“大学英语课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听说能力培养的要求”。另外,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改革也将听力理解部分的比重由原来的20%提高到了35%。鉴于此,笔者对近七年(2003年~2009年)国内九种外语类核心期刊①和国外九种较有影响力的应用语言学类期刊②进行了检索,得到与二语听力理解相关的文献93篇(国内41篇,国外52篇)。本文拟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发现近期国内外听力理解研究的最新进展,找出国内外研究的差距,并对国内二语听力理解研究的发展提出建议。

1.国外研究概况

通过对所收集文献的分析,我们发现,国外在二语听力理解方面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1.1 对听者主体的全面研究

听者作为影响听力理解效果的主体因素一直是听力理解研究的重心之一。近期,国外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

焦虑在外语学习中的作用早已得到二语习得研究者的认可。在听力理解中,听者除了受到一般性外语学习焦虑的影响外,还受到外语听力焦虑的影响;两者虽有区别,但也存在着联系,并且均对学习者的听力理解有着负面的影响(Elkhafaifi 2005)。降低学习者的焦虑程度,为其提供放松的学习环境对于提高他们的听力理解水平以及整个外语水平至关重要。

学习者的听力理解水平与其整体外语水平也是密切相关的。Vandergrift(2006)的研究发现,二语学习者的母语听力理解能力和二语水平均是影响二语听力理解能力的重要因素。其中,二语水平的影响更大一些。Vandergrift指出,词汇知识作为二语水平的重要部分,对听力理解也有影响。教学中有必要加强学习者的词汇知识,尤其是词汇深度知识的培养。Sthr(2009)的研究再次证明了词汇知识对听力理解的重要性。

另外,国外学者还对听者的母语差异、学习经历等因素进行了研究(Wayland & Guion 2004;Cubillosetal.2008)。

1.2 对听力理解过程的深入研究

听力理解作为一个隐形的知觉过程(perception process),不易进行直接的观测(Vandergrift 2007:205)。尽管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的研究者就开始尝试从心理语言学,认知心理学以及语用学等多个角度对听力理解的过程进行论述,但直至今天我们对该过程的了解仍然还停留在一个比较浅的层次。国外近期的研究着重从微观角度,对听者言语的理解及信息的建构过程进行观察和分析。John Field的研究就是从该方面展开的。

在听的过程中,听者需要对听到的声音信号进行分析,然后将其转化为若干个小的意义单位,以便理解。在此“由下向上”的信息加工过程中,掌握足够的语音知识,并能对常见的语音现象(省音、同化音等)做出辨析则显得相当重要(Field 2003)。Field还对听力理解中意义的建构进行了细致的观察。他发现,听力中的意义建构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tentative process)。通常情况下,听者会根据听到的信息不断作出假设。随着听力过程的向前推进,听者会利用新获得的信息对前面的假设做出验证,保留其中正确的部分,改正错误的部分,并形成新的假设。该过程不断推进,直至听力过程的完毕(Field 2008a)。Field还发现,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在信息建构存在着差异,母语者能够很好的利用后来听到的信息对前面的错误判断进行快速的修改,而二语听者则缺乏这种应变能力。在词汇层面的理解上,Field(2008b)发现,外语学习者对功能词的理解程度要低于实义词。他认为,一方面,出现在实义词上的重读音节容易引起听者的注意;另外,实义词对意义构建的作用大,出于理解的需要,听者也会把更多的注意力分配给实义词。

1.3 听力理解中的策略使用和元认知

策略的使用是影响听力理解效果的又一重要因素,听力理解水平不同的学习者在策略的使用上存在着差异。Vandergrift(2003)采用有声思维(think aloud)的方法,对不同水平学习者在策略使用上的差异进行了调查。定量和定性的数据分析表明,高水平学习者在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上明显地优于低水平学习者;在认知策略方面,高水平学习者能够有效地利用问题拓展策略(questioning elaboration),进行自我提问,并利用大脑中相关的背景知识对获得的信息进行筛选。相比之下,低水平学习者则更多地依赖于翻译策略(translation),即为了理解的需要,对听到的信息逐词翻译。Graham等(2008)则对不同水平学习者策略使用的长期变化情况进行了六个月的跟踪观察。

