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萱,施高萍
(1.合肥工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9;2.浙江水利科技推广中心,浙江 杭州 310018;3.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浙江 杭州 310018)
防洪减灾能力是反映一个区域抵御洪水灾害风险能力的重要指标,建立科学、合理、有效的防洪减灾能力评估方法,对于提高该区域的防洪减灾能力、促进地区的水利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都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防洪减灾能力的评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1-5],研究方法主要有专家评价法、经济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当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理论研究偏多,实践应用偏少,评估指标过综合,缺乏可操作性.本文以圩区的防洪减灾能力为评价对象,从圩区自身及圩区内小(I)型及以上泵站两者软硬件设施出发,对圩区防洪减灾能力的评估问题进行探讨.
防洪减灾能力评价是一个涉及众多方面的复杂系统,是一个涉及多目标、多准则的综合评价问题.因此,在进行防洪减灾能力评价时,首要的工作就是要根据圩区发展特征建立评价指标.
指标是反映系统要素或现象的数量概念和具体数值,它包括指标的名称和指标的数值两部分.构成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既有直接从原始数据而来的基本指标,用以反映子系统的特征;又有对基本指标的抽象和总结,用以说明各子系统之间的联系及圩区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性质的综合指标.
在建立防洪减灾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完备性.要求建立的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圩区防洪体系的各个方面的因素.(2)独立性.要求抓住关键性的独立指标进行分析和计算.(3)灵活性.根据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各指标可以进行相应调整.(4)简捷性.应尽可能地减少指标的数量,防止信息重复杂乱.(5)可操作性.应建立明确的具有可操作的指标体系,易于计算分析.(6)动态性.尽可能地选择能够反映防洪系统随时间变化的趋势的指标.
一个圩区的防洪减灾能力主要由圩区自身软硬件设施和圩区内所拥有的泵站软硬件设施决定的.根据指标建立的原则,结合圩区特点,建立圩区防洪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圩区防洪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括号内为权重)
按照表1所构建的防洪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某专家对各三级指标进行评判,并给出具体分值.本文首先建立基于单个专家评判的圩区防洪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式中,C─防洪减灾能力,C值越大,表明防洪减灾能力越强;
A1,A2i,A3ij─ 分别为圩区自身的一级、二级、三级各防洪减灾能力指标值;
B1,B2i,B3ij─分别为圩区内小 I型以上泵站的一级、二级、三级各防洪减灾能力指标值;
p1,p2i─分别为圩区自身一级、二级各防洪减灾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q1,q2i─分别为圩区内小I型以上泵站一级、二级各防洪减灾能力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kj─专家对各三级指标的打分值.
为将全国或全省各圩区的防洪减灾能力进行分等级,需要引入定性评估;为更加客观、全面地评判圩区的各指标的实际情况,需要引入尽可能多的专家进行共同评判,为此,本文建立基于多专家评判的圩区防洪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设有n位专家参加评判
步骤1 按(1)式,计算各专家的各自评估结果,记为:{C1,C1,…,Cn}
步骤2 按(2)式求算数平均值,求圩区的综合定性评估结果:
步骤3 将圩区防洪减灾能力评估结果分为三个等级:{达标,基本达标,不达标},确定方法如下:
根据(3)式即可求得圩区防洪减灾能力等级.
下面以浙江省某圩区力例,给出该圩区防洪减灾能力评估过程.根据表1所列指标,共有7位专家参与评判,结果见表2.
根据公式(1),可计算各专家的各自评估结果,见表3.
根据公式(2),求圩区的综合定性评估结果:C=47.9.按(3)式,可知,该圩区防洪减灾能力评定为不达标.
通过对该圩区自身以及圩区内小I型以上泵站的软硬件设施进行调研,发现该圩区水闸老化破损、圩堤堤身单薄、河道淤积严重、地面沉降持续,圩区“重建设、轻管理”,工程管理不规范;小I型以上泵站建设标准偏低、机电设备老化、泵站技术落后、泵站规划设计不合理和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上述调研结果,与使用本文建立的方法得到的评估结果基本吻合.
表2 专家评判数据
表3 3个专家评估结果
针对圩区防洪减灾能力评估问题,本文从圩区和圩区内小(I)型及以上泵站两者软硬件设施出发,建立了带权重的圩区防洪减灾能力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专家评判的圩区防洪减灾能力评估方法,对圩区的防洪减灾能力作出具体的定量评估和按等级的定性评估,使管理者更加清楚圩区的薄弱环节,有助于提出针对性的加强措施.需要指出,圩区防灾是以控制洪水和减少洪灾为目的而展开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其防洪能力评价应包括工程防洪能力和非工程防洪能力.本文中的评价指标主要体现了工程防洪能力,较少考虑非工程防洪能力,因此,下一步研究还将对评价指标进行优化.
[1]SALMON GM,HARTFORD D N D.Risk analysis for dam safety:PartⅡ[J].International Water Power and Dam Construction,1995,(4):38 -39.
[2]CUTTER S L,BORUFF B J,SHIRLEY W L.Social vulnerability to environmental hazards[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3,84(2):242-261.
[3]ROSE A,LIAO S Y.Modeling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to Disasters: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Water Service Disruptions[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2005,45(1):75-112.
[4]胡俊锋,杨佩国,杨月巧,等.防洪减灾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08,19(3):82 -87.
[5]湛孔星,王树坤,陈国华.区域承载能力评估方法及应用研究[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0,6(1):36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