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艳辉,汪 燕,黄万巧,宋 羽,张 群,许 静,郑晓霞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剂科,广州510630)
药师干预对我院门诊处方质量的影响
邓艳辉*,汪 燕,黄万巧,宋 羽,张 群,许 静,郑晓霞#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药剂科,广州510630)
目的:评价药师干预前、后我院门诊处方点评结果的变化及对处方质量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1年1-4月(干预前)及2011年9-12月(干预后)门诊患者的处方(急诊处方除外)进行抽查点评,并作平行比较分析。结果:药师干预前、后处方合格率分别为78.76%、89.45%;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注射剂使用率均有明显降低,分别由干预前的39.00%、19.75%降至干预后的19.00%、6.75%。在几个重点观察的科室中,口腔科和皮肤科的处方合格率提高最为明显。结论:通过对我院门诊处方审核、不合理处方点评、药师及医院行政部门对点评结果进行干预,大大提高了我院门诊处方的质量,使医师的不良用药习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加大干预力度。
干预;门诊处方;处方质量;合理用药
处方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其可通过标准的形式、正确的内容及对相关管理制度的遵守等方面来进行评估。处方点评是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提高处方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医院持续医疗质量改进和药品临床应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调查旨在通过对我院2011年门诊处方的抽样评价及点评分析,观察药师干预前、后对处方质量的影响,以达到不断提高处方质量、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目的。
1.1 资料来源
通过对每月中旬任意连续2 d的处方进行抽样,随机抽取我院2011年1-4月(干预前)门诊处方(急诊处方除外)3 103张作为药师参与干预前的处方样本,抽取同年9-12月(干预后)的门诊处方(急诊处方除外)3 288张作为药师参与干预后的处方样本。
1.2 方法
由临床药学室2名药师负责门诊处方点评,按既往确定的处方抽样方法随机抽取每月中旬任意连续2 d的处方进行回顾性点评分析。按科室抽取样本,处方数按人次数进行计算,每科抽取40张,不足40张的抽取该科室2 d的全部处方。对处方合格率及不合理处方类型进行汇总,比较干预前、后处方质量的变化。药师进行干预的方法:(1)每月将各科室不合理处方的点评结果进行整理后分别发送至各临床科室邮箱,由科主任带领全科的医师对不合理处方进行分析讨论,对存在异议的以电话咨询或面对面沟通的方式反馈至临床药学室,以达成共识。最终的点评结果由临床药学室上报至医务科,由医务科进行行政干预,并定期在中层干部例会上点评。(2)药剂科定期组织门诊药房的药师对不合理处方的分析进行交流与学习,提高门诊药师的审方水平。(3)临床药师查房时向临床医师就处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沟通。(4)由药剂科编制《处方集》发给医师,详细说明处方书写的注意事项,包括本院处方管理规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处方管理制度等信息。医师工作站安装药物信息查询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HIS)衔接,实现医嘱实时监测及药物的在线查询功能,在电子处方打印之前进行自动审核筛选。(5)由高年资药师在全院开展合理用药、《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培训等专题讲座,强化医师合理用药、规范处方开具意识,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1.3 处方合理性点评标准
参照《处方管理办法》[1]及《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2]的各项点评指标,结合目前国内门诊患者用药中存在的不足或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制成处方调查表。使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对所抽查的处方按调查表的各个项目进行信息录入,并统计分析。参考药品说明书及相关资料,对处方规范化及用药适宜性进行审核,以此判断和分析处方的完整性、正确性及合理性。
2.1 门诊处方合格率情况
2011年1-4月点评的3 103张处方中,合理处方2 444张,占78.76%;9-12月点评的3 288张处方中,合理处方2 941张,占89.45%。由此表明,我院门诊处方在药师干预后其合格率有明显提高。
2.2 门诊处方基本评价指标比较
药师干预前、后门诊处方基本指标比较见表1。
表1 药师干预前、后门诊处方基本指标比较Tab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indicator of outpatient prescription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2.3 不合理处方类型及构成比统计
由于一张处方可能出现2种以上不合理情况,故不合理处方出现的次数大于不合理处方总数。本次调查干预前不合理处方数为659张,干预后不合理处方数为347张。根据不合理处方出现的频次,可见药师干预后不合理处方出现的不合理情况较干预前出现的问题要单一。药师干预前、后门诊不合理处方类型、频次及构成比统计见表2。
表2 药师干预前、后门诊不合理处方类型、频次及构成比统计Tab 2 Types,frequency and constitution ratio of irrational prescriptionsbeforeand after intervention
2.4 药师干预前、后重点观察科室处方合格率的变化
为提高医院处方整体合格率,我院采取重点突破的方法,选取每月处方量较大且干预前4个月不合格处方比例较高的6个科室进行跟踪比较,结果口腔科和皮肤科处方合格率提高最为明显。药师干预前、后重点观察科室处方合格率变化统计见表3。
表3 药师干预前、后重点观察科室处方合格率变化统计Tab 3 Changes of the passing rate of outpatient prescriptions in several key observed departments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3.1 处方合格率
处方点评是根据相关法规、技术规范,对处方书写的规范性及药物临床使用的适宜性(用药适应证、药物选择、给药途径、用法用量、药物相互作用、配伍禁忌等)进行评价,以发现存在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并实施干预和改进措施,促进临床药物合理应用的过程。文献[3]报道,处方点评制度的实施可有效提高门诊处方的质量,促进药物的合理使用。我院按照2010年颁布的《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正式实施以来,加大定期处方点评与反馈力度,实行多方面的药师干预政策,对医师进行不定期的处方知识培训;同时针对处方点评发现的问题,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措施,加强与临床医师沟通,将每月处方点评结果在院内进行通报反馈,以此建立持续干预、合理用药的长效机制。从以上调查分析情况来看,我院在进行药师干预后门诊处方合格率上升到89.45%,处方不合理情况得到了良好的控制,说明通过持续处方点评及药师的积极干预,有效地促进了处方质量的提高。
3.2 处方基本指标评价