听力策略培养则是策略研究的另一主题。Goh和Taib(2006)对10名儿童二语学习者进行了8个课时的元认知培训。培训中对受试的观察以及培训后的听力测试表明,这些学生的自信心和元认知知识均有增长,其听力考试成绩也有所提高。Vandergrift等(2006)在对已有听力元认知测评工具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听力元认知意识问卷(MetacognitiveAwarenessListeningQuestionnaire),为听力元认知意识的测量提供了新的工具。

1.4 重视多媒体材料中视觉因素的影响

多媒体视听材料中的视觉因素为听者提供了新的获取信息的通道,随之也对听力理解的效果产生了影响。一般认为,多媒体文件中的字幕(通常是说话人话语内容)有助于信息的理解。而实际上,不同语言(母语还是二语)字幕信息的作用是不同的。Stewart和Pertusa(2004)发现,在二语视听中,母语字幕尽管有助于听者信息的获取,但对听力理解效果的提高却无帮助。因为在观看带有母语字幕的多媒体文件时,学习者过多地依赖于字幕提供的信息,而忽略了听觉通道的存在。相比之下,二语字幕则可使听觉和视觉两通道同时工作,有效地提高了听力理解的效果。

2.国内研究概况

最近七年中,国内在二语听力理解方面的研究也有所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1 对听力策略研究的高度重视

尽管国内对听力策略的研究要晚于国外,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在近期,国内学者进一步加强了该方面的研究,且以实证研究为主。研究者调查了来自于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习水平的学习者的听力策略使用状况,并尝试建立我国英语学习者的中介语听力策略使用模型(如:季佩英、贺梦依 2004;贺梦依、包克纪2006;孙莉、李景泉2008)。更多的研究者则在如何提高学习者的听力策略使用方面进行了探索。这些研究一方面证实了我国外语课堂环境下听力策略的可教性,还为广大教师在听力教学中进行策略训练提供了可以直接应用的范本,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如:苏远连 2003;杨坚定 2003;楼荷英 2004)。

2.2 多媒体网络技术与自主听力学习

研究发现,与传统的语音实验室相比,多媒体网络学习中心所提供的丰富、真实的视听资源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宽松的学习环境也有助于降低学习者的心理压力(刘爱军 2009)。同时,新的学习环境还有助于学习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用合适的听力策略(林莉兰 2006)。那么,如何将计算机和网络的技术优势用于外语教学就成为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黄远梅(2005)以自主语言学习理论为指导,设计开发了一个基于Web数据库的英语自主听力学习系统。相关的教学实践说明该系统不仅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听力水平,并且还有助于学习者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新技术的发展在为广大师生提供丰富资源和优越环境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促使我们对新的“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进行探索。林莉兰(2007)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发现网络自主学习模式能够促进学生听力策略的使用以及成绩的提高,表明运用网络自主学习模式是“基本成功的”(44)。刘爱军(2009)的研究同样证明了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有效途径。

3.国内外研究差距

本节将从研究分布和研究方法两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对比,以发现其差距所在。

3.1 研究分布

本文依据国内外学者(如Rubin 1994;刘龙根、胡开宝 2008)对影响听力理解因素的划分标准以及作者本人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将听力理解的研究范围分为听力材料(文本的语音、语调、篇章等特点,说话人语言特点,多媒体文本等),听力任务(任务类型、听前准备等),听者(听者的认知情感特点、语言水平、学习背景等),听力过程(听的知觉过程、策略使用及元认知等)和听力教学(听力教学手段、听力自主学习、听力附带语言习得等)五个方面(图1)。

图1 2003-2009年间国内外英语听力理解研究论文分类情况③

总体看来,过去七年间国内外对听力过程的研究最多,其次是对听者的研究,听力文本、听力教学和听力任务这三方面的文章数量相当,无太大差别。但国内、外的状况则有不同。国外的研究分布均匀,各方面差距不大。其中听者,听力过程和听力文本这三方面的文章相对较多,均在十篇以上;但国外学者同时也对听力任务和听力教学给予了一定的关注。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则显得集中,且视角单一,重复研究较多。其中,对听力过程研究的文章最多,有17篇,超过总数的40%,但这些研究全都集中于听力策略和听力的语用推理两个方面,而对听力理解认知过程的深入研究却没发现。

