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主学习模式的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后续建设研究

2012-11-24 06:41:40余红梅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系统化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陈 刚,余红梅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武汉 430205)

0 引 言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是指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1]。培养自主学习习惯是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但是,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要前提,第一,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教育机构需提供必要的自主学习空间。我国2003年来大力发展与建设的精品课程以及当前正在推广建设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都是很好的自主学习平台与空间。但是,如何更新完善精品课程的内容,并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使其有利于自主学习,却是当前精品课程存在的重要问题,需要各级教育界人士大力研究与推动。

1 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及应用现状

1.1 我国精品课程规模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 “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到2010年为止,教育部共评选出国家级精品课程3862门,有746所高校的课程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与此同时,由于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与评审,精品课程的建设被全国高校和广大教师高度重视,绝大部分高校启动了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形成了精品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的三层架构,截至目前为止,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也已有数万门。

1.2 我国精品课程现状

庞大的精品课程规模,目前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没有被有效利用,参与网上或下载学习的人数远未达到预期目标;二是大量精品课程仍处于申报时的状态,没有或少有进行继续建设,以至于学习资源不完善,不能满足学习者的系统化学习需求。精品课程建设的最初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上述目的在精品课程申报和建设初期或多或少已实现,而后续建设则应关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继续建设和运行管理,目标是完善资源使其系统化,并提高利用价值。这里的利用价值绝不仅仅是申报资料的学习与借鉴,而应该引导成为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或补充学习的基本工具[3]。

1.3 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意义

今年5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教高厅 [2012]2号),办法中指出:“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优化结构,通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 (简称 “本科教学工程”)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它能促进原国家级精品课程在网络资源上的继续建设,教育部还将组织建设国家开放课程共享系统,以保证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便捷获取和使用,这将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4]。虽如此,尚还需要教育机构通过一定的措施引导学习者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利用,使建和用达到一种高度和谐的状态;同时也通过引领学习者对庞大的国家级、省级及院级精品课的有效利用,促进各种课程共享资源平台建设的良性循环。

2 自主学习对精品课程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需求

最近一个时期以来,自主学习越来越引起学科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视,有人甚至主张培养自主学习者是教育的根本目标。研究者程晓堂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2]。任何一个学习目标的实现,都应该符合人类认知规律,所以参照认知规律,自主学习模式也应该具有以下四个基本层次,如图1所示。而我们的精品课程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网络共享资源建设可对应每个层次的自主学习模式,提供必要的基本需求。

图1 自主学习的四个基本层次

2.1 任务型自主学习模式 (获取新知)

在总体教学目标的界定范围和宏观调控下,学习者通过一定的学习任务的定性定量要求进行有目标的学习,以获得系统化的新知识。因为是自主学习,精品课程网络共享资源作为学习平台,可以设计一序列合理、合适的学习任务来满足。这些学习任务的选择与排序按照一定的规律,既要保证学习者能由简入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还要能保证知识够用、有用,并组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非多多益善。

2.2 探究型自主学习模式 (巩固新知)

学习者在获取了系统化的新知后,通过探求、研究学习中出现的疑难问题、类同问题、关联问题等知识,实现巩固新知的理解与接受、并实现知识的迁移。这需要学习平台设计有不同的问题,能激发学习者去思考、寻找、钻研,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会反复琢磨所学知识、并搜索相关问题,实现知识的运用与迁移。

2.3 检验型自主学习模式 (检验学习效果)

学习者通过单元测试、系统考试、及考证练习等形式的训练,实现学习效果的检查与验证、同时也能实现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实现此学习目标需要精心设计系统测试平台,达到考核学习目标是否基本实现,反馈学习重点信息,并使学习者自主调整学习关注点的目标。

2.4 交流共享型自主学习模式 (学习经验或策略汇总)

学习者以交流为目的,提出问题、共享心得。包括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还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和学业求助策略等。这需要相应的精品课程设计有网络交流平台,并在主持人或主讲教师的指导下,形成有效的交流模式与氛围。

3 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后续建设项目与标准建议

作为学习平台,尤其是自主学习平台,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必须以课程资源的系统、完整为基本要求;另外,要考虑满足自主学习者构建知识体系和实现知识迁移应用的需求,精品课程共享资源后续建设的基本项目应包括基本资源和拓展资源。

3.1 基本资源

基本资源应适合并满足任务型自主学习模式,其目标是获取新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建议集成为以下几项并达到相应标准:

