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视角下的EFLT元语言研究

2012-12-03 03:56:02岳好平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元语言外语模态

★ 燕 莉 岳好平

引言

话语分析历来以文本为基础的语言符号分析为主,多对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研究。但是,随着现代话语分析研究的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的话语应该是自然状态下的话语。因为人们总是通过各种符号的运用而完成意义的建构[1]。研究各种符号虽有其复杂性,但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开始关注包括语言符号甚至非语言符号在内的多模态话语,并涉及其在外语教学领域中的形式表现及意义表达(如张德禄[2][3]、朱永生[4]等)。本文关注区别于对象语言、居于语言第二层次的元语言,并着力考察在EFLT(英语为外语的教学)语域中的元语言的多模态特征。

一、多模态话语理论

生命科学研究指出人有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知渠道,这多种感知渠道分别导致相应的交际模态(modality)。在实际的自然语言中,除了单一模态运作外,多种模态经常相互作用,通过语言及非语言手段(如图像、声音、动作等)和多种符号资源进行交际,这种现象即是多模态话语分析所关注的要点。

多模态话语的主要理论基础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学理论。Halliday认为语言是社会符号(social semiotic),具有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认为语言与语言外的其他表义系统如图画、雕刻、音乐等共同实现社会意义[5]。这一观点表明,在语言学中,单一重视语言符号的意义传达是不全面的。语言学要更多的关注自然话语的多模态性,关注语言及非语言因素共同表达意义,因此,研究实现意义传达的多模态具有学术价值。

近年来,多位学者(O’Toole[8],Kress[1], O ’Halloran[7],Royce Bowcher[9],张德禄[2][3]等)在多模态话语理论方面取得了较突出的成果。一般认为语言学研究中的实现意义传播的模态形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听觉模态,另一种是视觉模态。其中,Kress在探讨教学中的多模态交际时分析了信息传递的理论基础,指出作为口语的语言模态和作为书面语的语言模态以及其他模态相互融合交织,在信息传递语境中同时运作,依靠互动而产生意义[1]。张德禄指出外语教学中各模态之间遵循一定的原则产生“协同”作用[3]。本文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结合EFLT 元语言研究[10],认为 EFLT(英语为外语的教学)元语言具有多模态特征,在这一特殊领域内发挥重要作用,在外语教学这一动态过程中不仅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也具有特定的实现路径。

二、元语言与多模态

研究EFLT元语言的多模态特征,首先有必要从元语言概念、EFLT元语言的界定及其多模态特征出发进行探讨。

(一)元语言与EFLT元语言

Alfred Tarski早在1933年就将语言分为“第一层次的用来谈论周围世界的语言”(即“对象语言”object language)和“第二层次的用来谈论语言本身的语言(即“元语言”metalanguage)两层[11]。狭义上的“元语言”局限于人工语言范畴,不是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而是更高层次的语言;而广义的元语言指的是关于语言的语言,因为“元语言的使用情况证明它是我们语言活动的一部分”[12]。因此,作为人类语言的“普遍”特征的元语言应受到重视。

在这种广义认识下,词典编撰中的一系列特殊的或抽象的语言符号是元语言,文艺评论相对于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元语言,而语言教师(包含学生的参与)用来描写、解释教学内容——目的语的语言也是一种具有独特形式和内容的元语言。EFLT元语言即指英语为外语的教学中基于教学对象语言——英语的语言[10]。这种具有元语言性质的用来描写和解释目的语的语言在外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因为以英语为外语的教学的特殊性质,这种贯穿于整个外语课堂的元语言有特殊的表现形式,其多模态特征和实现途径也具有特殊性。

(二)OL与ML多模态特征表达式

语言课堂的语言可以区分为基于教学行为的语言与基于教学内容的语言两部分。前者包括对教学主体行为的问候、反馈、评价等,后者包括对于目的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的提及、描写和解释。后者即是我们所讲的元语言(本文中用 metalanguage/ML来表示),其中提及的“目的语”即是“对象语言”(在本文中,因为与元语言相对,用 object language/OL来表示)。

以英语为外语的教学(EFLT)与以英语为母语(English as First Language)、英语为二语(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的教学相区分。EFLT表明英语教学中母语环境的缺失,而我国绝大多数英语教学属于这种典型的外语教学。

在EFLT环境中,OL与 ML都具有多模态的特性,但多模态的OL具有相对客观、相对固定的特点。早期的EFLT中,OL多以客观的文本为主,以文本为基础进行教学,OL也就以视觉模态为主要特征。教学目标单一,学生学的都是“哑巴”英语,也是由于只重视“视觉模态”导致的。但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教学目标在听、说、读、写等各个方面要求的提升,OL多借助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来表现。