听力材料和听者一直被认为是听力理解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但近期国内研究对这两方面的关注明显不够。国外学者分别从语音、讲话人、视频材料等方面对听力材料展开研究,而国内该方面的文献只有3篇。尽管国内对多媒体听力环境给予了相当的重视,但在听力理解中视频辅助方面的研究却很少(周光磊、杨世登 2004)。虽研究对听者主体进行了关注(王秀珍、万方2005;李晓媛、俞理明2009),但这些研究都集中于从注意、记忆等认知因素方面入手,研究视角狭窄。在研究对象方面,国内研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大学生群体。其原因可能是我国的研究人员以高校教师占绝大多数,针对大学生的研究更易进行,也更有意义。但随着外语学习人群的扩大,对其他受试群体(如中小学生)的研究也同样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3.2 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方法的不同,应用语言学的研究可分为一般性理论探讨的思辨性研究和以数据为基础的实证性研究两类。思辨性研究通常是研究者个人经验的总结,表达对某个问题的看法等;而实证性研究则是通过实验等方法获取数据,在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提出观点(马丽雅、白静 2007:34)。据此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国内该阶段的研究中实证性研究占大多数,思辨性研究较少。在收集的41篇国内文章中,实证性研究有28篇,占总数的2/3,与前一阶段“定性研究多,定量研究少”(李冬梅 2002:33)的状况相比,表现出明显的重实证研究的趋势。这表明,国内学者已经认识到实证方法的重要性,并在研究中加以应用,使得研究更具科学性和说服力,这是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与国外研究相比,仍然存在着差距。在收集的57篇国外文章中,实证性研究有48篇,占总数的84%,理论性文章则不足10篇,可见国外研究对实证性研究方法的重视程度之高。

国内外研究的差距还表现在研究工具的使用上。例如,在对听力策略的研究中,国内学者倾向于采用结构式问卷调查(structured questionnaire),或加以访谈的方式;国外的研究则更多的采用有声思维(think aloud)的方式。问卷调查和访谈在实验完成后进行,用于调查听者策略使用的整体情况,不易反映其细节。而有声思维等方法与实验同步,更注重反映听者策略使用的实时变化情况(Vandergrift 2003: 471)。不仅如此,国内的研究都是共时研究,用于调查某一时间点上的静止状态,无法了解学习者选择和使用听力策略对他们语言发展影响的动态过程(季佩英、贺梦依 2004)。

4.今后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分析,我们认为,今后的研究应着重从以下方面展开:

第一,听力理解的认知机制。尽管对听力理解认知过程的研究充满困难,但我们仍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因为我们只有对听力过程中大脑的工作机制有了足够的了解,才能对其实质做出全面的解释,从而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Vandergrift 2007: 205)。国外学者已经在语音识别、词汇切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相比之下,国内对听力理解过程的研究却进展不大。在今后的研究中,不妨可以借鉴认知心理学中相关的研究方法(如词汇判断任务等),对我国二语学习者听力过程中大脑的工作机制进行探索。

第二,多媒体技术对听力理解的影响。新技术对听力教学的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仍还不够。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提供的资源尽管丰富,但良莠不齐。如何在教学中更好的发挥其优势,避免其不利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并且,多媒体网络的使用对学习者的计算机技术水平(technical literacy)提出了要求,然而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多媒体材料对听力理解的促进作用已经得到证实,但不同形式的视觉支持(visual support)(文字、图片还是视频,视频中有无字幕提示以及哪种语言(母语还是外语)的提示等)的效果分别是怎样的,也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同时,视觉支持的辅助效果也是和听者特征相关的,在教学中如何为不同类型的学习者提供合适的辅助形式,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视觉支持在听力中的作用是辅助听力理解。如果使用不当,学习者可能会对其产生依赖,而忽略了听力理解的中心位置,反而产生不利的影响,这是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因此,我们仍有必要在该方面进行细致、全面的研究,为听力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5.结语

通过对近七年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统计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近期国内学者在二语听力理解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尤其表现在听力策略和多媒体听力教学方面。但与国外相比,我们仍然存在着差距。从内容来看,国内研究的视野在不断开阔,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仍和国外研究存在差距。在方法上,国内研究表现出明显的重实证研究的特点,但与国外相比,仍有待提高。另外,国内研究还存在着研究方法单一,与研究目的不相适应等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加强。总之,今后我们仍要继续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以推动听力教学进一步的发展。

附注:

① 核心类刊物的选取参考了《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九种外国语类刊物有《外语教学与研究》、《外语与外语教学》、《现代外语》、《外语界》、《外语学刊》、《外语教学》、《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外语研究》、《外国语文》。因《外国语》在该阶段没有刊登有关听力理解的文章,故不在统计之列。

