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在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2012-11-25 03:29崔琚琰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马鞍山市皖江马鞍山

崔琚琰

(铜陵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

一、马鞍山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

马鞍山市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全市人口约为128万人。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市内环境优美,素有“九山环一湖,翠螺出大江”之誉。城市政治环境良好,有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联合国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奖等多项荣誉。2011年7月,安徽省收到国务院下发《关于同意安徽省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文件,含山县、和县(不含沈巷镇)划归马鞍山市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马鞍山市辖3区3县。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马鞍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位居全省前列,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达到长三角中等城市发展水平。在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马鞍山生活质量竞争力名列全国第9位,《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马鞍山综合城市竞争力排名全国第60位。

马鞍山市是皖江城市群开发的龙头城市,也是安徽省人均收入最高的城市,经济增速一直很可观。①在国民生产总值方面。2010年,马鞍山市实现生产总值(GDP,下同)811.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见图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46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563.55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219亿元,增长10.9%。在人均可支配收入方面。马鞍山市人均GDP在全省率先突破8300美元,居全省首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1935元提高到22900元,年均增长13.9%;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511元提高到8740元,年均增长14.1%。在产业升级投资方面。2010年,马鞍山市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4.64亿元,比上年增长32.7%。出台加快发展服务业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第三产业投资为363.76亿元,增长36.3%。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0%。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2.38亿元,比上年增长50.7%;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64.2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其中工业性投资完成357.5亿元,比上年增长36.3%,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48.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63.76亿元,比上年增长36.3%(见图2),城市基础设施投资123.33亿元,增长19.7%。

表3中是皖江城市带各市2010年的人均GDP,从表中可以得出可将皖江八市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万以上,仅有马鞍山;第二层次,人均在1.8万以上,包括:合肥和芜湖;其余的属于第三层次,人均GDP在1.5万左右之间。马鞍山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900元,在皖江城市带排名第一。由此可见,马鞍山市的经济基础和优势是非常明显的。

表3皖江城市带2010年各市与马鞍山市GDP、人均GDP对比

综上所述,2010年在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构成、财政收入、对外贸易、工业、农业等方面,马鞍山市都在安徽省各市排名中均名列前茅,为承接产业转移和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马鞍山市经济发展有利因素与制约条件

(一)促进马鞍山市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

政治环境优良,政策优势明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面启动,将为包括马鞍山市在内的皖江城市带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在政策支持宽度上,从投资、财税、金融、土地、对外开放5个方面明确支持政策。为确保规划目标和任务,为认真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全面推进皖江城市带建设,省委省政府提出《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制定了《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同时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马鞍山市市委市政府就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下发了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为积极推动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政策支持。

矿产资源丰富,旅游休闲多元。马鞍山矿产资源丰富,铁、铜、硫、磷、金储量丰富,就地加工、转化利用空间大。城市毗邻长江、巢湖等大小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水资源十分丰富。马鞍山市共有各类规模旅游景点20多处,位于城区西郊的采石矶,集雄、奇、险、秀于一身,位居“长江三矶”之首,现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4A级旅游区。采石矶东南的青山,山势峻峭、林木秀美、唐朝诗人李白终逝与青山、葬于青山。城区东部的濮塘风景区,清幽静谧,如世外桃源,景区内休闲农庄、农家乐星罗密布,成为度假休闲的最佳去处。作为3大现代服务业中生活性服务业的细分行业,休闲旅游业被确立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经过近几年发展,初步形成了沿江旅游带、中心城区旅游片区、城市东部旅游片区、青山旅游片区“一带三区”的马鞍山旅游业总体空间布局。2010年,全年旅游业总收入36.31亿元,比上年增长26%。其中,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59.2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1%。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3.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6.3%。年末星级饭店为19家。其中,四星级5家,三星级8家。