从ML方面来看,因为其元语言阐释功能,多模态ML具有相对主观、不固定、多样化、交互性等特点。作为基于教学内容的语言,是教师为主导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创设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相对主观、不固定的特点。多样化和交互性则体现在教学发展过程中。ML在早期英语教育中不存在听觉模态的缺失(如教学中的元语言阐释的方式至少具有文字阐释、语音阐释两种方式),具有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两种主要模态,并伴随有姿势、空间等一系列其他模式和手段。更重要的是,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和现代化技术的介入使交际媒介更加多样化(如多媒体技术就使教学模态更加丰富),从而使ML不仅完成对课本、文本的描写和阐释,而且能将交际实况复制,实现对真实语言环境的创设,进而达到用“立体化”[13]手段来实现目标。这种多模态系统中的ML更具有操作的灵活性和复杂性。

因此,用特征公式进行描述,可以将EFLT中OL与ML的多模态特征总结如下:

OL:[+多模态][+固定][+客观][-选择]

ML:[+多模态][-固定][-客观][+选择]

三、多模态的EFLT元语言

语域的特殊性决定了EFLT元语言的多模态特性。其多模态既是EFLT元语言的属性,既十分重要,又非常必要,也是EFLT元语言的优化目标。

(一)必要性与重要性

课堂教学伴随着的多种模态包括有:空间(space)、姿态(gestures)、动 作 (motion)、声 音(sound)、音调(tone of voice)、立体媒介(three-dimension objects)、口头语(oral)、书面语(written)、形象 (image)、图片 (picture)等。[14]这些模态在语言课堂里相互作用、不可缺少。

以英语为外语的课堂中,学习者总体水平是无法达到在不进行元语言阐释的情况下完全理解自然环境下的话语交际的,因此,多模态的元语言阐释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重要的。只有通过交际及其他非实际交际需要的课堂行为(如:板书、PPT、视频辅助、更为夸张的肢体语言)才能实现描写或者阐释作用,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另外,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外语教学元语言通过人际功能、实现其概念功能的过程中,各种模态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否则,仅仅语言交流是无法完成EFLT语域下的功能实现和意义传递的目标的。

(二)语符与非语符表现形式

在EFLT中,ML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语符形式和其他非语符形式两个范畴。语符形式相对来说较单一,一般为英语语符,少数为汉语语符,因为是语言,所以涉及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具体单位。所涉及的模态一般包括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两个类别,或单独呈现,或同时呈现,或互为补充。如在课堂中,教师口头解释词语的意思而没有其他文字提示,或仅要学生看语言性的说明材料时,主要使用单一模态(听觉模态 /视觉模态)实现对语言意义的传达;如果口头表达加书面文字说明,表示听觉和视觉模态同时作用;先看文字,不理解的情况下再进行口头解释,则是属于先发挥视觉模态的语言意义传递作用,再用听觉模态进行意义传送,属于两种模态的相互补充。在这种语符元语言中,使用语言对语言进行阐释,是ML的非自然状态。

自然状态的ML必须结合语符与非语符形式。非语符形式较为复杂,涉及除语言外的其他模态,除了视觉、听觉模态外,还涉及到嗅觉、触觉、感觉及姿势、空间、语调、画面、立体视频等模态。实践证明,非语符形式的元语言更加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效和增加学习兴趣。语言能力水平越低的外语学习者对于图画、姿势、视频、音乐等非语符形式的ML模态的作用越为热衷和认可(如:笔者对于8岁学生英语学习的个案研究表明,最感兴趣和不易遗忘的内容是关于用姿势、音乐、图片等非语言形式或叙事性元语言如故事等阐释的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ML与OL类别或表现形式的差异能提高识记效果及加强理解能力。如:笔者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调查了省内外10所高校120名外语教师关于ML的使用情况,在用来解释实词的语符形式的ML中,超过80%的教师多选用与OL的类别或形式有一定差异的情境设置、举例等阐释教学内容[15]。这表明,教师也肯定具有心理空间潜能、形成情境推理的有差异的ML更具有认知优势。而实现这种ML无疑要突出非语符形式的元语言模态的重要作用。

(三)多模态的实现路径

EFLT中自然母语环境的缺失要求教师创设类似于真实状况的语言环境,在这一过程中,由ML实现对英语这一OL的情景组合和意义构建。OL的情景本身是多模态的,需要有多模态的载体—即ML来完成其再现和转换。

多模态ML的实现途径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对OL多模态的复制,指基本等同于自然会话的、对OL会话模态的模仿行为,这里称为“体验性多模态元语言”。这种ML是将OL会话原型完全照搬到教学中,单一使用的几率很小。EFLT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教师让学生仿照真实语境进行对话表演或者角色扮演,表演中让学生动用视觉、听觉、感觉、姿势、语气、空间等多模态组合互动,进行对OL的情景体验认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在复制会话之前或之后,教师应该会有描写或解释性的ML对该情景进行说明,以便学生的体验认知能够朝着实现教学目标的走向顺利进行。

