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的正常心理预期:以社会宽松为视角

2012-11-30 07:58欧阳兵
中国流通经济 2012年4期
关键词:预期维度心理

欧阳兵

(中共江西省委党校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03)

责任编辑:方程

对于吃,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老的格言在“有得吃”、“吃得饱”甚或“粮丰则天下安”的语义下生存了几千年,教给了百姓饱腹压倒一切的重要性。但最近十年来,它也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其“果腹”的涵义几乎已被“安全”的要求、质疑、困惑所取代。在一个信息发达但发布方和采集方又不对称的状态下,消费阶段的食品安全很大程度上首先是以信息海洋的形式表现出来,各种食品促销资讯满天飞;其次是以信息被假定为真实的面目出现,那些广告说词之类,明星、专家、官员、坊间或代言或释疑或佐证或传言之类,如果不具有真实性,一旦被揭穿就会被冠以“忽悠”的骂名,且数年之后都难以洗清。现在的问题主要出在第二个环节上,因为相比于信息时代与市场经济结合的第一个环节,信息满天飞是正常自然现象,而第二个环节则或是以诚信为代价或是以政府部门的信誉作保证为民众设立的甄别屏障,它的运行如果不健康,则企业、政府与民众间在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上的正常心理预期的重建将永远遥遥无期,此时即使信息为真,也极易陷入臆测与反臆测、臆断与反臆断的无穷紧张的博弈,民间的消费欲望和信心将被极大地压抑和受挫。

一、中国在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上的社会宽松已临近危险的心理预期警戒线

在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上,正常的心理预期与社会宽松本质上构成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正常的心理预期就不会有社会宽松,维持社会宽松就必然要使之深植于正常的心理预期。按照常理,在正常理性的状态下,社会对官方发布的食品安全信息一般都会保持足够的信任;反过来,官方也会在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上对民众保持足够的信心。也即是说,无论从信息发布方,还是从信息接收方来看,官方发布信息的心态和民众采收信息的心态都是宽松的。本文把在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和采信上官方具备强大的自信、民众持有宝贵的信任和适度的戒备所维系的内在状态与外在表现称作社会宽松。显然,在既定的语义下,社会宽松的对立面就是社会紧绷,是一种非理想的信息生产与消费所产生的非理想的状况。

社会宽松虽然带有相当的主观判断成分在内,然而其量化值的大小即社会宽松度严格说来应取决于一定时间内食品安全事故出现的次数、官方被动发布事后信息和处理结果的次数、民众质疑来自正规和来自非正规渠道消息的次数等,次数越多,社会宽松量化值就越小。需要强调的是,一定时间内食品安全事故出现的次数在社会宽松量化值中起着“底基”的作用,对社会宽松有着直接的影响。由此反省2005年以来我国发生的各类食品安全事故和官方、民众在相关信息发布、信息采信方面的多轮博弈,就会发现我国总体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上的社会宽松不容乐观,甚至已到了危险的心理预期警戒线边缘。

而作为感知意义的心理预期警戒线,其确定又不同于社会宽松度,只能由一系列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混合来定性推定。广义地说,但凡心理预期负面极限的临界点总是要在主体活动的表征(它们具有客观属性且具有不同于常态下的特征)上体现出来,如某一个体极为焦虑时就会坐卧不安,我们可据此大致判断出其临界点或者说警戒线的区位。那么,当前官方和民众在食品安全的心理预期又是什么状态呢?从信息发布方的官方来说,这些年来一直力行“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但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许多食品安全的事件基本上都是由非官方爆料才浮出水面,给人的印象是有关职能部门被人追着去查处事件,而且尤为不应该发生的是,在有些事件由民间曝光到部门反馈再到等候处理的过程中,还有过邀请专家出面“辟谣”、事件迅速被“平息”的波折,如牛奶“三聚氰氨”出事之前的市面风波、面粉“增白剂”去留的是非争论。当然也有一些确是属于因科学认知水平的局限而出现的正常的“拿捏不准”和必要的认识反复,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反映出职能部门在应对治理策略上虽积极探索但也难免滋生厌战情绪,在根除安全隐患的目标上虽充满憧憬但又不免颇有积重难返之感的心理预期状态。从信息接受方的民众而言,除了消费时首先告诫自己或他人“这个不能吃,那个不能买”、“千万不要上当”外,还很容易耿耿于怀于职能部门发布对食品安全事件的回应(当作出的是从正面角度进行“辟谣”性的回应时尤甚)有权钱交易、被利益集团“绑架”的嫌疑,反映了民众无处不陷阱、无时不设防的过度预警型心理预期状态。上述官方和民众已经将其各自的负面极限临界点表现了出来,可以看成接近了一种危险的警戒线状态。