区位独特,交通便利。马鞍山是八百里皖江第一市,是安徽东向发展的“桥头堡”,是长三角经济圈观察员城市和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在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已经成为安徽承东启西、通江达海的重要枢纽。所处的皖江地区也是在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中间地带,承接东西、贯穿南北,处在国际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资本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的要害。在今后一个时期,国际资本向中国转移、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作为皖江城市带发展的排头兵,地理位置上的最东部必将成为“长三角”产业梯度转移的首选地带和第一承接地,长三角地区新一轮产业升级必为马鞍山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发展契机。马鞍山西面临江,马鞍山港是长江十大港口之一、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全面开放,可停靠外国籍船舶及万吨级船舶,宁铜铁路贯穿全境,与京沪、京九、皖赣、宣杭等铁路干线相连,正在建设的宁安城际铁路(南京-安庆)贯穿马鞍山,与京沪高速铁路相连,正在兴建的马鞍山长江大桥与沪宁、宁杭、宁马高速公路相连。高速公路到上海、杭州仅三个小时车程,到南京和禄口国际机场仅35分钟车程。

环境友好,城市集聚。马鞍山作为中部地区、安徽省首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在环境友好程度方面,处于皖江城市带中九个城市前列。在环境友好程度方面,选取了生态环境投资额、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排放废水达标率3个指标作为参考。在生态环境投资力度上,财政用于环境保护资金支出,马鞍山为1.4亿元,人均投资110元,相对较高。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产出效益是长期的,注重加大生态环境投资,将会给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在城市绿化方面,马鞍山市区绿化覆盖率相对较高,达42.32%,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25平方米。在废水处理能力上,马鞍山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为94.96%,废水处理能力较强。马鞍山人口密度为760人/平方公里,经济密度为3774元/平方公里,均居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首位。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较高,说明城市的积聚能力强,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城市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从上述初步研判中,我们不难看出马鞍山竞争力的优势十分明显,但劳动力成本相对较高,对资源、能源的依赖性较强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综上所述,国家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马鞍山带来了战略性的发展机遇。我们应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充分利用马鞍山的区位优势、经济实力、生产要素等综合竞争优势,精心打造产业发展平台,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和产业,努力把马鞍山建成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基地,力争为安徽经济赶超“两湖”做出更大贡献。

(二)马鞍山经济发展的制约条件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马鞍山经济发展还有很多问题十分突出,是制约该经济发展的瓶颈。

经济发展总量的制约。②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811.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人均GDP突破9000美元,达9840美元,在皖江城市带九个城市中居首位,但在长三角16座城市中,同上海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16872.42亿元、江苏的苏州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9168亿元,无锡GDP5758亿元,宁波GDP5125.8亿元,常州等城市的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均有一定差距。

产业结构不优。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综观全世界三次产业的发展历程,国民经济中三大产业结构合理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即从“一、二、三”到“二、一、三”、“二三一”再到“三、二、一”的经济发展过程。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除经济发达地区外,大部分地区还处于由“二、一、三”向“三、二、一”的发展演变阶段。2010年,马鞍山三次产业比例有3.8:66.5:29.6,调整为3.5:69.5:27,一产业比重下降了0.3个百分点,三产业比重下降了2.6个百分点,二产业提高了3个百分点,说明产业结构调整还在进行当中。

表4马鞍山市2001-2010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例

从表4可以看出,马鞍山市三次产业结构均所呈现的,结合历史数据,不难发现马鞍山市产业结构不断向高度化演进,处于由“二、一、三”向“三、二、一”转变的发展演变阶段。2000年,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为:9.3%、59.4%和31.3%,2010年产业结构比例则为:3.5%、69.3%和27%,第一产业比重大幅下降,第二产业发展提升明显。三个产业间关联小,产业结构同长三角地区比较综合竞争力不强,对于长三角产业转移战略而言,第三产业是发达地区发展的重点,第二产业是其产业转出的主要对象。因此,欲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马鞍山市就必须完成和巩固“三、一、二”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工业。从马鞍山市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来看,马鞍山市产业结构最终将完全实现由当前的“三、一、二”向“三、二、一”的转变。

生产要素以及机制体制的制约。马鞍山市对人才缺乏持久吸引力,实用人才、创业人才特别是优秀企业家严重短缺。融资体系发展滞后,发展资金短缺,融资主渠道依靠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其他融资渠道有限;国有金融机构萎缩;非国有中小金融机构(包括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外资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市场进入机制严重滞后;融资中介组织弱小,信托投资、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缺乏,不能为投资者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民间金融组织发展尚不完善。企业融资机制不健全,甚至出现真空地带,民营经济和小企业缺乏金融支持。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提供的贷款占农村资金需求比重较小,大部分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只能通过所谓民间融资渠道得以满足。建设用地方面,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工业建设用地矛盾突出,部分好项目因用地难落实只好搁浅。大部分县区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不够完善,承载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信息化程度不高。政府管理职能缺位、越位、错位和不到位现象大量存在,政府效率不高。政策环境缺乏透明度、配套性差,没有形成合力,导致资金、技术、人才进入渠道不畅。

