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延农 张晓青 李新运 董俊丽 金云霞
(1.山东省人口信息中心,山东 济南250002;2.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3.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4.山东省血液中心,山东济南250014)
基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山东综合人口承载力预测
苟延农1张晓青2李新运3董俊丽1金云霞4
(1.山东省人口信息中心,山东 济南250002;2.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3.山东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250014;4.山东省血液中心,山东济南250014)
作为全国第二人口大省,山东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本文以广义资源供给为立论基础、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构建基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山东综合人口承载力框架结构和指标体系,分别预测对山东人口发展具有显著制约作用的15项要素人口承载力;接着利用专家咨询法确定指标和子系统权重,测算资源、环境、经济、社会4个子系统和综合人口承载力。结果表明,2020年山东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时,预期人口将处于综合承载力之内;2050年实现基本现代化时,预期人口将超出综合承载力阈值;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始终是制约人口承载力的主要瓶颈,经济发展子系统承载力的略有盈余难以弥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足。上述研究一方面完善省域层面综合人口承载力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另一方面为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和人口合理调控提供重要决策咨询。
人口承载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山东
由于人类的生存环境有限,有限的空间、资源、环境条件决定了人口承载力的阈值是客观存在的。20世纪初期,人口承载力概念已具雏形。伴随着人口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20世纪末期,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为核心的人地关系综合研究再次成为一个重要的科学命题和政策研究,一国或地区的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承载力研究广泛开展[1-8]。纵观相关研究,绝大多数学者探讨单一因素承载力,极少学者开展省域层面的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综合人口承载力预测。研究省域综合人口承载力,可以克服基于单一要素承载力测度的片面性,为解决省域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找出有效途径,为实现省域人口、资源、生态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山东作为全国第二人口大省,连续19年保持低生育水平,极大地减轻了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要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还需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即保持适度的人口总量、优良的人口素质和合理的人口结构,保持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本文深入考察全省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动态变化,分析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等各制约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基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综合人口承载力框架结构和指标体系,模拟和预测单因素、子系统和综合人口承载力,从中揭示未来人口承载力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动规律,为确定全省人口发展目标、努力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提供重要的决策咨询。
1972年,山东开始把人口增长指标列入经济发展计划,人口发展由盲目增长转为有控制的稳定增长。改革开放以来,在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推行下,人口总量保持稳定低速增长。2010年,山东人口规模达到9 579万人,与1978年的7 160万人相比,32年间共增加约2 419万人。根据《山东省人口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组的预测结果,2020年山东总人口将达到9 998万人,2024年左右达到峰值之后开始回落,2050年减少到9 225万人[10]。
1.1 人口与资源环境状况
从部分指标看,山东省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表现出很强的人口“分母加权效应”。全省人均耕地面积由1978年的1.5亩,减少至2009年的1.21亩,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山东以约占全国1%的当地水资源量养育着占全国7%的人口;人均煤炭资源基础储量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山东污染物排放总量不断增加,人均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城市大气污染突出,来自燃煤的二氧化硫、烟尘及酸雨污染问题在一定时期内仍将存在。同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压力巨大,全省每年水土流失土壤约2 053亿t,海水入侵面积已达1 000多km2,地下水漏斗区面积达1.8万km2;2009年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037 hm2,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3。
1.2 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山东经济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同时也促使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各项经济社会进步指标均出现较大幅度地提升。自1993年以来经济总量与广东、江苏一起一直稳居全国前3位,但人均GDP基本维持在全国第8或9位。2010年山东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产比重、教育文化支出和研发经费占GDP比重等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每万人普通高校在校生数、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住房3项指标与全国基本持平;人均GDP、三产比重、城镇居民收入等指标明显低于江苏、浙江和广东,一产比重则高于苏浙粤三省;仅仅每千人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略显优势(见表1)。因此,山东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层次、居民收入、教育文化支出、科技投入等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作为典型的沿海经济大省、工农业大省和文化大省,山东迫切需要向经济文化强省跨越。