然而,事物的完整属性还应包含其特性,否则认识就不算全面。那么,当下的社会宽松在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上有怎样的特性呢?其一,消费者敏感但尚没有偏离正常思维。此处所指的社会宽松与社会学或政治学意义上的社会宽松(主要指民主文明)不同,是指社会对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的心理预期的一种外容物,或无形或有形,从这层含义上看,社会宽松濒危实质上就是对未来的心理预期趋紧。按血型理论,属于忧郁或抑郁型者大都有心理预期趋紧的特性,心理学界基本一致的看法是将这种微观上思路从紧、宏观上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的特性的拥有者,公认为是沉思型人格;高警惕性能够说明思维的高敏锐性,但说明不了和神经质似的思维混乱有何关联。[1]消费者许多有关食品安全的诉求以及对此类信息发布采信上的作为尽管会令厂商甚至有关信息发布部门感觉不同程度的“不爽”,但都是基于正常思维活动的理性反应。其二,情急但不是不可救药。虽然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上的社会宽松与心理预期本质上同构,但两者的思维系统和时间系统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概言之,前项的思维活动成分少于后项,发动的时间上也滞后于后项。从思维成分来看,心理预期属于思维活动的积极从事者,可以有比社会宽松更大、更个性化、更主观性甚至更情绪化的自由想象空间。一方面,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不是建立在精密计算的数学推理上,它既然偏重思维,就必然有如“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般的野马脱缰,也可能会奏出“我思故我在”的狂想乐章;另一方面,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信息经过媒体的放大,不可避免地会发生“镜像折射”,带上“个人主观映像”的痕记,[2]反过来又加重信息接受者的主观猜测。在这个意义上,心理预期具有“形而上”的悬垂意象,而社会宽松却具有“形而下”的垫底意象。从时间启动来看,总是先有心理预期后有社会宽松。当然在消费生活层面,作为心理预期结果指征化的社会宽松完全可能以体验先行影响心理预期,但大多数情况下总是心理预期占据主动行动的先机。两个对象时间次第的继起性往往被用来解释以下经验事实:人们的议与行遵循“规避风险规则”,[3]即应对某个前景不那么确定的事物,为确保安全起见,前一个方案往往比后一个方案更倾向于保守,宁愿将事物估计得较坏、较糟糕,留足微调的空间,待摸清事物底细后才敢以最经济、最省力、最便捷的方案出手应对。因而相对于对不确定性的负面信息的接受和处置,带有浓重思维和先启色彩的心理预期总要比社会宽松来得消极和严重。其三,情愿但很多时候还带有非自愿性选择的义务。消费者从内心里希望每一次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都绝对客观可靠,情愿相信所有那些信息都是接近事实真相的。中国的百姓天生不愿质疑对方,因为质疑比相信似乎更难,尤其质疑政府官员更是难上加难,加之传统儒教把“仁、义、礼、智、信”的“信”抬到了修身养德、至为圣人的高度,更使“疑”为人所不齿。近些年经过民主政治和公民精神的熏陶,情况稍好些,但“宁信勿疑”仍是当前中国百姓区别于外国公民的品格特质。遗憾的是,出自内心从信(与从疑相对)的情愿正受到挑战和改变,有些食品安检职能部门发布的不少信息经不起极少数“慧眼”的消费者前后比对和常识性的推敲,从疑心态的蔓延导致众多消费者极不情愿地看到那些越是跟食品安全相关的信息,越是有可能脱离他们信任的视线,他们感到迷惘,处在存疑还是采信这些信息的两难选择之中。他们必须在两者间作出选择,而无论结果如何,他们的选择都违背了自愿性,一方面“食为天”的生存之计迫使他们必须进行选择,另一方面存疑非主渠道的信息又会远离他们数千年习以惯之的“信”行为方式——任何一种情形都会令人觉得选择非心所为,非情所愿。