三、马鞍山市引领经济发展的突破口

马鞍山目前的定位是:建设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区、集约利用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示范区、发展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示范核心区、创造就业岗位和吸纳创新型人才的集中区。

(一)拓展产业发展,推动经济模式转变

完善产业链条,形成集聚优势,按照“拉长产业链条,培育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聚集”思路,在做大做强汽车、食品、装备制造等优势主导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药业等战略性新型产业,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质量。

园区产业集聚升级。积极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视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培育,注重知识产权保护;重视政策引导,加大对园区中小企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马鞍山现有的传统产业和主导产业与新兴战略性产业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也有一定联系。这种联系包括国家新材料生产基地、磁性材料、回转支承的风电核电运用、生物医药等等。应当发展相应的风险投资对新兴战略性产业的投资实行更为特殊的鼓励政策,着眼长远、发展相应的高等教育和研究,塑造人才与科技环境。③

(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努力推动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创新水平。充分发挥开发区产业集聚和创新载体作用,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推动异地发展,积极拓展发展空间,实现合作共赢和可持续发展。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整合做大发展投融资平台,创新融资方式,增强融资能力,切实解决好建设资金不足的难题。

科学招商,推动组团式承接产业转移。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承接,优化升级,努力引进一大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创新思路,加快产业合作共建。在抓好现有园区扩容升级的同时,突出抓好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加快打造一批高水平承接平台。要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合作共建方式,建立利益分享新机制,形成合作发展的良好局面。通过产业培育、产业招商、产业服务,在促进产业集群上狠下功夫,重点围绕现代物流、装备机械、新能源三大产业,全面加强合作共建。

(三)建设基础设施,推动城乡一体化

马鞍山基础设施建设在安徽省尚属首位,按照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综合考虑人口、经济和空间的资源环境要素,在经济社会总体规划下,加强主体功能区、城乡建设、土地利用三类空间规划的衔接和整合。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决定不同城镇规模等级及其功能定位、产业布局乃至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优化配置作用,建立产业发展、人口集聚、市场扩大的良性互动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范经营城镇建设用地,努力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市场主体投资为主导、以项目法人为融资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坚持规划、建设、管理并重,逐步营造一个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城镇化推进机制,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调整完善城镇功能定位,重新进行合理界定和布局。建议向山镇要立足于建设现代化大城市的高度来,把向山镇定位为与主城区、秀山新区、丹博新区相衔接,以休闲旅游、商贸物流和矿区服务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组团;太白镇要着眼于融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高度。把太白镇定位为当涂县南部新城区、南部承接产业转移服务区,太白文化旅游区和钢材加工基地;石桥镇要着眼于打造大公圩地区中心小城市的高度,把石桥镇定位为大公圩地区的经济、文化中心,服装产业重镇,城郊型生态农业示范区,带动大公圩中部区域发展的中心小城市。黄池镇要着眼于建设芜申运河物流集散地的高度,把黄池镇定位为安徽食品名镇、芜申运河物流集散地、具有显著水乡特色的宜业宜居沿边城镇。年陡镇要着眼于建设马芜同城化发展先导区的高度,把年陡镇定位为南部承接产业转移新区和芜湖鸠江开发区的商贸及生活服务区、马芜同城发展的新市区。④

注:

①2010 年马鞍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②www.ce.cn 中国经济网。

③倪合金:对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若干思考,《江东论坛》,第102 页,第10-12 页。

④陶信华:马鞍山市中心镇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江东论坛》第105 期,第21-25 页。

猜你喜欢
马鞍山市皖江马鞍山
马鞍山市采石小学
马鞍山郑蒲港新区
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之研究——以马鞍山市含山县实践为例
我想知道
马鞍山市九村小学
成自泸高速马鞍山隧道机电工程维护浅析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诗城”马鞍山 魅力黄梅戏
马鞍山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