② 选取的九种国外应用语言学类刊物为:AppliedLinguistics,CanadianModernLanguageReview,ELTJournal,ForeignLanguageAnnals,LanguageLearning,theModernLanguageJournal,Stud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System,TESOLQuarterly。

③ 国内文章中有两篇是对听力理解的概述介绍,国外文章中有两篇为听力理解与其它语言技能的对比研究,在此分类中没有包括。

Cubillos, J.H., L.Chieffo,etal.2008.The impact of short-term study abroad programs on L2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kills[J].ForeignLanguageAnnals41(1): 157-85.

Elkhafaifi, H.2005.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anxiety in the Arabic language classroom[J].ModernLanguageJournal89(2): 206-20.

Field, J.2003.Promoting perception: lexical segmentation in L2 listening[J].ELTJournal57(4): 325-34.

Field, J.2008a.Revising segmentation hypotheses in first and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J].System36(1): 35-51.

Field, J.2008b.Bricks or mortar: Which parts of the input does a second language listener rely on?[J].TESOLQuarterly42(3): 411-32.

Goh, C.& Y.Taib.2006.Metacognitive instruction in listening for young learners[J].ELTJournal60(3): 222-32.

Graham, S., D.Santos,etal.2008.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strategy use: A longitudinal exploration[J].System36(1): 52-68.

Rubin, J.1994.A review of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research[J].TheModernLanguageJournal78(2): 199-221.

Stewart, A, M.& I.Pertusa.2004.Gains to language learners from viewing target language closed-captioned films[J].ForeignlanguageAnnals37(3): 438-42.

Vandergrift, L.2003.Orchestrating strategy use: Toward a model of the skilled second language listener[J].LanguageLearning53(3): 463-96.

Vandergrift, L.2006.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Listening ability or language proficiency?[J].ModernLanguageJournal90(1): 6-18.

Vandergrift, L., C.C.M.Goh,etal.2006.The metacognitive awareness listening questionnair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J].LanguageLearning56(3): 431-62.

Vandergrift, L.2007.Recent developments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research[J].LanguageTeaching40(3): 191-210.

Wayland, R.P.& S.G.Guion.2004.Training English and Chinese listeners to perceive Thai tones: A preliminary report[J].LanguageLearning54(4): 681-712.

贺梦依、包克纪.2006.重点大学与普通院校学生英语听力策略对比:个案研究[J].外语研究(2):46-49.

黄远梅.2005.基于Web数据库的英语自主听力系统的应用研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8):30-32.

季佩英、贺梦依.2004.大学英语师生听力策略研究[J].外语界(5):40-46.

李冬梅.2002.近十年国内英语听力理解研究述评[J].外语界(2):30-34.

李晓媛、俞理明.2009.关键图示对二语听力理解中工作记忆负荷削减作用的研究[J].现代外语(2):149-57.

林莉兰.2006.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学习策略与学习效果研究[J].外语研究(2):39-45.

刘爱军.2009.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听说教学模式探究[J].外语界(5):60-64.

刘龙根、胡开宝.2008.影响外语听力理解的若干因素再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5):27-31.

楼荷英.2004.听力策略教学与正常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J].外语研究(6):43-49.

马丽雅、白静.2007.浅析国内英语测试研究现状——对8种外语类核心期刊5年(1999年-2003年)的统计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33-36.

苏远连.2003.论听力学习策略的可教性——一项基于中国外语初学者的实验研究[J].现代外语(1):49-58.

孙莉、李景泉.2008.大学英语学习者中介语中的听力理解策略使用模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6):49-53.

王秀珍、万方.2005.“注意”的规律在英语听力课堂中的启示与应用[J].外语界(2):45-51.

杨坚定.2003.听力教学中的元认知策略培训[J].外语教学(4):65-69.

周光磊、杨世登.2004.视频辅助功能对英语专业学生听力理解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3):58-62.

猜你喜欢
听者二语外语
劳工(外二首)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岭南园林声景美研究
“透视”第二语言习得心理过程*——关于二语加工的一次学术访谈
当代二语习得研究中介语对比分析方法理论与实践
大山教你学外语
《教学二语习得简介》述评
大山教你学外语
二语习得中母语正迁移的作用分析
三人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