二、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的正常心理预期发生机制探析

重建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的正常心理预期,必须回溯正常心理预期发生的全过程,即管窥掌握这一心理现象发生的机制,方可使正常心理预期的重建牢固和长效。

为了探讨社会宽松视角下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的正常心理预期的重建,我们先来考察这一心理预期发生机制的一般情况。

1.一般情况下心理预期发生机制模型假设及建立

在总的方法上,遵循演绎法由一般到特殊的原则,本文判断,如果一般情况下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的心理预期发生机制能被探悉,则在社会宽松视角下这一发生机制的被导出就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通常可以认为,一个食品安全信息(除非需特别强调,以下一般简称信息)发布与采信的理想状态等同于上文所说的一般情况。此时,任何食品均处于绝对安全生产的状态,职能部门所发布的任何有关信息都具有无可比拟的公信力(当然由于食品绝对安全,所发信息很可能与食品安全事故无关),消费者对这些信息也都回报以同步而等量的采信力,自然其心理预期是正常的,或者说和自己原先的内心想法完全一致,且无任何波动。

在心理预期发生机制模型的建立上,笔者利用“句子检索法”(根据文献检索理论,此法的搜索命中率应大于题名搜索法)查阅了中国知网(截止日为2011年8月2日)。在已检索出的87篇论文中,直接谈及了心理预期发生机制模型的仅3篇(其中1篇还是讲“城市居民迁居决策的价值期望模型”),且并未涉及心理预期发生机制模型构建的具体过程。可见心理预期虽然学界谈得很多,包括房价心理预期、物价心理预期等,但要么是“象牙塔”式地局限于封闭的心理临床实验结论,要么只是把心理预期当作一个时髦的话题,能简捷实用并真正破题的成果不多。[4]究其原因,有两种可能,一是心理预期是纯心理活动,难以像描述客观过程那样眼见为实;二是受“物本至上”思维影响,对人的心理预期的深层探究存有歧见,即使涉题,也是把其置于物本研究的附庸地位,这在GDP主义盛行时表现尤甚。对于后一项原因,矫正的主导力量在行政领域。对于前一项原因,本文认为第一位要矫正的是去心理预期的纯学术化和神秘感,将心理预期的表述及指向物通俗化:食品安全的心理预期就是百姓(此处就是食品的消费者)担心自己吃什么都会吃出毛病来,或者抱无所谓态度,或者自恃有百毒不侵的金刚之身,或者庆幸自己这次或下次都会跟问题食品沾不上边,或者希望油盐酱米醋永远买起来无虑、吃起来无忧的生活念头和盼头。这样,食品消费者心理预期就从云端高处走下来而变得可触摸了,至少我们可从中区分出消极、次消极、次乐观、乐观4种心理预期群体。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Kahneman & Tversky)的前景理论与实验告诉我们,人们在面对风险时并非持一味排斥的心理,在拥有一切时总想规避风险,而在一无所有时则愿意冒风险。[5]这启示着一种研究方法,即建立人的心理预期模型应该从设定不同的维度着手,同一行为面临不同的维度(如前景理论中的时空维度)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因此,本文把心理预期发生机制列为以下维度进行考察:(1)内容维度。心理预期的第一要项是内容,因为尽管心理预期看不见,但每个人的心理预期内容却是实实在在的,它们分别属于消极、次消极、次乐观、乐观4个级别;(2)环境维度。舆论、信息(特别是网络信息)等外界环境对心理预期有着巨大的引导性或暗示性影响,虽然很多消费者本人可能并未接触到不安全的食品,但仍会有明显的食品安全负面心理预期,说明心理预期中的一部分来自于各种资讯渠道对负面信息的报导,更来自于对隐瞒负面信息的揭示,且具有强烈的首闻定像偏向(即一旦信息传导于人脑,其相应的印象就容易定形),如再通过言传身染,又会产生所谓的心理预期“蝴蝶效应”;(3)性心维度,包括性格和心态两方面。心理预期既受个体从众、独异等性格的影响,还受个体保守或开放等心态的影响,一个从众、保守的个体的心理预期必定是消极面大于积极面、恐变面大于应变面。

循上,我们提出一般情况下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的心理预期发生机制的模型,如图1所示。