2.1 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宏观目标及进程分析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提出,“在本世纪上半叶,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两个宏伟目标,这就是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1]。两大宏伟目标顺应了时代发展和人民诉求。现阶段山东所提出的经济文化强省建设,具体包括综合经济实力强劲、自主创新能力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协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宜居、人民生活殷实富足、社会和谐稳定等八个方面的目标和任务。因此,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总体目标和终极目标就是实现全面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鉴于目前山东众多经济社会表现与全国基本持平以及资源环境状况并不优于全国的现实,我们判断山东将分别于2020年、205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实现现代化,并据此进行人口承载力预测,预测期从2011年至2050年。
表1 2010年山东部分指标与全国、江苏、浙江、广东比较Tab.1 Comparison of some indicators among national average,Shandong,Jiangsu,Zhejiang and Guangdong
2.2 山东综合人口承载力框架结构
人口承载力指一国或地区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利用该地的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及智力、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9]。由该定义出发,决定人口承载力高低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广义的资源条件,既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也包括经济和社会资源,它从总量上提供了所能承载人口的基础;二是人们对各种资源的利用程度或占有水平,它取决于人们所期望的生活水平的高低。具体来说,可预见时期内区域人口承载力,取决于自然资源和环境条件两大物质基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特点、科技水平、人口数量及素质、社会文化水平以及区域开放程度等因素[12]。并且,区域人口承载力具有系统性、开放性、综合性、动态性及某时期的相对稳定性等特点。据此,从系统整体性出发,以广义资源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综合考虑资源、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制约,设计山东综合人口承载力框架结构(见图1)。
图1反映了影响山东综合人口承载力变动的各种因素和内在机制。各种因素包含在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5个子系统中,其中人口发展子系统,涵盖人口规模增长、素质提升、结构优化、合理分布与迁移等;资源利用子系统,主要涉及土地、淡水和能源矿产等对山东生产生活影响更为显著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子系统,主要包括森林、绿地、大气环境、生态用水等关系民生、影响目前及未来人们生态需求的突出方面;经济发展子系统,包括工农业生产和第三产业的发展;社会进步子系统,主要包含科教文卫事业发展、社会保障、科技进步等。5个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巨系统。
2.3 基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人口承载力指标体系
根据综合人口承载力框架结构,课题组采用频度分析法和理论分析法对指标进行设置和筛选,力求科学、全面、真实地体现人口发展、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的内部特征、发展状态、相互关联以及对承载力的共同制约作用。进而参照指标选取的完整性、简明性、层次性、可比性及动态性等原则,我们构建了基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人口承载力指标体系(见表2)。依据指标体系,从三个层次预测和分析山东人口承载力:首先,模拟15个主要制约因素的动态变化趋势及预测其承载人口状况;其次,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四个子系统人口承载力预测;第三,各因素、各子系统共同制约作用下的综合人口承载力预测。
表2 基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的人口承载力指标体系Tab.2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ndex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goal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province
3.1 单要素人口承载力预测
对15个单项要素,运用较长时期的时间序列数据[13-14],建立各种回归模型或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高低两种不同方案下的各要素未来变动趋势;根据一些发达国家或国内发达省市的现实值,确定山东2020年和2050年分别达到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水平时的人均标准;进而测算得出各要素在两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的人口承载力阈值。比如,利用山东1978-2010年粮食单产和耕地面积统计数据,分别建立逻辑斯蒂模型,预测两种农业科技水平下的粮食单产和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的耕地面积,模拟2011-2050年高低两种方案下的山东粮食产量;借鉴国际卫生学公认的营养标准和美国、日本等国家目前人均粮食消费量,确定山东实现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发展水平时的人均粮食消费;最后预测2020年、2050年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将分别达到10 875-11 120万人、9 767-10 290万人。其他要素人口承载力预测过程与之类似。在此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淡水资源分为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两部分计算人口承载力,一是因为水资源是山东人口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资源;二是生活用水承载力体现了淡水作为资源对承载人口的制约,生态用水承载力体现了对改善山东淡水生态环境的强烈需求。
预测结果表明,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时,15个单项要素承载力分为三种类型:①盈余型,土地资源、地区生产总值、居民收入、教育等4项人口承载力在1-1.17亿之间,即无论下限还是上限均表现为盈余,足以承载预期人口;②基本承载型,公园绿地、住房、文化消费、医疗等4项人口承载力在高方案时表现为略有盈余,低方案时表现为略微超载;③超载型,淡水和能源矿产资源、大气环境、森林、生态用水、就业、养老等7项人口承载力在8 600-9 910万之间,无论是下限还是上限均不足以承载预期人口,特别是能源矿产和大气环境是山东最短板的制约因素。当2050年山东基本实现现代化时,除土地资源、地区生产总值、医疗等3项人口承载力仍表现为盈余,其它要素在低方案时均表现为超载。
从各项要素承载力的变动趋势看,淡水资源、森林资源、住房、养老等指标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承载压力增大;生态用水、就业等指标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承载压力呈现减少趋势。总之,山东未来经济发展、土地资源具有较明显的优势,人口与能源矿产资源、大气环境的矛盾始终突出,人口与淡水、森林、住房及养老等之间的矛盾将日益加剧。
