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七 文育峰
(1.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铜陵 244000;2.皖南医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2)
随着当前对高职高专学生需求的增加,目前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人数呈迅猛增加的趋势,由于该年龄段大学生心理正趋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很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开展该人群心理卫生调查为开展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预防心理疾患的发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解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对某高等职业学校在校的一、二年级大学生进行了心理问卷的调查,现报道如下。
1.1对象 铜陵市某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一、二年级在校大学生。以班级为单位,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按照3:1的比例分别从四个专业抽取研究对象共计1916人。
1.2方法 采用问卷自填式调查法,首先由调查员详细讲解填表内容和注意事项,为了消除学生的顾虑,问卷采用匿名方式。问卷包括调查对象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专业等)和SCL-90量表。SCL-90该量表共含90个项目,由10个分量表组成。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附加项目。评定心理健康水平为5级评分:1分表示没有该情况,2分表示在频度和强度上较轻,3分表示中等,4分表示较重,5分为严重。量表评定方法:统一书面指导语,在不限时情况下,要求被试者填写最近一个月的符合情况。
1.3统计学分析 由EpiData3.1建数据库双重录入检错,SAS9.0软件进行资料的分析,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样本率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本次调查共有高职高专在校大学生1916人,其中男生611人,年龄在19-22岁之间,平均年龄:20.35±1.09岁,女生1305人,平均年龄:20.15±1.00岁;33.98%的人来自城镇,66.02%的人来自农村,独生子女的为20.51%,非独生子女占79.49%。
调查对象SCL-90总分为148.79±50.33分,总症状指数为1.65±0.56,阳性项目数为35.28±23.45。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间总得分、总症状指数和阳性项目数这3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低年级高于高年级,而信息专业高于其他专业,其他不同性别、户籍地和是否为独生子女之间未见差异(见表1)。
表1调查对象症状自评量表总体表现
通过和全国大学生常模比较,除精神病因子外,其他8项因子得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9项因子得分≥2比例最高的三项分别为:强迫(比例为41.28%),人际关系(比例为33.92%),抑郁(比例为28.34%)(见表2)。本次调查结果和全国青年常模比较的结果,除人际关系外,其他因子得分均高于青年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的结果显示,9项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2高职学生和全国大学生常模各项因子得分的比较
表3高职学生和全国青年常模及国内成人常模各项因子得分的比较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出现对人才需求模式的转变,高等职业教育的推广,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在校生人数大大增加,和其他普通高校大学生一样,高职高专大学生同样也面对就业、学习和生活等压力,大学生中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比例明显上升[1,2,3],给高校教学管理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为了应对出现的新问题,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在学校中开展大学生心理问题测评并采取及时的干预[4]。
本研究在高职中的调查显示:SCL-90总分为148.79±50.33分,出现阳性症状检出率(因子得分≥2)由最低的躯体化(14.46%)到最高的强迫(比例为41.28%),和其他研究类似,阳性症状最高的前三位分别为强迫、人际关系、抑郁,提示高职高专学生和其他在校大学生一样,都存在较高比例的心理卫生问题,同样应该引起关注。大学新生刚刚从高中跨入大学,面临着与高中截然不同的全新环境,多数学生则是首次离开家庭加入集体生活,面临着心理调节和适应情况,因而调查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SCL-90总得分、总症状指数和阳性项目数3个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一年级新生高于高年级,和其他研究结果一致[5,6]。提示我们应该关注新入学大学生,通过心理测试、心理辅导消除由于环境巨变导致的心理问题。同时调查还发现,上述三项指标中信息专业高于其他专业,显示专业特征对大学生心理症状也有不同影响,这可能和专业的要求、专业的性质以及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有关[7]。
通过和全国常模比较,本次调查的高职高专大学生9项因子除精神病外得分均低于全国大学生常模,除人际关系外高于全国青年常模,而9项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与其他调查结果类似[8,9],其可能的原因是由于目前大多数高职生源主要由以往初中专和高中专组成,这些学生进入高职后目标明确,可能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较少,因而比其他普通高等院校大学生具有较小的心理压力,但由于这一群体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学习、就业等压力,故和青年常模和成人常模比较仍然具有较高的因子得分。
[1]王建中,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5):331-333.
[2]尹红新,史俊芳,张亚宁,等.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分析[J].医学与社会.2008,21(4):34-36.
[3]钱丽菊,钟霞,姜乾金.医学生特质应对与个性心身反应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7):653-654.
[4]王孝义,朱莲.职业中专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干预效果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7):1270-1272.
[5]段鑫星,付豪,宋冰,等.2000-2003 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4):305-308.
[6]彭林珍,舒毓昆,黄碧蓉,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J].预防医学情况杂志,2007,23(3):287-289.
[7]詹向红,霍磊,徐玮玮,等.高等中医药院校不同专业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医教育,2008,27(3):43-47.
[8]朱祥路,李鹏,谢平霞,等.医学生症状自评量表与全国诸常模的对比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9(28):235.
[9]徐双敏,刘新民,郭建英,等.1263 名高职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测试分析[J].皖南医学院,2006,25(2):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