模型Ⅰ中,外动力源包括食品企业的诚信生产、食品安全生产政府主管部门在监管及信息发布方面持有的公信力,维度框中的三个小竖框1、2、3分别表示内容维度、环境维度、性心维度,起支点作用的球体A则表示社会宽松,它和维度框一起构成心理预期生成阀。

图1 模型Ⅰ

一般情况是指企业能诚信生产、部门监管有力、信息及时全面公开,此时外动力源垂直作用于维度框的中点,其延长线亦通过球体A即社会宽松的中点。直观上,内容维度、环境维度、性心维度的三个小竖框保持平稳,整个心理预期生成阀处于一种标准的正中稳定态,表示有关部门每一次的信息发布都能换来公众的采信,总体上社会对于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保持在正常的心理预期水平上,也表示维度框的周正与外动力源作用延长线通过球体A即社会宽松的中点有互为加固的关系:维度框周正,外动力源作用延长线就会通过球体A的中点;而外动力源作用延长线通过球体A的中点,维度框相应地也会有一个周正的状态,这点很重要,其意义在于揭示了社会宽松对于非正常心理预期生成之后所具有的救济式调节作用。

2.一般情况受到破坏时的心理预期发生机制模型假设及建立

把上述模型稍作变通,就可得到如图2所示的模型。

模型Ⅱ只是模型Ⅰ的异体,显示由于外动力源的作用发生了偏移,维度框向右下倾斜,外动力源作用的延长线远离了球体A,即社会宽松的中点,整个心理预期生成阀失衡。在本文命题中的意义则是,企业诚信生产、相关部门监管、信息准确发布的理想情况部分或大部分遭到了破坏,心理预期发生机制中的内容维度、环境维度、性心维度相应地发生了偏转,影响到正常心理预期的输出,食品消费领域的人际关系和信任关系呈现紧张。

3.借助社会宽松工具时正常心理预期发生机制模型假设及建立

图2 模型Ⅱ

有了社会宽松的概念,心理预期的正常化就变得直观和具体了,其后的心理预期发生机制就过渡成了图3所示的模型Ⅲ。

假设纠正了模型Ⅱ的失衡,就完成了心理预期正常化的重建。为此,在模型Ⅲ中有两种调整应对方案。一是一劳永逸的办法,即将外动力源的作用线扳回到维度框的中点位置,使维度框的左端下降进而恢复平衡。这是在短期内对影响食品企业诚信生产和政府准确的信息发布的各因素进行彻底排查,并施以强力的乱象根治。但背后的最大问题是,由于经年累月的惯性累积,速战速决和快刀斩乱麻式的举动只会带来现有食品生产、消费和管理秩序振荡的阵痛,即使实现了纠偏,食品企业生产、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和信息发布能否保持纠偏效果、在实际中永恒保持绝对理想化状态也是个未知数。因此方案一的结果是实现一种简单平衡或暂时平衡,看不出真正意义上的作为递进、分阶机制的完整理性推导展示。二是边调边试的办法,即在外动力源的作用线暂时不发生大的变动的情况下,主要靠移动球体A(社会宽松),使其到达一个相对合适的位置来获得维度框的新平衡,如模型Ⅱ所示,如果将球体A逐渐向右推动,则维度框的右端就会慢慢向上翘起,左端相应地放低,假定在某个时候球体A达到了模型Ⅲ所示的位置,维度框从而整个心理预期生成阀都大体接近一种稳定平衡的状态。注意球体A的运动是个渐行渐移、或停或留、自由可控的进程,模型Ⅲ中所标出的绝不是其最终位置,故把方案二得到的平衡又称为相对平衡或动态平衡。此举与前一个方案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让人观测到在一般情况下的平衡遭到破坏后,消费者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的正常心理预期发生机制的通常路径,即当上述畸态情况出现后→社会的诚信包括民与企、官与民的互信离底线已不远→消费者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的心理预期受到重创→重建心理预期实指矫正、矫正后的产出等价于正常心理预期的发生→借助社会宽松力量就成为突破口→此时一个来自合适方向的外部挤嵌作用会落在社会宽松即球体A上→社会宽松传导的作用在维度框内停驻蓄积→与此同时释放“底座”主功能的社会宽松又促使其上的三个维度开始“拨斜反正”→内容维度1的属性由消极、次消极向次乐观、乐观转变→环境维度2的构成由企业及相关部门畏惧负面信息公开的集合向畏惧封锁信息后果的集合转变→性心维度3的要素由从众、保守主导型向独异、开放主导型转变→心理预期生成阀过程性地处在渐调渐稳之中→社会宽松在方向、幅度、力度上随外动力源的运动而运动,维系着心理预期的正常化。