3.2 子系统人口承载力预测
课题组采用专家咨询法,邀请了22名国内人口承载力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两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下15项要素、4个子系统人口承载力的重要性进行评判,取其平均作为各要素及各子系统承载力的权重;接着采用加权求和的方法计算得到四个子系统和综合人口承载力(见表3)。结合未来山东人口发展趋势预测(按照当前总和生育率为1.68的生育水平),对比分析承载力盈亏状况。
表3中的数据表明,2020年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时,经济发展子系统的承载力最强,生态环境的承载力最弱,届时生态环境超载514-858万人,占预期人口的5.1-8.6%;综合人口承载力与社会进步子系统承载力更为接近。这说明,虽然这一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生态环境状况一时难以改善。2050年实现基本现代化时,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子系统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增大,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子系统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度则降低;高方案下的经济发展人口承载力仍表现为盈余;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人口承载力仍然表现为300-1 000万人的超载。因此,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始终是制约山东人口承载力的主要瓶颈,经济发展子系统承载力的略有盈余难以弥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不足。
表3 不同方案下山东各子系统及综合人口承载力 单位:万人Tab.3 Population sub - system a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under various scenarios Unit:104
3.3 综合人口承载力预测
表3可见,2020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山东综合人口承载力在9 614至10 090万人之间,与预期人口相比,低方案将超载385万人,高方案将略微盈余。即预期人口将处于综合承载力的阈值范围之内。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时,山东综合人口承载力在8 573至9 170万人之间,低方案将超载652万人,高方案将略微超载55万人,即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发展整体上不足以承载预期人口,特别是低方案下届时预期人口将超载7.1%。因此,即使按当前生育水平发展,到2050年人口总量仍稍稍超出综合承载力的阈值范围,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社会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倘若目前及未来一定时期不继续采取人口控制、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等措施,将极易造成人口较大规模超载的状况。
本次研究是基于对可量化的影响人口承载力的主要因素进行预测分析的基础上,测算实现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水平下的综合人口承载力。在此将山东作为一个封闭的系统来看待,并对技术进步、开放度等做出了适当的假定。当然,假如未来科学技术超常规的提升和突破、地区开放程度加速扩大、突发重大自然灾害及生态恶化以及国际局势变动等都在使山东综合人口承载力出现一定程度的提高或降低。这些虽在本课题考虑范围之内,但是无法进行估算。针对上述研究结果及结论,从人口发展自身和人口支撑能力角度提出对策措施[15]。
4.1 人口发展对策
(1)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按照控制人口增速过快、控制人口增量过大和最终解决总量过大“三步走”战略,逐步实现人口零增长并回落。确保2020年前人口不过亿,2050年人口控制在9 200万以内,这样方可实现预期人口基本在综合人口承载力阈值范围之内。
(2)大力提高人口素质。提高综合人口承载力有赖于人口素质全面提升和科技进步与创新。一是积极提倡优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二是实施全民健康工程,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三是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努力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实现由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
(3)引导人口有序迁移和合理分布。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统筹协调好人口分布与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的关系,提高水、土等资源利用效率和资源环境承载力。
4.2 提高人口支撑能力对策
(1)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对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粗放式、外延型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因此,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16],推动经济持续、适度快速和协调增长,进一步提升经济人口承载力。
(2)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如健全完善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提升社会人口承载力。
(3)扩大对外开放程度。充分利用山东的区位优势,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一方面,进一步开拓省外市场,加大对省外、国外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弥补省内某些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大力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加快劳动力向省外的输出转移,以缓解人口规模大的压力。
(4)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加强生态山东建设,提高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研究水土及能源矿产资源节约集约实用技术,推动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解决当前突出环境污染问题,增加生态环境治理投入,提高森林覆盖率,扩大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以及加大水土流失预防和治理力度等。
References)
[1]封志明.土地承载力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中国土地科学,1994,8(3):1 -91.Feng Zhiming.The Past,Present and Future of Land Carrying Capacity[J].China Land Science,1994,8(3):1 -91.
[2]施雅风,曲耀光.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合理利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94 -111.Shi Yafeng,Qu Yaoguang.Water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Rational Use of Urumqi River Basin[M].Beijing:Science Press,1992:94-111.
