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进祥
从“管字当头”到“服务为先”
文/王进祥
为下岗失业人员办理小额贷款40余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20余人,为居民办实事260余件……这是巴林左旗临潢路社区为民服务的一组数据,看似平淡枯燥的数字却蕴涵着社会管理创新的大收获。近年来,巴林左旗以“网格化服务”为基点,编织了一张遍及每家每户的群众工作网络,形成了“全覆盖、全天候、零距离”的社会管理新体系。
随着社会人口快速流动、社会结构快速变动和群众需求多元化,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单打独斗”的做法与社会发展已不相适应。巴林左旗为改变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存在的越位、错位、缺位问题,在街道大力推行“共驻共建”。今年初,成立了全旗首家非建制性党组织——东城街道区域化党工委,使辖区45家机关企事业单位从各自的党建“小天地”,走向了服务居民群众的“大舞台”。旗医院、旗妇幼保健所定期进社区开展义诊活动;林东镇派出所与街道联合开展平安建设。海涌水利工程有限公司党支部提供了牙刷毛巾、棉衣棉被、米面粮油等价值近万元的生活用品定期补充到社区爱心超市,供贫困居民选用。
为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东城街道还按照“地缘、业缘、趣缘”建立了6个特色党小组,把服务触角延伸到行业和楼院。根据小组成员专长,设置了治安巡逻、政策咨询、法律服务、文化服务等公益岗位,使各类驻地组织由社区建设的“局外人”变成了“热心人”,一个“打破限制、整合优势、资源共享、群众受益”的“大党建”格局正在形成,推动了社会管理的均衡协调发展。
深入群众,倾听民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源头活水”。东城街道建立了街区干部定期“下访”制度和社区周例会研判制度,以民生需求倒逼社会管理创新。聘请了30名辖区离退休干部、老教师、“两代一委”等担任街区工作“三问员”,即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负责采集民意和监督街区效能建设。本着“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原则,配备了42名网站站长,44名综治协管员和140名治安信息员,开展走访居民、巡查隐患和信息反馈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小矛盾不出网络、大矛盾不出社区。
在干部下访中,街道得知胜利村部分村民与开发商因建楼遮光问题产生了磨擦,便迅速启动协商调解机制,经过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开发商一次性补偿村民50万元,及时化解了一起群体性事件。近三年,该辖区无一例越级上访事件和群体性、恶性治安案件发生。
创新社会管理,核心是适度恢复社会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能力,不断满足群众的服务需求。东城街道以370户左右为基本单元,将辖区1.5621万户居民分成42个服务网格,划分责任区、明确责任事、落实责任人、严格责任制,扎实开展“干群三联”活动,即“干群联心”把干部的办公室设在网格中,就近为群众提供贴心服务;“干群联动”建立社情民意信息网络,调动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干群联治”把网格延伸至驻地单位、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提高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我管理、联合治理能力。
“社区为我办理了小额贷款帮我办起了服装店,使我实现了再就业。”社区居民方志杰感激地说。临潢路社区坚持把民生问题作为工作主线,以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和协调劳动关系为重点,一方面通过就业部门争取卫生保洁等公益性岗位,另一方面与企业联合组织召开招聘会、开展就业培训、加强再就业基地网点筛选建设,为300余人提供了就业援助。
临潢路社区党支部书记张晓芳介绍说,社区有居民18911人,分为14个网格,设有14个网格党小组。在社区服务大厅的墙上,挂着网格化管理示意图。社区把所有居民分为三类人群:帮扶人群、资源人群和关注人群。低保户、残疾人、孤寡老人为“帮扶人群”;网格党员、楼栋组长和居住在社区内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是“资源人群”;社区矫正人员等属于“关注人群”。针对三类人群,网格团队提供不同的服务。在社区,所有的机关党员都要报到,并亮明身份,参加网格服务。以往,一些机关党员因为党组织关系在单位,上班时是党员,下班后党员意识淡漠。如今,一些机关党员还担任网格党小组组长,带头参加社区活动。
社区治安巡逻员李淑贤感慨地说:“老百姓的事看上去都是小事,可能几句话就能解决或解释清楚,但小事也得有人管,也得能问着明白人;没人管或问不着明白人就会让人着急生气,弄不好还会发生矛盾。我们就来当这个明白人,手里有社区发的小册子,里面指导我们遇到什么事怎么办、找谁办,实在不行,再去居委会、街道,最终都能得到解决。”该旗以“网格化服务”,让群众自觉接受管理、主动配合管理、积极参与管理、共同改善管理,构建起了基层党建之网、为民服务之网、民意汇聚之网、平安建设之网,不仅获得了社会认可、赢得了群众满意,也成为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实践和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抓手。
(作者单位:巴林左旗旗委组织部)
(编辑/艾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