图3 模型Ⅲ

伴随着上述揭示,还可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其一,与其说心理是单一“心里”的结果,不如说萌生于心、长成于外。人们惯于把心理看作是纯粹的“心”的机理,例如分析心理学之父荣格就认为心理更多地是“存在于无意识的心里活动中”。[6]作为内心活动通俗化表征的内容、环境、性心三个维度,除了环境维度和外界有明显的联系外,另两个维度其实在相当的程度上也呈现一种先内后外、内生外补、最后型塑于外的关系,因此由这些维度所代表的心理都是首先在维度框内缔结初现(此时维度框相当于消费者的群体心理)并持续“孵化”,但心理此刻就是蜿延曲折的涓涓细流,虽发轫于泉涧、绵绵不绝,却只能束缚于山沟谷壑而成就其一脉走向。其二,挤嵌外力的供给主体是企业和政府。社会宽松在挤嵌作用下能将维度框进而内部三个维度正位平置,但球体A只是一个便于着力的支点,本身不能提供动力。在食品安全生产、部门信息发布的语境下,只有企业特别是政府才能以主体的身份实现最好的动力供给,即除企业一定要对食品的安全生产尽到社会责任,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食品安全生产尽到监管责任,从制度和法律层面上确保对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能够作出既是权威的,更是诚信公正和铁面无私的表率,不可出于某些原因而遮遮掩掩、避重就轻、答非所问、言不由衷外,还需要企业、政府(有时还要加上市场)共同行动来构建一个合适的社会宽松环境。其三,力道的把握当有讲究,但当前第一位的是要有力道。理论上,企业、政府在施力于社会宽松这一支点的同时,也要注意考察力道的问题。所谓力道主要指社会宽松受力的适度,它基本可从处于某一位置的社会宽松所生发的效应而体现出来。本文中,社会宽松的位置也即球体A在维度框下的位置,其效应也即对维度框倾斜的影响。由此,力道的适度可定义为,只要球体A能够保持维度框大体的平衡,所受的力道就是适度,反之即为不平衡。亦可理解为,保持维度框平衡的最佳“选址”并非就在维度框的中点。审视中国食品安全问题及政府调控干预的现状,以模型Ⅲ为例,社会宽松目前还偏左于维度框下球体A所标示的位置,离所应达到的平衡点尚有一段距离,这和市场发育成熟规范、制度较为健全、社会宽松已位于稳定适中态的发达国家不同,因而中国的食品安全不存在企业诚信自律、政府严厉监管方面有矫枉过正的问题,甚至很多时候连“枉”都还没有触及,离“过”就更遥远。

三、现有的心理预期要进行“偏中求正”式的重建

上述模型机制的探析过程指明,重建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的民众正常心理预期,在模型Ⅲ中两种调整方案的基础上,相应地存在两种路径。一种是“正中求正”,即首先矫正外动力源,切断导致非正常心理预期产生的源头。此路径背后蕴含的治理思想与西医推崇外科手术式的“切除肿瘤”的诊疗理念如出一辙,图的是快速、干净、简单、彻底,以求“毕其功于一役”,这是一种理想主义的做法。另一种是“偏中求正”,即不刻意从一开始就追求外动力源要“正而又正”,承认外动力源背离中线这一现状是对大环境的正常和必然反映,重视其存在的客观合理性和根治的长期性、艰巨性。其背后的施治哲学与传统中医讲究顺乎自然、与恙为友、温而养之、养而除之的调理思想不谋而合,取的是细碾慢煨、发肤不损之功,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途径。