[3]张晓青,李玉江.山东省水土资源承载力空间结构研究[J].资源科学,2006,28(2):13 -21.Zhang Xiaoqing,Li Yujiang.Spatial StructureofWaterand Land Resources CarryingCapacityin Shandong Province[J].Resources Science,2006,28(2):13 -21.
[4]童玉芬.北京市水资源人口承载力的动态模拟与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9):42-48.Tong Yufen.Dynamic Simulation and Analysis to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Beijing[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0,20(9):42-48.
[5]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1-6.Niu Wenyuan.Introduction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Beijing:Science Press:1994.1-6.
[6]曾维华,王华东,薛纪渝.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关键问题之一环境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1,1(2):33 -37.Zeng Weihua,Wang Huadong,Xue Jiyu.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A Key to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J].China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1991,1(2):33 -37.
[7]王玉平.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8,8(3):19 -22.Wang Yuping.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MineralResources[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1998,8(3):19 -22.
[8]李涌平,扬华.社会动态人口承载力的预测——以云南省澜沧江区域人口为例[J].中国人口科学,2002,1:43 -50.Li Yongping,Yang Hua.The Forecast of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f Social Dynamics:the Region Population in Yunnan Lancang River as an Example[J].China Population Science ,2002,1:43 -50.
[9]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J].市场与人口分 析,2000,(6):21 - 31.Chen Wei,Meng Xiangjing.China’s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A Literature Review[J].Market and Demographic Analysis,2000,(6):21-31.
[10]《山东省人口发展趋势研究》课题组.山东省人口发展趋势研究[R].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招标项目,2010.Research Group.Population Trend in Shandong Province[R].The Report from the Research Project of Population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ttee of Shandong Province,2010.
[11]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 -07 -02,02.Hu Jintao.Speech on the 90th Founding Anniversary of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N].People’s Daily,2011 -07 -02,02.
[12]景跃军,陈英姿.关于资源承载力的研究综述及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5):11-14.Jing Yuejun,Chen Yingzi.Review and Thinking on the Research of the Resources Carrying Capacit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06,16(5):11 -14.
[13]国家统计局.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 社,2009.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Comprehensive Statistical Data and Materials on 50 Years of New China[Z].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2009.
[14]山东省统计局.2011年山东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Bureau of Statistics of Shandong Province.Shandong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1[Z].Beijing:China Statistics Press,2011.
[15]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56(3):363 - 371.Mao Hanying,Yu Danlin.Regional Carrying Capacity in Bohai Rim[J].Acta Geographica Sinica,2001,56(3):363 -371.
[16]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R].大众日报,2011-02-26,04.The people’s Govern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Shandong Provinc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Twelfth Five Year Development Plan[R].The public daily,2011 -02 -26,04.
Forecasting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in Shandong Based on the Construction Goal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Powerful Province
GOU Yan-nong1ZHANG Xiao-qing2LI Xin-yun3DONG Jun-li1JIN Yun-xia4
(1.Population Information Center in Shandong Province,Shandong Jinan 250002,China;2.Schoo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Shandong Jinan 250014,China;3.School of Management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dong Jinan 250014,China;4.Blood Cetner of Shandong Province,Shandong Jinan 250014,China)
As the nation’s second populous province,Shandong is at a critical period of development.In this period,it is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order to achieve a new leap and be wealthy province.Based on the theor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is paper builds a framework and indicators of Shandong provinc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on the basement of the goal of buildi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province.And it forecasts 15 essential factors of th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which have significant restricted func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Then it forecasts the capacity of the subsystems of resources,environment,economy and society,and the comprehensiv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 with the expert consultation measuring method and the index weight of the subsystem.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 that the population size will be expected to be lower than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when Shandong is expected to be into the comprehensive well-off society in 2020;and the expected population will be slightly beyond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threshold when it will achieve the basic modernization in 2050.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ill be always the main bottleneck that restrict the population capacity.Carrying capac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not make up the overload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These results not only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y on the capacity in a province,but also put forward the decision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asonable population regul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population carrying capacity;construction of economic and cultural powerful province;Shandong
F062.2
A
1002-2104(2012)09-0129-06
10.3969/j.issn.1002-2104.2012.09.020
2012-04-07
苟延农,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口学。
山东省软科学项目“山东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编号:2011RKMA011)。
(编辑:徐天祥)
收稿日期:2012-03-26
作者简介:谭术魁,博士,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管理、土地经济、土地政策。
饶映雪,博士生,经济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土地资源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项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差别化土地政策体系研究”(编号:2011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