3.1.1 课程说明清晰化

通过课程说明使自主学习者明白 “要学什么”,即建立行动目标,一般应包括课程领域、课程关系、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内容目录等的介绍。这些内容需向学习者阐明总体教学目标及目标所在的学习领域、与前后课程的关系、内容组织的方式与原则、以及具体学习内容目录。

3.1.2 课程内容系统化

学习内容的基本呈现,一般要包括系统化的全程视频录像、系统化的课程PPT、完整的电子教材或教案。考虑自主学习的需要,视频、PPT、电子教材或教案必须系统化,且相互对应。所谓系统化,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已经制定颁布的规范性文件或者流程进行归类、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来作有系统的排列,以便于使用的活动。在这里,则指对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规划、合理地分解,形成数量合适、大小适宜的学习任务;再按认知规律、难度大小对这些任务进行组织与排列,并加工成序列化的视频、PPT、电子教材或教案,使自主学习者便于接收、理解并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结构。

3.1.3 参考资料目录化

参考资料可由参考资料文字说明和参考资料链接组成,一般包括书籍、论文、杂志、网络资源等,参考资料能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丰富经验,积累学问和教训等,为自主学习者实现开阔视野、或触类旁通等效果。

3.2 拓展资源

拓展资源是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它应适合并满足探究型自主学习、检验型自主学习及交流共享型自主学习模式,实现巩固新知、检验学习效果、积累学习经验或学习策略的效果。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 (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建议集成为以下几项并达到相应标准:

3.2.1 测试系统自动化

测试系统自动化包括组卷自动化、阅卷自动化、答案解析自动化、成绩分析自动化等。测试系统的操作界面须设计合理、使用方便、形式多样,可选择实现练习作业、单元测试、综合测试及考证测试演练等。测试系统除了有考试功能,还必须具备强大的作业练习功能,如特定题型练习、特定难度练习等。特定题型如理论题、操作题等,可根据实际应用设定类型;特定难度如中级工练习、高级工练习等,也可根据行业实际情况进行特定设计。

3.2.2 拓展及迁移内容实用化

“学以致用”应该是所有学习者的追求,知识向实用化的方向拓展与迁移可激发学习者的探究兴趣,尤其是自主学习者。可包括问题集锦、实用案例、实用领域再现、仿真资源等。课程设计人员需要非常熟悉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内容涉及的应用领域、关联领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设计出一序列的常见问题,这些问题既与课程内容相对应,又联系社会实践与应用,使自主学习者通过对它的探究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为方便自主学习者研究与分析,可提供课程实用领域的案例、场景,甚至开发仿真系统,实现知识向实用化方向拓展与迁移。

3.2.3 学习论坛有效化

在当今这样的网络时代,对于自主学习者,论坛是很好的学习平台。许多精品课程申报时都设计有这一栏目,但多数处于暂未使用或无人访问的状态,完全处于无效状态。这需要教育机构或单位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促使课程负责人或课程主讲教师用一定的时间主持论坛交流,使自主学习者们能获取正确的答案、指导或建议。在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攒之后,形成课程范围内的有效问题及答案数据库,其后能通过关键词搜索,使后续学习者能快速得到解答。

4 结 语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人的一生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即终身学习。终身学习必然离不开自主学习,教育机构或教育从业者有责任与义务为全民提供必要的学习平台,国家级精品课程或者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作为我国最高级别的学习平台建设项目,有义务为全民的自主学习提供服务,其建设应当务实、有价值,其建设后的应用效果也应有一定的机制来促进,绝不能 “只重申报、而轻建设与使用”,这将是国家财产的巨大浪费[5]。

[1]蔡军.关于自主学习的若干思考[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1(5):75-77.

[2]程晓堂.论自主学习[J].学科教育,1999,(9):32-35,39.

[3]覃业飞.广西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与问题分析[J].高教论坛,2012,(6):30-32.

[4]敬国东.精品课程网络发布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微计算机信息,2011,(11):107-109.

[5]古天明,徐亚吉,方明,等.精品课程重在建设——以成都大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1):90-91,106.

猜你喜欢
系统化精品课程资源共享
坚持系统化思维 构建大安全格局
交通运输数据资源共享交换体系探究与实现
系统化推进回迁提速
杭州(2020年23期)2021-01-11 00:54:44
卫康与九天绿资源共享
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公布
电视栏目系统化包装与宣传
新闻传播(2015年7期)2015-07-18 11:09:58
测量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
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认识与思考
系统化工艺在商用车制造中的应用与创新
浅析《Photoshop》精品课程开发及网站建设
河南科技(2014年16期)2014-02-27 14:13:44