对两种治理方案效用的对比选择。第一种过于机械地强调终极因果关系,用纯技术主义的眼光审视和探寻改良路径,合于理性、前景诱人但不一定切合实际,会带来很大的阵痛,属于偏激式的“休克疗法”;第二种基于“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祛疴养血百匙非一日之补”之朴素常理,深谙“急欲攻邪,必先容乎”之道,稳扎稳打,伤筋动骨的风险最小,实施的成本较低,适合国情的程度较高,因而在现实中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从食品安全生产政府主管部门在监管特别是信息发布方面持有的公信力上进一步分析,还可加深对这一可行性的理解。如对于公信力,人们都惯于笼统地认为只有信息发布部门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行事才能获得,这个大方向当然没错,但深究起来,公信力的获得也呈现复杂化的态势。在公信力已经不是十分理想的环境下,在引发某一食品安全事件的确切原因没查明之前,社会宽松在公众心目中的程度如何也能对部门已有的公信力起着独特的恢复、调适作用。这可分两种情形,其一,公信力的确已经“枝叉桠斜”,但期待着社会宽松予以“修葺扶直”。恢复公信力,除了要铲除其生长的土壤外,还要有一个尽量长的过程允许在塑形力的作用下使其扳直复位,不可指望一夜达标或一蹴而就,否则只会加剧社会紧绷,导致更大的不信任和公信力的再度流失。其二,公信力尚可,但还有提高的空间。如果消费群体有足够的社会宽松作为支撑,就会对因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手段的有限性而导致的信息发布部门不得已出现的语言上的“策略性含糊”、结论上的“技术性犯错”持宽容态度,不会动辄就怀疑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间有“猫腻”,这就无异于巩固甚或增进了既有的公信力。从最近的事件中我们看到,对食品添加剂从有害说到无害说,再到区分不同情况的有害说和无害说的信服,对市场上销售的豆浆机究竟是工业用润滑油还是食用润滑油争议的平息等,民众们在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社会宽松的同时,公共生产和管理部门的公信力在渐增渐长。反之,若公众社会宽松的程度很低,或有相当程度的社会宽松,但其作用没有发挥出来,则民众没有理性的泛怀疑情绪蔓延反而有可能倒逼信息发布部门不敢坚持事实真相,甚至唯迎合民众口味是瞻,虽得过于一时,但终将付出损失更大公信力之代价。当然,对政府监管和信息发布部门的宽松不是对他们履行职责要求的宽松,而是要在一个敢说真话(其中有些是从形式正义来看不该说的话)、敢于互信的宽松环境下让这些部门在更高层面上严格地履行职责。总而言之,无论哪一种情形,社会宽松都在“偏中求正”式的心理预期重建中不可或缺。

回顾全文,最后的几点结论是:(1)在继续不放松对企业诚信生产、政府信息部门诚信发布的督促下,着力抓住社会宽松这一突破口来重建民众在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上的正常心理预期。(2)大力培育社会宽松文化,打破即使有了食品生产的诚信、信息发布的诚信,消费者也存在难以恢复信任、缺乏现代品格的“拜疑教”怪圈。(3)灵活运用社会宽松的和谐微调杠杆,平稳有序地在微诚信中实现充分诚信,在微平衡中实现动态平衡。(4)政府面临着修补自身信任以及通过掌控社会宽松运动的性质和量值、决定社会宽松效益来重建民众在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方面正常心理预期的双重任务,然而相比较而言,后一个任务更为重要,也更为积极主动,具有带动前一个任务的乘数效应。(5)在大多食品企业还不能完全有视声誉为生命的自觉情况下,政府要以担责、律己、诚信之心重视每一条食品安全信息的发布,民众应以开放、包容、成熟之心接纳每一条食品安全信息的输出。只要全社会从我做起,即企业、政府在食品安全生产和信息发布上不含糊、不和稀泥,消费者在信息接收上理智客观,就一定能够形成良性互动,那种疑疑相报的链条也就会被阻断而不至于环环相延,民众在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与采信上的正常心理预期也就可望被顺利修复进而完成重建。

[1]张仁伟,等.血型与性格关系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心理科学,2002(6):743.

[2]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52.

[3]金隆,等.基于粗糙集的投标风险分析与规避决策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271031)回溯[J].管理学报,2008(1):15.

[4]师立新.百姓心理预期对房价的影响[J].价值工程,2009(4):167.

[5]孙多勇.突发事件下个体抢购物品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与管理,2006(11):28.

[6]荣格.心理学与文学[M].上海:三联书店,1987:42.

猜你喜欢
预期维度心理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