第二个部分是对OL多模态的拓展。这是EFLT中使用最为普遍的途径。从元语言角度来看,可分为描写性的多模态ML、阐释性的多模态ML、描写与阐释结合的多模态ML三种。其实现路径如下:

①描写性多模态ML=会话+描写(描写会话形式及语言规则)

②阐释性多模态ML=会话+解释(深层解释形式、规则产生的原因及文化、社会因素等)

③描写与阐释结合的多模态ML=会话+描写+解释(结合1、2)

这三种ML实现路径需满足的条件是:实现元语言功能时,须通过多种模态进行强调才能完成阐释的充分性。其中,第三种是在OL不太熟悉的情况下完整、充分的元语言阐释途径。如在笔者的课堂实录中有这样一个例子。教学目标:教师要讲述英语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区别,强调课文中所使用的第一人称有拉近心理距离的作用。多模态ML作用发挥过程:首先教师选用第一人称的一段话,让学生看的同时读出声来,让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同时发挥作用;再让学生读第二遍,但要求将段落中的第一人称转换成第三人称诵读,教师带读的同时通过夸张的姿势、语调强化学生对不同人称所表现的心理距离及情感传递能力的体验,对于不同的语言符号,让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和感觉模态、姿势、语调等同时发挥作用并进行前后对比,体会出第一人称与第三人称的区别;然后,教师以讨论、交际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对一、三人称的体会;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对英文一、三人称的使用规则进行描写,并对英语人称选择的文化深层原因进行解释。这一ML反映了按照一定路径,将会话、描写与阐释结合,各模态共同作用,就可以通过人际功能完全实现概念功能,充分体现教学目标,完成意义的转换和传递。

四、建议与设想

在当今的语言学领域,话语的多模态探讨无疑为语言学研究开辟了一方新的天地。创新成果层出不穷的同时,国内外不少学者已经将课堂语言作为多模态分析的典型范例。在这一聚焦点内,结合语言的层次进行基于对象语言的元语言的多模态分析更有意义,因为在教学倍受关注的我国外语学界,EFLT的有效性主要在于多模态的课堂元语言的规范和质量的提升。

笔者认为,多模态的EFLT元语言除了描写和解释对象语言这一特点以外,应该还具有机器元语言的功能和作用——即具有一定的优化的模式和途径,可供操作者(教师)根据所设置的条件(学生的水平和教学多模态条件等主客观因素)、所设置的目标(教学目的)进行操作运行或直接进行程序性的选择。在EFLT教学中,多模态的对象语言相当于一个多模态的数据存储库,而多模态的元语言则是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存储库的数据提取出来,对多种模态进行优化排列组合,或强化叠加,或精炼筛选,满足对教学这一终极目标的要求。在这一设想内,研究者应该对这一语言的使用优化规则、多种模态之间的互动规律进行探索,从而尽早完成这种元语言“程序”的编制和优化工作。

[1]Kress,G.,Jewitt,C.,Ogborn,J.& Tsatsarelis,C.Multimodal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Rhetoric of the Science Classroom[M].London:Continuum,2001.

[2]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8(1):24-30.

[3]张德禄.多模态话语模态的协同及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J].外语学刊,2010(2):97-101.

[4]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5):82-86.

[5]Halliday,M.A.K.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s of Language[M].London:Edward Arnold,1973:1-2.

[6]O’Toole,M.The Language of Displayed Art[M].London: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4.

[7]O’Halloran,Kay L.(ed.).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Systemic Functional Perspectives[C].London:Continuum,2004.

[8]Kress,G.,Jewitt,C.,Bourne,J.,Franks,A.,Hardcastle,J.,Jones,K.& Reid,E.English in Urban Classrooms:A Multimodal Perspective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M].London:Routledge Farmer,2005.

[9]Royce,T.& Bowcher,W.(eds.).New Directions in the Analysis of Multimodal Discourse[C].London:Lawrance Erlbaum Associates,2007.

[10]燕莉.EFL课堂元语言表达式的优化设计.吉首大学学报[J].2011(4):151 -53,157.

[11]Lyons,John.Language and Linguistics[M].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171.

[12]Jokobson, Roman. Concluding Statement:Linguistics and Poetics[A].Sebeok,T.(Eds).Style in Language[C].Cambridge:MIT Press,1960:350-77.

[13]张正东,杜培俸.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的原理与模式[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9.

[14]Jewitt,C.The Routledge Handbook of Multimodal Analysis[M].London:Routledge,2009:14.

[15]燕莉,岳好平.EFL课堂元语言的实证研究.当代教育论坛[J].2011(8):93-94.

猜你喜欢
元语言外语模态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元语言意识的培养
基于HHT和Prony算法的电力系统低频振荡模态识别
由单个模态构造对称简支梁的抗弯刚度
计算物理(2014年2期)2014-03-11 17:01:39
教师话语中的元语言现象与学生元语言意识的培养
关于EFL课堂元语言的界定①
元语言的层级性研究
文教资料(2010年23期)2010-08-15 00:4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