从表1可见,我院在实施药师干预前、后平均每张处方的用药品种数由2.48种下降到2.31种,均无超过5种药品的处方,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另外,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发展中国家医疗机构门诊药品的合理利用也制定了标准[4],规定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应为1.6~2.8种。以此衡量我院平均每张处方用药品种数,结果显示药师干预前后我院门诊处方平均用药品种数均符合WHO的要求。该标准中还规定了注射剂使用率为13.4%~24.1%,抗菌药物使用率为20.0%~26.8%。根据2011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要求,对于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要求控制在20%以下,我院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了培训并结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制定了相关制度,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控。结果显示,我院抗菌药物使用率及注射剂使用率在药师干预后均有了明显降低(P<0.01),且均低于WHO规定的标准。药品通用名应用率高,干预前、后均为100%,主要得益于HIS中药品通用名的及时更新和维护,从而杜绝了医师在开具处方时不使用药品通用名的情形,这不仅有助于防止重复用药,也有利于临床会诊及学术交流[5]。但平均每张处方金额有增高趋势,说明我院需进一步加强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切实降低患者的就诊费用。
3.3 不合理处方
从表2中可以看出,药师干预后门诊不规范处方比例有了明显的降低,不适宜处方比例在某些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首先,电子处方和HIS的完善从源头提供了干预平台。不规范处方中前记填写不全、修改未签名或未注明修改日期现象在干预后得到了明显控制。而延长处方用量未注明理由、诊断不规范等现象虽有明显改善,但仍是目前不规范处方存在的主要问题,可能是由于医师对慢性病疗程用药需注明用药理由缺乏认识等。
不适宜处方中联合用药不适宜、重复用药等情况在干预后也呈下降趋势。但选药不适宜和用法用量不适宜目前仍然多见,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每日2次口服,头孢菌素类药每日1次静脉滴注,外伤感染使用第3、4代头孢菌素等。
从上述调查结果来看,开展处方点评和实施药师干预政策,确实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不规范处方、不适宜处方的比例,但其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用药情况所改善的程度却不一致。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适宜处方存在的不合理情况如“选药不适宜”、“用法用量不适宜”的改善幅度要明显低于不规范处方的各种不合理情况。这反映了医师对于药师处方点评的接纳程度:医师对处方规范性的重视程度有了明显提高,而在处方适宜性方面,虽然某些不合理用药情况得到了改善,尤其是个别科室较干预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但部分医师由于存在经验性用药或缺乏对药品说明书的了解等问题而与药师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沟通;另外,不同科室不同医师对处方问题的重视程度不一,导致处方质量改善的情况不一。因此今后应继续加大行政干预力度,从多层面干预促进处方质量的提高。
通过开展处方点评和实施药师持续干预政策,可了解门诊处方不合理用药的类型及特点。通过分析其原因,不仅可有效地提高我院门诊处方的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同时也可充分发挥药师在临床药学服务中的作用,使医师、药师在相互沟通、交流中进一步提高各自的业务水平。本次调查结果说明,处方点评和药师干预对门诊处方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门诊处方仍存在一些不合理情况。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应针对处方点评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点评,落实改进措施,加大行政干预力度;规范门诊药房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如规范处方审核模式、处理疑义处方、准确调剂等,加强门诊药师对处方的实时干预[6];加强医师对基本药物、抗菌药物等合理应用的培训,鼓励医师优先合理应用基本药物,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降低医疗风险,真正做到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1] 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S].卫医发[2007]53号.
[2] 卫生部.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S].卫医管发[2010]28号.
[3] 熊 芬,苏芬丽,唐洪梅.实施处方点评制度对我院门诊处方质量影响的定量评价[J].中国药房,2011,21(37):3 548.
[4] 李 洋,颜 虹.处方信息的分析和利用[J].中国医院统计,2005,12(1):79.
[5] 杨世民.药事管理学[M].第1版.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2:208-210.
[6] 高燕菁,赵春梅,我院门诊药房加强处方干预的措施及体会[J].中国药房,2012,23(1):92.
Effects of Pharmacist Intervention on the Quality of Outpatient Prescriptions in Our Hospital
DENG Yan-hui,WANG Yan,HUANG Wan-qiao,SONG Yu,ZHANG Qun,XU Jing,ZHENG Xiao-xia
(Dept.of Pharmacy,The Thir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0,China)
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changes of outpatient prescriptions before and after pharmacist intervention and effect of it on prescription quality.METHODS:Outpatient prescriptions were collected randomly during Jan.-Apr.in 2011(before intervention)and Sept.-Dec.in 2011(after intervention)respectively.Paralle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m were carried out.RESULTS:The passing rate of outpatient prescriptions were 78.76%before intervention and 89.45%after intervention.The utilization of antibiotics and injection decreased obviously from 39.00%and 19.75%before intervention to 19.00%and 6.75%after intervention.Among several departments as key object,the passing rates of prescriptions in department of stomatology and dermatology were improved more obviously than others.CONCLUSION:The quality of outpatient prescriptions has been improved by continuous prescription evaluation,irrational prescription evaluation,pharmacist and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department intervention,which also improved the bad habit of clinical drug use.However,it also has some problems,further intervention is required.
Intervention;Outpatient prescription;Prescription quality;Rational drug use
R969.3;R952
C
1001-0408(2012)30-2810-03
DOI 10.6039/j.issn.1001-0408.2012.30.11
2012-03-16
201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